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虎亭汉墓,是位于河南郑州市新密市的东汉时期古墓,距今已有1800多年。东西两墓并列,西墓庞大,用砖石筑成,分七室,总长25.16米,宽17.8米,中室高4.88米。墓底铺煤,厚0.5米。墓内画像、石刻丰富,雕刻风格独特。东墓规模略小,壁画多是模拟墓主生前的庄园生活,有收租、坐厨、迎宾、宴饮、舞乐和百戏、相扑、车马出行、侍女图等。该墓于1988年元月公布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打虎亭汉墓墓东为画像石墓,墓主人是汉弘农郡太守张德,字伯雅,河南密县人。墓西为壁画墓,墓主可能是和张伯雅有亲属关系的人。这两座汉墓的内部建筑形式和结构基本相同,墓壁均绘有色彩绚丽,内容丰富的石刻画像和壁画,它们给研究东汉时期中原地区民生风俗的专家们留下了重要的线索。甬道及前室刻有《迎宾图》,南耳室、甬道两壁刻有《车马图》,南壁刻有《收租图》,在耳室刻有《庖厨图》。壁画墓长近20米,宽18米多,中室顶高6.7米。墓内彩色壁画190多平方米。除后室外,其余各室都画有色彩鲜明、内容丰富的壁画。在中室的南壁绘有大型的《车马出行图》,中室北壁绘《宴饮百戏图》,尤其是《相扑图》,使日本现代相扑找到源流。画像石墓由前室、中室、后室、东南北三个耳室组成。各室内壁与甬道、石门均有内容丰富、瑰丽多彩的画像石刻。东耳室刻《庖厨图》,其中有杀鸡宰鸭,杀牛宰猪,负薪烧火,汲水酿酒,煮肉烹鱼等画像。各室以墓门雕刻最为精致。石门中央浮雕铺首衔环,四周阴刻云气缭绕,在云纹中间刻有各种珍禽异兽和人物等。墓门四周刻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四神组成的花边图案,雕刻生动活泼,栩栩如生。画面构图精细,布局合理,富于层次,整个石门显得壮重美观。
打虎亭汉墓由东西并列的两座大墓组成。一号墓是画像石墓,即图像雕刻在墓壁上,地面上有高大的墓冢。二号墓是壁画墓,即在墓壁上创作彩绘或墨绘壁画。二号墓的墓冢与一号墓相连,但是规模较小。现在我们能够参观的二号墓是文物部门按原样等比例复建的。由于壁画难以保存,特别是墓中壁画是将近二千年前的艺术珍品,所以原址墓室为了保护的目的已经封闭起来。打虎亭汉墓由一座画像石墓和一座壁画墓组成,两墓东西并列,相距约30米,均用巨大的石块和大青砖砌券而成,规模宏伟巨大。墓内分别雕有300多平方米的石刻图象和绘制200多平方米的彩色壁画,堪称中华汉代雕刻绘画艺术的博物馆。打虎亭汉墓的西墓特别庞大,用砖石筑成,分七室,总长25.16米,宽17.8米,中室高4.88米。墓底铺煤,厚0.5米,墓内以“减底阴刻”技法雕刻的画像石线条流畅、飘逸,很具有现代线描神韵,画面雕刻布局合理,富于层次。
西墓内的画像石绘画包括了东汉时期人们生活、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犹如一副活生生的东汉风情画卷。其中的《制作豆腐工艺图》表现了东汉时期人们制作豆腐的完美过程,在国内绝无仅有,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有关豆腐的记载。
东墓规模略小,但是内部的壁画特别壮观,壁画多是模拟墓主生前的庄园生活,有收租、坐厨、迎宾、宴饮、舞乐和百戏、相扑、车马出行、侍女图等。
本文已经获得作者授权乐艺会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