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加快建设大学之城,新能源等三大产业极受重视

洪山区是天然的“大学之城”,拥有38所大学,其中,武汉市列入的国家“985”、“211工程”的重点大学、部属重点大学全部在此,是全市科教资源最为集中之地,在校师生总数达50余万人,占全区常住人口的50%以上。2012年,洪山区的专利申请量已突破8000件,占全市总量的1/2,其中有将近一半的专利来自于高校和科研院所。“过了街道口,博士满街”已成为洪山区标志性的美谈。

作为地方政府,如何发挥政府职能,服务于高校,从校园建设、成果推广、人才培养、生活服务等方面入手,进行大市场、大服务、大产业的规划,将天然优势转变为实际的发展动力,真正实现城区与大学的融合与发展,从而打造武汉创新驱动核心动力区,应该是在当前乃至今后的重要发展目标。建设大学之城要考虑构建适当的发展平台,建立产业与科研对接平台,大学与区政府的深度融合通道。搭好平台,做好有洪山特色的产学研基地和孵化器。根据区内已有资源,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新能源和节能技术基地:依托区内院校新能源和节能技术相关的院系,以及区内研究院所,开发新型能源动力和节能技术,特别是在空气能和地源热能技术,抓住国家在治理大气雾霾,在北方全面推行煤改电取暖的大好机遇,迅速开发空气能的采暖、热水和空调的三位一体的关键技术,这个产业规模在5000亿元左右。我们可以设立空气能技术相关的产业基金,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2)电子与信息产业基地:依托区内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湖北工业大学、武汉工程大学和武汉纺织大学等院校电子与信息相关的院系,以及区内国家级科研院所,大力发展电子和信息技术产业,并设立相关的产业导向基金,优先扶植相关企业和科研成果转化。

(3)现代农业技术、农产品和农业装备的产业园:依托区内华中农业大学、省农科院和农业机械研究院,以及高校与农业相关院系,做大做强洪山区现代化农业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建设新型创新平台,示范“揭榜挂帅模式的价值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最终目的是要切实有效提升“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完成市场给予的最终价值实现。当前,洪山区可以按照“揭榜挂帅”模式,启动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自主结合、协同攻关、开放共享的建设模式,针对产业发展的共性技术与关键技术向分布在全区的会员单位“众筹”课题,向全球人才“众包”课题,运用多层次的成果转化机制,重点支持“PT”制团队进行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洪山区探索“揭榜挂帅”模式下的产学硏深度融合机制,建议尽快在我区的主导产业领域如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方面进行复制和推广,以市场需求带动我区主导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的实现,以创新驱动洪山经济的良性、健康发展。

把握区校融合优势,促大学城全面协调发展洪山区应依托科教密集的优势,发展科教服务产业。要围绕吃、穿、住、用、行大力发展金融业、科技中介等服务业。同时,通过深化改革、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机制、转变政府职能来进一步解决区校深度融合中的问题,把握主动权为推动科学发展增添新动力。要探索深度融合、互动发展的新模式,探索建立校校协同、校所协同、校企协同、校地协同的创新平台和新模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