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区分中药和西药,为什么很多中药的成分是西药?
在中国的医学界有中医和西医之分,所以在用药方面也就有了中药和西药之别。但是,绝大多数人不知道,究竟中药和西药的区别是什么呢?
如何区分中西药?
中药多以生物为药,主要包括植物、动物、矿物;西药均为化药,包括有机化学药品、无机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随着药物发现和制药工艺的日新月异,加上临床中医西医全科医生都广泛使用中西药的临床现状,有一些药物的归属问题,还真的有些复杂。
一般来说,国家食药总局关于西药和中药有明确的界定,中药饮片都是中药,国药准字以Z开头的成药也是中药,而国药准字以H开头的就是西药。
例如,感冒清热颗粒的国药准字是以“Z”开头,所以感冒清热颗粒是中药;复方甘草片的国药准字是以“H”开头,所以复方甘草片是西药。
有的要即使听起来像是中药,甚至名称中含有中药名的药,也不一定是中药。而有的药光听药名视乎和中药毫无联系,成分里却偷偷加入了中药元素。
如果想要搞清楚一个药是中药还是西药,除了中药饮片,如果你看到一片药、一粒胶囊、一包颗粒、一支口服液、一袋液体时,除了听听名字之外,一定要看一下国药准字,因为这个数字能够反映出至少它诞生时是中药还是西药。
中药和西药的药品批准文号和组成成分都有所差异,但其本质区别还是临床使用的指导理论,也就是说,是被当做中药还是西药。简单地讲,不加辨证地直接用于疾病治疗,是西药的用法;赋予中药药性并考虑其寒热虚实,是中药的用法。
中药成为添加了西药成分的 “混血儿”
不可否认的是,随着药物发现和制药工艺的日新月异,加上临床中医西医全科医生都广泛使用中西药的临床现状,有一些药物的归属问题,还真的有些复杂。随着中西医的不断结合,中成药受到人们的亲睐和商家的追捧。
近年来,绝大部分原料来自于天然药物的中成药,更是受到人们的青睐和商家追捧,市场上的中成药品种琳琅满目,让人不知如何选择。此外,除了“血统纯正”的以纯中药饮片为原料的中成药外,还有些中成药添加了西药成分,成为了 “混血儿”。
以感冒药为例,为了增强中成药的疗效,除了按中医的辨证论治与组方原则选用中药外,还加入了具有发汗、退热、镇痛等作用的西药(如对乙酰氨基酚、氯苯那敏、维生素 C 等)。这些西药能弥补中成药作用慢、作用点多的缺点,而使药物发挥作用加快,在疗效上取长补短,有助于感冒的治愈。
对于中西药复方制剂这种同时由中药和西药成分组成的药品,虽然大多数也是按照中药管理(例如维C银翘片、消渴丸等),但是在临床应用时却格外重点关注其中的化学成分,不管是不良反应,还是重复用药,都是围绕着其中这个化学成分来展开的。
如何安全用药?
针对这么多中成药都含有西药成分,作为普通老百姓,在使用时该如何处理和应对呢?为了尽量避免药品对人体带来不必要的伤害,在用药前应注意以下安全使用原则:
1 读懂药品说明书。拿到中成药后,首先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了解该药的特殊服用禁忌、饮食禁忌、对症人群以及可能产生的不良症状,然后再根据自身情况决定是否吃药。
2 注意中成药中的西药成分,避免叠加用药。
3 避免盲目、随意、长时间使用,做到“中病即止”。不要错误地认为中成药无毒副作用,记住“是药三分毒,没有绝对安全的药物”。只是与西药相比,其毒副作用可能相对较小,但不等于绝对没有毒副作用。有的药毒性虽小,长期服用却可蓄积中毒。
4 避免经验用药。很多人会根据自己对药名的简单理解以及以往的亲身经验,私自搭配用药或增加用药剂量。但因为体质、患病原因、具体症状的不同,在用药方面要特别注意,否则会出现过犹不及、适得其反的效果。
5 正确掌握中成药剂量。很多人认为中成药无毒副作用,不存在剂量大小,可以随便吃或随意加大剂量。其实,中成药的剂量要求很严格。剂量过小达不到治疗效果,剂量过大则会引起毒副作用。服用中成药需根据患者的病情及其年龄等确定合理的用药剂量。尤其是儿童和老人因对药物的代谢能力不全或衰退,机体耐受性较差,易发生药物蓄积,引起毒性反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