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集团天生弱势,每个人的创业基因,都会影响他的后续发展
在《三国演义》第一回中,我们可以看到因为黄巾军造反,刘备为了征讨起义军而应时出世。树高千尺,还要仰赖它的根子来吸取营养。要想深入理解他后边所取得的成就,还需要观察他的初始的创业基因。
刘备作为后来蜀国的国主,取得了一番政治成就。他在刚出世时的诸多弱势,也限制了他的后续发展。这些对他发展的限制,有的他逐渐克服了,有的并没有克服掉,甚至有的弱势直接影响了他以及他的集团的政治活动水平。要想深入理解刘备后续的诸多活动和限度,需要理解他的诸多天生弱势。
一、被动出世、没有做好准备
俗话说,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在黄巾军起义以前,很多人已经预测到天下将乱,如寄希望于曹操的桥玄。如果能及时捕捉到社会运行的脉动,那么就可以提前为此做更多准备,就可以在形势到来的时候,快速抢占有利地位,进而占据争胜优势。
刘备虽然素有大志,但是长期以来,他并未做好心理准备。在当时的国家形势下,他找不到自己的突破点在哪里,所以直到28岁的时候,才因为黄巾军起义而顺势出世。也就是说,在他从15岁开始出外游学到28岁应召参军的这黄金13年里,他并没有取得什么实质性成果。
在当时的社会结构中,留给他的晋身机会可能并不多。但是只要努力经营,他应该有机会成为某个人的内府参事后者护卫。而他没有任何小职务在身的事实说明,不论是从谋略智慧上还是从武力高度上,他都没有多少过人之处。
如果说文与武两个方面都还是技术辅助层面,因此在这两个层面上缺乏建树也是情有可原的,但是刘备在领袖群伦方面也没有什么突出表现,没有形成稳固的社会关系共同体,即类似于今天所说的影子政府的“影子行动集团”,以至于后来还要靠临时认识的张飞和关羽去组织人马,这就显得刘备确实也缺乏领袖的天生才能了。说他不是天才领袖,恐怕并没有什么不合适的。
读者可以想象一下,在漫长的13年的时间里面,刘备到底都干了些什么。不论人财物还是社会地位,以及其他做大事所必备的元素如兵法和纵横术等等,他基本上都没有什么突出积累。他应该是涨了些见识,但是这对素有大志并想成就大业的人来说,还远远不够。
因为没有为以后所要干的大事做好自觉准备,所以他在机会来临时就显得很被动。如果不是黄巾军起义,引起了尽快镇压的军事需要,他还不知道在哪里待着呢。如果不出现底层晃动,恐怕刘备也不可能通过相应的主动经营和运筹,去实现自己的社会跃迁。所以,刘备实际上是很被动的,他的命运要交给社会动荡的形势。
刘备在干大事的过程中的被动性,不仅体现在他自己没有为大形势的变动做好准备,而且体现在刘备的底层性上。刘备集团的主要成员基本上来自社会底层,他们长时期都在底层游走,离权力中心太远。这使他们虽然能够就近捕捉到普通民生的迫切需求,却对上层时政所知甚少。这样,他也就不可能做出很科学的判断,以至于会因为缺乏敏感性而流失很好的初始机会。
所以,虽然刘备也组织起了一个团体,当时刚开始只能算是行动体,还远远称不上政治集团。因为他基本上没有能力与其他集团相抗衡并且占据相应高位。
二、刘备性格宽和、争强欲望不强烈
即便初始被动,如果能够拥有强烈的争胜性格,也可以尽快抓取各种有利因素寻找突破的路径,并实现后来者居上,如刘邦那样。
但是,刘备与他的老祖宗刘邦相比,在争胜欲望上要相差很多。刘邦有股子狠劲,这是刘备所不具备的。刘邦就是要得到天下的,他对天下有迫切的渴望。刘邦在看到秦始皇巡游的时候,就说“大丈夫当如是”,可见他内心多么渴望拥有天下的荣耀。
为了实现这个欲望,他可以到处找人,不断思考应该怎么做,才能得到天下的拥护,而且刘邦可以为此从谏如流。争胜欲望迫切,又有驾驭人的突出手段,这一点是刘备所没有的。
刘备起身于布衣,同时缺乏主动性,这一点是刘备发展格局不大的重要原因,但并不是主要原因。刘邦也是布衣出身,虽然当过所谓的泗水亭长,也是最基层的小干部了,所以不能说他自己出身就好。刘备主要是缺乏那种欲望,那种向外炸开的侵略四方、统揽天下的霸气。
拥有这种性格和欲望的领袖,会在身上形成强大的吸引力。他会有一种“这天下就是我的”霸气,这种天命划定的感觉,会对其他人产生强烈的居高吸引力。这种吸引力,会让人产生一种“他就是最强者”的感觉,因此可以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才去追随他,依附他,进而塑造出良性的事业涡旋。不仅会产生人才吸引力,具备强烈欲望和性格的领袖,更会千方百计地思考实现目标的路径,他往往会主动创造机会,而不是任由机会丧失。
