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信原来有这种用处—“秦汉史与项目管理”之一百七十五
迷信原来有这种用处
我们知道,推翻王莽政权的是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刘秀是汉景帝七世孙,长沙定王刘发的儿子。有一天刘秀拜访一个叫蔡少公的名士,蔡少公善于占卜,就通过占卜得知“将来刘秀当为天子”。当时王莽的国师刘歆也善于占卜,就把自己的名字改为刘秀。
当时蔡少公在座的亲朋好友都认为安定天下的是国师刘秀(刘歆),而当时光武帝刘秀只有20多岁,应声说到,难道不会是我吗?话音刚落,引起在场人的哄堂大笑,都不认为这个毛头小伙子会是定天下的人。
探讨一下,富贵在天,但事在人为,为什么连东汉开国皇帝刘秀也这么迷信?
所谓名正言顺,言顺事从。古代人的迷信是一种正名的方式,也就是通过正名来增加自身的权威性,从而提升项目号召力。
项目号召力一旦能建立或加强,就能调动更多的人力和物力,项目的成功概率自然就会大。因此,在古代教育水平没有普遍提高的情况下,统治者多愿意用迷信的方式让民众相信他就是真命天子,支持我就是顺天应人,而违背我则是逆天而行,不会有什么好结果。
虽然今天民众的教育水平普遍提高,但这种提升项目号召力的方式仍然可以借鉴。例如,在项目启动会上,请高层领导者来强调项目意义,或是通过外部权威来加强舆论引导,提升大家对项目的关注度和重视度,以及将自身项目价值和意义与战略规划相结合,找到项目的依据,都是项目正名的好方法。
另外一点需要强调的是,在相关方的沟通和参与问题上,除了用项目号召力来加强对相关方施加影响外,还需要重视相关方真实的利益和诉求,从满足其利益角度来合作,才能真正实现长久合作。
项目的资源格局也会因为更多相关方的引入而越来越大。这就是所谓“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其奥妙就在于真正重视干系人利益的“统一战线”。
请思考:在平常工作中,你是用什么方法提升项目号召力的?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