《世界战略史研究》9. 周朝战略思维分析(2)
6.周公东征
东夷对靠偷袭一举拿下殷商的周国,打心底里是不服气的。更让他们不舒服的是,在推翻商纣王暴政的道路上,东夷自始至终是流血最多,付出巨大的牺牲的,不是东夷族牵制了殷商的主力军,周武王怎么能够一举偷袭成功,占领朝歌?
试想如果商纣王的主力部队留守朝歌,那么周武王4万多军队,顿兵于朝歌坚城之下。其实胜算不大。
看到纣王的灭绝,刚开始也许东夷族会狂欢庆功,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逐渐明白,周国才是渔翁,一种被利用的情绪油然而生,心态渐渐失去平衡。总之,人们会越想越觉得自己吃亏,逐渐对周武王的封赏感到不公。
两年之后,周武王病死。山东地区的东夷的两个大国薄姑国、奄国开始联合昔日的死敌,纣王的儿子武庚,反叛周国,挑起战争,当时周朝之形势,比较牧野之战更为凶险,不仅大部分诸侯和商国造反,而且自己几个携重兵监视殷商的亲兄弟,也站在敌人一边,共同反抗周国。朝中大臣分为两派,大部分看到形势凶险,不敢出兵平叛,而周公坚持己见,说服大家,决议东征。周公从洛阳出发,循武王伐纣的路线,杀掉武庚,平定三监。
薄姑国在鲁北博兴县,周公大军杀掉薄姑国国王。其族人被强迫南迁于下邳、睢宁县、吴县。
周军攻打位于曲阜的奄国却经历苦战,,历经三年才击败奄国。周军对奄国进行残酷的报复,史称——践奄。
周军历经苦战,厌战和思乡情绪萌生。流传的诗歌里表现明显——1.到东山打仗13年,久久不能回家园,恨不得马上飞到妻身边。2.历经征战砍破斧,周公东征威名扬。而我们吃尽了苦头。总算死里逃生当庆幸。
如此士气低落,可见一斑。于是周公撤兵,东征结束。
这时唐国叛乱,唐国的位置在山西翼城县。周公又出兵诛灭了唐国。
7.分封的战略思维
伯益本来是被封于河南鲁山县,这是防范南方楚国势力的战略要地,可见灭商之后,楚国因为分封问题,对周朝非常不满,南方形势紧张。鲁国后又迁至曲阜,是因为山东生乱,东边徐国和其他东夷人继续反叛。于是伯益在费地誓师东征,在鲁军的不断打击下,徐国大败。四散南迁。其中最大的一股到达安徽泗县以北建国。
曲阜的战略位置极佳,背山面湖,可以总控山东,是山东最好的战略要地。其次是泰山北的济南和临淄,战略位置次于曲阜,所以姜子牙的齐国被分封在这里,目的是继续平定强大的东夷族。相对临淄,曲阜属于内线,对外姓的齐国,既可以起到监视的作用,又可以支援齐国。
商族的移民被分封于宋国,在中原的商丘一带,中原地区最不利建国,后来宋国有机会强大,但是就会天然的得罪周边列国,最终一强大就灭亡,这也是周朝提前给宋国挖的战略大坑。
8.周朝自身的战略部署
周朝以关中为根据地,以洛阳作为周王朝控制东方的前进基地,控制洛阳盆地,战局有利则向北渡孟津,到达焦作地区,再沿太行山东麓,即可达到原殷商的政治中心——安阳地区。向东经偃师,巩义,虎牢关,荥阳,即到豫东平原,徐州,淮泗地区。向南过轩辕关可到登封,禹州,叶县,方城夏道至南阳盆地。经伊阙关可到伊川,嵩县,合峪镇,车村,直达南阳盆地。由南阳南下即到襄阳,荆州,江汉平原。
洛阳位于天下之中,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所谓“中国”最早就是指洛阳地区。“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也”,“九州咽喉”,“天下要领”,“天心地胆”,“扼天下之吭,制群生之命”。
洛邑成为西周王朝维护东方统治的军事中心。在洛邑常年驻屯有西周主力军队殷八师,号称“成周八师”,他们控制着被迫迁居洛邑的大量殷商贵族,而且对整个东方的诸侯及夷蛮部落都起着威慑作用。
洛邑在对南方的淮夷与南夷的军事行动上,发挥了根据地的作用。在整个西周时期,几乎所有与东方有关的重大军事活动,多以东都洛阳为基地展开。
战局不利,则闭关锁国,控制洛阳和豫西孔道,如刘邦以洛阳为后方基地,置重兵控制荥阳、鸿沟不失,与项羽相持五年,最终消灭项羽,取得天下。
但是如果东方势力控制洛阳和豫西孔道,则等于夺取关中大门,八百里秦川门户大开,再无险可守,如安史叛军攻破洛阳,潼关,唐玄宗立刻西逃。甚至东方势力只要控制洛阳,则截断关西军队的水陆交通要道,关西军如要东出,必须绕行晋南,或者南出武关,南阳盆地。如此则旷日持久,粮道不宜运输,而且易被截断,是为持久作战之大忌。
严杰在《春秋列国疆域表后续》所说:“武王既胜殷,有天下,大封功臣宗室。凡山川纠纷、形势禁格之地,悉周懿亲及亲子弟,以镇抚不靖,翼戴王室。自三监监殷而外,封东虢于荥阳,据虎牢之险;西虢于弘农陕县,阻崤函之固;太公于齐,召公于燕。成王又封叔虞于晋。四面环峙,而王畿则东西长,南北短,短长相覆方千里。无事则都洛阳,宅土中,以号令天下;有事别居关内,阻四塞以守,竭尝不据形胜以临制天下哉。”
作者:芳华千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