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中药——艾叶

【别名】

艾(《诗经》),又名:冰台(《尔稚》),艾蒿(《尔雅》郭璞注),医草(《别录》),灸草(《埤雅》),蕲艾(《蕲艾传》),黄草(《纲目》),家艾(《医林纂要》),甜艾(《本草求原》),草蓬、艾蓬、狼尾蒿子、香艾、野莲头、阿及艾。

【出处】

《本草经集注》

【药用】

本品为菊科植物艾(栽培品)的叶。(少数带茎)

【性味与归经】

苦、辛,温。归肝、脾、肾经。

①《纲目》:"入足太阴、厥阴、少阴经。"

②《本草新编》:"入脾、肾、肺三经。"

③《本草再新》:"入心、肾二经。"

【炮制】

艾叶:拣去杂质,去梗,筛去灰屑。艾绒:取晒干净艾叶碾碎成绒,拣去硬茎及叶柄,筛去灰屑。艾炭:取净艾叶置锅内用武火炒至七成变黑色,用醋喷洒,拌匀后过铁丝筛,未透者重炒,取出,晾凉,防止复燃,三日后贮存。(每艾叶100斤,用醋15斤)

①《本草衍义》:"干捣筛去青滓,取白,入石硫黄,为硫黄艾,灸家用。得米粉少许,可捣为末,入服食药。"

②《纲目》:"凡用艾叶,须用陈久者,治令细软,谓之熟艾,若生艾灸火,则伤人肌脉。拣取净叶,扬去尘屑,入石臼内木杵捣熟,罗去渣滓,取白者再捣,至柔烂如绵为度,用时焙燥,则灸火得力。入妇人丸散,须以熟艾,用醋煮干捣成饼子,烘干再捣为末用,或以糯糊和作饼,及酒炒者皆不佳。洪氏《容斋随笔》云,艾难著力,若入白茯苓三、五片同碾,即时可作细末,亦一异也。"

【功效】

理气血,逐寒湿;温经,止血,安胎。治心腹冷痛,泄泻转筋,久痢,吐衄,下血,月经不调,崩漏,带下,胎动不安,痈疡,疥癣。

①《别录》:"主灸百病。可作煎,止下痢,吐血,下部匿疮,妇人漏血。利阴气,生肌肉,辟风寒,使人有子。"

②陶弘景:"捣叶以灸百病,亦止伤血。汁又杀蛔虫。苦酒煎叶疗癣。"

③《药性论》:"止崩血,安胎止腹痛。止赤白痢及五藏痔泻血。""长服止冷痢。又心腹恶气,取叶捣汁饮。"

④《唐本草》:"主下血,衄血,脓血痢,水煮及丸散任用。"

⑤《食疗本草》:"金疮,崩中,霍乱,止胎漏。"

⑥《日华子本草》:"止霍乱转筋,治心痛,鼻洪,并带下。"

⑦《珍珠囊》:"温胃。"

⑧《履巉岩本草》:"治咽喉闭痛热壅,饮食有妨者,捣汁灌漱。"

⑨《王好古》:"治带脉为病,腹胀满,腰溶溶如坐水中。"

⑩《纲目》:"温中,逐冷,除湿。"

⑾《本草正》:"辟风寒涅,瘴疟。"

⑿《本草再新》:"调经开郁,理气行血。治产后惊风,小儿脐疮。"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入丸、散或捣汁。外用:捣绒作炷或制成艾条熏灸,捣敷、煎水熏洗或炒热温熨。

【复方】

①治卒心痛:白艾成熟者三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之。若为客气所中者,当吐出虫物。(《补缺肘后方》)

②治脾胃冷痛:白艾末煎汤服二钱。(《卫生易简方》)

③治肠炎、急性尿道感染、膀胱炎:艾叶二钱,辣蓼二钱,车前一两六钱。水煎服,每天一剂,早晚各服一次。(江苏徐州《单方验方新医疗法选编》)

④治气痢腹痛,睡卧不安:艾叶(炒)、陈橘皮(汤浸去白,焙)等分。上二味捣罗为末,酒煮烂饭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圣济总录》香艾丸)

⑤治湿冷下痢脓血,腹痛,妇人下血:干艾叶四两(炒焦存性),川白姜一两(炮)。上为末,醋煮面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温米饮下。(《世医得效方》艾姜汤)

⑥治忽吐血一、二口,或心衄,或内崩:熟艾三鸡子许,水五升,煮二升服。(《千金方》)

⑦治鼻血不止:艾灰吹之,亦可以艾叶煎服。(《圣惠方》)

⑧治粪后下血:艾叶、生姜。煎浓汁,服三合。(《千金方》)

⑨治妇人崩中,连日不止:熟艾如鸡子大,阿胶(炒为末)半两,干姜一钱。水五盏,先煮艾、姜至二盏半,入胶烊化,分三服,空腹服,一日尽。(《养生必用方》)

⑩治功能性子宫出血,产后出血:艾叶炭一两,蒲黄、蒲公英各五钱。每日一剂,煎服二次。(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⑾治妇人白带淋沥:艾叶(杵如绵,扬去尘末并梗,酒煮一周时)六两,白肃、苍术各三两(俱米泔水浸,晒干炒),当归身(酒炒)二两,砂仁一两。共为末,每早服三钱,白汤调下。(《本草汇言》)