缺乏迫切争领天下欲望的刘备,对人对事也比较拘束。最明显的,就是他老是拘泥于所谓的对仁义的追求。刘备以重视仁义而著称。在价值崩溃的乱世,追求正义固然有收拢人心的好处,却也给自己坐地画了牢,使他不能灵活处世。刘备受到的限制太多,这使他很难放开手脚去大开大合地奋斗。
刘邦可以说是混世的老油子。他能根据需要随时改变策略,不受制于什么所谓的道德价值的追求。该哭的时候哭,该笑的时候笑,该来的时候来,该跑的时候跑,一切以眼前的迫切需要为准。这显然更有利于抓住时机,抓住一切机会夺取胜利。
三、刘备原始股太小
没有做好准备,被动性强,而且性格比较宽和,这是刘备的全部弱势吗?并不是。俗话说,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本钱大,才能收益大。刘备就是原始股太小,以至于他处处缺乏底气。
他家里很穷,甚至日常生活还要靠叔父接济。他很缺人,在遇到关羽和张飞以前,几乎没有铁杆支持者。他很缺地位,是彻底的布衣出身,而且直到28岁也没有得到什么地位的提升。他同时还缺智慧,除了一些普通的用兵点子外,基本上没有其他突出的谋略。一句话,刘备没有足够本钱。
缺乏足够的本钱,怎么图谋大事?那就只有靠别人的帮助。张飞卖掉自己的家产,帮助他购买兵甲,组织起人马。关羽和张飞,亲自给他当亲兵。这样,刘备就对关羽和张飞产生了严重的创业依赖。他们为什么要帮助刘备?如果不是当时国家形势危急,他们恐怕也不会闲着没事干,主动帮助刘备起兵。
所以,虽然刘备本身缺乏天才领袖的能力,但是因为形势所迫,终究还是有人愿意供他驱使和依赖了。但是,有人可供你依赖,看似好事,实际上却可能也是坏事。这种依赖只能浅度的,而不能是深度的。
如果在事实上你的主要底盘要靠别人去成就,而不是去成就别人,那可想而知你的地位也高不到哪里去,将来说话都没有底气,因为人家随时可以说“你是我们帮起来的”。这就太煞风景了,而且刘备这样的人,即使心中想自信一把,可是一想自己起兵都是靠张飞和关羽给帮助的,那就不可能产生多少自信了。
这种情况在出创业股份的时候,还是很成问题的。关羽和张飞,似乎都能与刘备平级,而刘备对他们缺乏作为强势领袖所必需的高位支配力。一切都要靠他们一起打下来,既然是大家一起打下来的,就都有份,打来的天下就是共同财产。这个感觉会很不同。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看到刘备唯唯诺诺的,即便是在二弟三弟面前也是这个样子。因为他的原始股太少,他太缺乏底气了。
四、缺乏优势站位意识
东汉末期,豪强士族横行。他们是社会中的实际统治者。所以,在政治位阶上,他们是天然的优位阶层。因为具备这种天然优势,这个阶层的人往往具有操控天下的内在意识或者可以说是政治本能。
普通人家的孩子,如刘备,他们即便素有大志,这种大志也是没有现实的阶层予以支持的。所以,他们一切都要靠自己奋斗。这个过程使他们有强烈的自我满足感,但是也限制了他们向外扩张出去的天然自信感。
作为底层社会人士,刘备长期受到当时社会气氛的熏染,或多或少地认为自己不是贵族,不能掌握天下,从潜意识中里认为自己不行,不如豪强士族家里出来的人更加厉害。由于社会地位低,往往会产生不自信。
这种感觉,是贯穿在整个《三国演义》里面的。就是刘备并没有表现出强烈的“我即天下”式的雄主自信,反倒是经常哭哭啼啼,即便是有些时候“偶尔露峥嵘”,也不过是转瞬即逝的点式气场,并没有形成持续不断的自信气势。
为什么说刘备不自信呢?自信往往建立在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基础上。解决问题的能力,往往是一个人自身所具备的实力的表现。
曹操为什么能那么自信,而且狡猾善变呢?这与他能凭借家族实力,而在诸多人面前可以纵横捭阖的惯性有着极大的关联。表面上看是曹操天生奸诈,实际上他的家族才是他能深度奸诈的真正依靠。
曹操出了问题,家族能够给他提供很多庇佑,可以确保他东山再起。这一点,是刘备所不可能具有的。一旦刘备失败,那将输得一干二净,很难再次翻身,因为穷人家的孩子本来试错机会就很少。
因为有诸多势力的支撑,曹操可以笑着与人家纵论天下,不必显得谨小慎微。而刘备却因为实力非常有限,所以他到哪里都会显得畏畏缩缩,连个大话也不敢说,还要拼命垫高脚跟,担心被别人看不起,迫切希望得到其他人的认可。
五、缺乏战略意识
刘备集团本身很缺乏战略意识。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他们缺少根据地意识。我们曾经论证过,刘备集团缺乏根据地意识,有各种客观原因,但是刘备作为核心领袖,他本身缺乏战略规划意识,也是不可推卸的主要责任。