⑿治妊娠卒眙动不安,或但腰痛,或胎转抢心,或下血不止:艾叶一鸡子大,以酒四升,煮取二升,分为二服。(《肘后方》)

⒀治产后腹痛欲死,因感寒起者:陈蕲艾二斤,焙干,捣铺脐上,以绢覆住,熨斗熨之,待口中艾气出,则痛自止。(《杨诚经验方》)

⒁治盗汗不止:熟艾二钱,白茯神三钱,乌梅三个。水一钟,煎八分,临卧温服。(《纲目》)

⒂治痈疽不合,疮口冷滞:以北艾煎汤洗后,白胶熏之。(《仁斋直指方》)

⒃治头风面疮,痒出黄水:艾二两,醋一升,砂锅煎取汁,每薄纸上贴之,一日二、三上。(许国桢《御药院方》)

⒃治湿疹:艾叶炭、枯矾、黄柏等分。共研细末,用香油调膏,外敷。(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按语】

1.艾叶性温而辛香,能暖气血而温经脉,逐寒湿而止冷痛,《金匮要略》的胶艾汤用以治崩漏下血,《本草纲目》认为是治经带的药品。因此,本品在妇科方面应用较多。

2.总的来说,艾叶所治的病症,以下焦虚寒为主,如寒冷腹痛,经寒不调,都是取它散寒的功效。在止血方面,在临床上也是用于虚寒性的出血病症为主,所以,从温经止血这个意义上来说,它有点类似炮姜的功效。

3.艾叶捣制成绒,为针灸常用的料品。用以烧针,则热气内注,具有温熙气血的作用。

(0)

相关推荐

  • 视频实拍 || 走,下地去,看看艾草生长得咋样了

    大家好,我是九选艾的艾小九. 4月15号,小九跟着江总下了一趟艾草种植基地,拍了一段视频.其实这个时候正是艾草快速生长的时期,也是我们深入认识蕲艾的一个大好良机. 可能很多灸友,对蕲艾有一种执着,对李 ...

  • 道医带你识本草: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支艾

    农历五月五日,是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现代人熟知的习俗是赛龙舟.吃粽子,古时为什么要赠艾草? 这就要从一个古老的传说讲起...... 相传祖天师张道陵曾扯了一把艾草化作猛虎,又摘下一片菖蒲叶化作宝剑,身 ...

  • 一张图,让你知道蕲艾和普通艾草的区别!

    蕲艾 大家众所周知的一个名字 中国地理标志产品 与"蕲龟,蕲竹,蕲蛇"并成为蕲州四宝 那蕲艾怎么有名 和普通艾草有什么区别呢 几张图 让你知道!! 图左为普通艾草成熟后,右图为蕲艾 ...

  • 每天最少学一味中药——艾叶!

    ARTEMISIAE ARGYI FOLIUM 来源 本品为菊科植物艾Artemisia argyi levl. et Vant.的干燥叶. 相关名 艾.艾叶.艾绒.艾蒿.蕲艾.艾蓬.草蓬.灸草.冰台 ...

  • 三秦中药——椿白皮

    [别名] 香椿皮(<经验方>),春颠皮(<分类草药性>). [考证] 椿,<新修本草>始著录,谓:"椿.樗(臭椿)二树,形相似,樗木疏,椿木实." ...

  • 三秦中药——地笋

    [别名] 地瓜儿.地瓜(<救荒本草>),地笋子.地蚕子(<草木便方>),地藕(<分类草药性>),水三七.野三七.旱藕(<民间常用草药汇编>) [出处] ...

  • 三秦中药——木贼

    [别名] 木贼草(<木草经疏>),锉草(<盛京通志>),节节草(<植物名实图考>),节骨草(<东北药植志>),擦草.无心草(<山西中药志>) ...

  • 三秦中药——柳枝

    [别名] 杨柳条(<摘元方>),柳条(<芷园臆草>).垂柳.杨柳.清明柳.水柳.青丝柳. [出处] <本草拾遗> <纲目>:杨枝硬而扬起,故谓之杨:柳枝 ...

  • 三秦中药——鸢尾

    [别名] 乌园(<别录>),乌鸢(<纲目>),扁竹(<植物名实图考>),蓝蝴蝶(<广州植物志>),亦利麻(<广西中兽医药植>),扇把草(&l ...

  • 三秦中药——鼠妇

    [别名] 伊威(<诗经>),蟠.鼠负(<尔雅>),负蟠.蛜蜮(<本经>),委黍(<说文>),负蠜(<广雅>),蜲黍(<别录>), ...

  • 三秦中药——蒲黄

    [别名] 蒲厘花粉(陶弘景),蒲花(<江苏植药志>),蒲棒花粉(<新疆药材>),蒲草黄(<药材学>).香蒲.水蜡烛.蒲草. [出处] <本经> 1.陶弘 ...

  • 三秦中药——泽漆

    [别名] 猫眼草.五凤草.灯台草.倒毒伞.烂肠草.绿叶绿花草.桼茎(<广雅>),猫儿眼睛草.五凤灵枝(<履巉岩本草>),五凤草.绿叶绿花草(<纲目>),凉伞草(&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