不得不说,刚开始起兵的刘备及其集团还远未达到自觉状态。自觉,主要是自我觉醒的状态。政治集团要有自己的战略意识,才能配称得上合格的行动集团。
刘备集团刚刚建立时,非常缺乏地盘意识,这也是天下已乱,但还没有乱透,没有明确的发展未来的现状,在刘备集团这里的表现。因为天下已乱,刘备要起来参与到这里面来。但是因为还没有乱透,社会矛盾及以矛盾充分显露为基础的出路,并未直接显现出来,以至于刘备也不知道应该怎么去做,才能帮助刘家政权。
这个时候的他,也根本不可能知道将来要称帝。所以,起身于布衣的刘备,本身缺乏战略眼光,也没有渠道得知朝廷的具体信息来支撑自己的战略意识。
刘备不仅缺乏地盘意识,更缺乏整体规划自己的奋斗路线图的意识。现实中奋斗,固然因为各种条件的不断变迁,而呈现出万千姿态,因此需要政治领袖根据现实需要适应性调整自己的战略和策略,但是成熟的政治领袖,还是会有比较成熟的战略规划的。
政治行动的基本目标是什么,自己可以依靠的主要力量是什么,主要竞争对手是谁,会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应该怎么去解决,什么时候能够解决等等这些问题,都是政治领袖需要解决的。如果他们自己没有这样的适位智慧,就要去天下人才中有意识地去寻找,并且充分发挥出高位智慧者的能力。
但这些意识和能力,刘备基本上没有,所以他非常缺乏战略意识。刘备缺乏战略意识,本身与他不爱读书有着内在关联。刘备在少年时几乎没有读多少书。罗贯中这样介绍他,“那人不甚好读书,性宽和,寡言语,喜怒不形于色。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豪杰。”因为不爱读书,刘备的政治智慧比较弱。这一点对他和他的行动集团的后续发展,有着很有深刻的影响。
核心领袖往往决定这他领导的集团的高度上限。刘备爱好结交天下豪杰,这是积极参与社会运动过程中的表现。但是,因为缺乏智慧,所以这种积极社交本身还是缺乏智慧的支撑。对机会的精准把握,超强的自我学习能力比较小。需要花很长时间才能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
这一个巨大缺陷,在收纳诸葛亮以后才得到弥补。这样,他已经错过了很多宝贵的机会,在乱世争雄的进程中,已经处于落后段位。一旦落后,就很难翻身。或者需要花费巨大的代价,才能最终成功。
六、刘备的弱势怎么影响后续发展?
上述诸多弱势,是刘备集团的基本缺项。这些弱势和缺项,直接影响了刘备集团后续的奋斗,也直接影响了他们占据争领天下的优势地位的获得。后来,虽然刘备集团勉强建立蜀国,却因为天生弱势带来的机会缺失,在魏蜀吴三国之中,处于最弱势和难以自如伸展的地位。
纵观东汉之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它就是个一分为多,然后多地就近联结而成为三国相互对立的过程。整个国家内的各个实质政权,实际上就是提高自己,不断占领可以被占据的弱势地区的过程。所以,整个三国的形成,也是统一政权崩溃后,国家四分五裂,地方豪强就近侵吞弱势地区,逐渐伸展自己的势力,最后把弱势区域充满的动态演进。
在这个动态演进过程中,每个强力行动集团的争权站位至关重要。如果刘备集团可以及时确立自己的战略意识,则能够精准捕捉机会,有效占据相应的地盘,及早埋下各种后手,从而让自己不仅立于不败之地,而且可以在整个斗争的过程中,占据有利的争权站位。如果刘备不以维护东汉政权为基本目标,而以夺取天下作为基本目标,并且按照这个目标的要求及早布局,不仅可以凝聚出足够的铁盘,而且还可以及早提高自己的战略智慧。那样的政治行动效果,就会大不相同。
如果说黄巾军起义,代表着不能继续活下去的底层人民,对上层腐败的直接反抗,那么看似与黄巾军势不两立的刘备集团后来建立的蜀国,实际上是他们代替了黄巾军这个底层集团,在边缘地区的弱势中,强行从豪强势力的手中中,扒出的一块肉。
也就是说,刘备集团建立的蜀国,是属于底层行动集团在争领天下的过程中得到的仅有硕果。不论曹操集团还是孙权集团,他们的国家实际上都还是士族集团建立的政治体。他们两个国家拥有稳固的士族集团的支持,所以他们两国的力量是很强大的。贵族政权相对于平民政权,还是处于在初始阶段就开始出现并且稳定持续下来的优势地位。也因为这些初始优势始终存在,最后蜀国灭于魏国,也是贵族统治集团的政权,超越底层统治集团政权的直接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