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泾路10、29号原工部局宰牲场

沙泾路10、29号原工部局宰牲场(宰牛场)。 本建筑全部按照英国原版,由英国建筑师巴尔弗斯设计,1933年建,余洪记营造厂建造,占地面积8677平方米,建筑面积2.95万平方米,高四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是当时远东地区最大的现代化屠宰场。同规模的屠宰场全世界进出现过三座:一座在英国,一个座在美国,第三座就在上海沙泾路10号。如今,前两座已经无迹可寻,这里便成了唯一,极具文物保护价值。

建筑平面布局和空间组织依据功能要求设计,流线复杂。外方内圆,东、南、西、北4幢建筑围成四方形厂区,与中间一座24边形近似圆柱体的主楼(人称24角楼,在全国独一无二)通过通道相连,整个建筑物高低错落,廊道盘旋,设计精密,宛若曲折迷宫,却又秩序分明。室内主空间采用无梁楼版结构,空间开敞。外观形体简洁,立面装饰几何化,强调虚实对比。具有古罗马帝国时期巴西利卡式风格。

上海市第四批优秀历史建筑


整座建筑占地约1.5万平方米,全部按照英国的宰牲场设计建造。建筑内部分为宰牲场、废肉抛弃所、鲜肉市场和冷藏室四个部分,设有30座廊桥连接建筑的各个部分。动物通过这些廊桥进入屠宰区域。每座廊桥宽度不同,不同体量的牲畜会通过不同宽度的廊桥进入,以便分捡大小。“牛道”的是故意处理成粗糙表面的宽大坡道,动物行走在上面不会打滑,专门的通道还实现了人畜分离,再配合有分流作用的廊桥,使整个生产工艺井然有序。这样的处理是当时国际先进的生产流程。


建筑对面的沙泾路29号原为熬油车间。


【花格窗】镂空水泥花格窗在建筑的西立面和南北立面的西端。考虑宰牲气味浓重,窗户全部镂空设计,便于空气流通。正面朝西的窗户面向西方极乐世界,方便被宰动物轮回和超度。


【旋梯】中心园中二、三层间的旋梯一人宽,弧形旋转急促。中心园为屠宰车间,动物到此处一般会惊慌失措。为避免受惊动物伤人而设置工人逃生旋梯。


建筑采用了当时非常先进的“无梁楼盖”、“伞形柱”、旋转坡道等技术,并充分考虑了采光、通风、卫生、用水等问题。整体建筑可见古罗马巴西利卡式风格。仔细观察,能从它似乎不经意中,感觉到当初设计师的独具匠心。“廊桥”“旋梯”“牛道”等流畅的生产工艺,精密的房屋结构,卓越的建筑设计,出现在近百年前的上海,可谓开一先河。


【中心圆】中心园1-3层是屠宰车间。三层之间靠X形的物流楼梯和旋转弧度很大的旋梯相通。


【牛道】当时宰牲流程实行人畜分离。动物行走的牛道地面粗糙不平,为防滑处理。


【伞形柱】整栋建筑来源于无梁楼盖的结构设计,超过三百根的粗大伞形柱均匀分布在建筑方形的外围体量中,共同支撑起巨大的建筑。八边形和四边形的伞形柱貌是本建筑最重要的特色之一。


 据资料统计,1935年,上海公共租界内从事食品业的人员达51128人,占界内中外居民的4%,他们经营的食品门类有汽水、面粉、烟草、糖果、肉类、粮食、乳制品、干食品、蛋、水产、水果、家禽、蔬菜、茶叶、油盐酱醋等,但在严密监控之下,没有出现过严重的食品卫生问题。这与近代上海食品卫生观念的引入、强化及其有效管理不无关系。

1937年8月,侵华日军占领上海,也强占了沙泾路宰牲场。到埠的肉食牲畜大多在沙泾路宰牲场生产加工,这使得私营宰牲场业务清淡异常。

直至1945年抗战胜利,上海市卫生局接管了沙泾路的宰牲场,并将其规划称为上海市第一宰牲场,不久这里就发展成为远东地区最大规模的宰牲场和上海2/3的鲜肉供应地。

新中国建立前夕,1949年5月2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军事管制委员会派员进驻上海市第一宰牲场,并于6月8日起,由军管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卫生处派员正式接管该场。

70年代开始,上海的屠宰场逐渐向郊区搬迁。后来,上海长生食品厂、上海肉类食品厂、上海市食品研究所、上海市食品综合机械厂、上海长城生化制药厂都陆续搬进又迁出,徒留一座建筑。

2006年,这栋老房子引起了上海创意产业投资有限公司的注意。为了更好地再现这一建筑的历史特征,发掘历史内涵,“19叁III老场坊”的投资者,邀请了20多位建筑学家、文化学者出谋划策,以求最大程度地让宰牲场在这个创意时代注入新的文化内涵,实现新价值。

(0)

相关推荐

  • 登机廊桥其实也是一种模块化建筑

    建筑的束缚太多,挣脱束缚,用做工业产品的思路--

  • 见筑|1933老场坊:不能吃太胖哦,会被杀掉的

    一阵冷风,秋天突然间就匆匆离去,上海的冬天清扫了最后一丝热气,路上的行人都裹紧了外套,不愿再逗留在冰冷的街道上.只有马路两侧的餐厅变得鲜活起来,在寒风中冒着热气,透过玻璃窗户散发着温暖的黄光.脚步开始 ...

  • 1933老场坊的光影

    随缪老师街拍,出大连路地铁站,一路往西行摄,近午时逛到1933老场坊. 1933老场坊原来是原上海工部局宰牲场,1933年,由工部局出资兴建,著名英国设计师巴尔弗斯设计,中国当时的知名建筑营造商余洪记 ...

  • 上海1933老场坊,一个血腥的屠宰场转身为艺术坊

    在上海虹口区的溧阳路611号,有一幢非常奇特的建筑,外观长方形的,内观是八角形的,其伞形柱支撑着宽阔的大厅,悬挂在空中的廊桥四通八达,朴实陈旧的外墙明明散发着历史的气息,创意新颖的店铺却又绽放着时尚的 ...

  • 塘沽路390号原工部局西童女子学校

    塘沽路390号由工部局于光绪十九年(1893年)建造,翌年竣工.建筑面积864平方米,砖木结构单层,对称排列,坐北朝南,典型外廊式建筑,具有英国安妮女王时期的建筑风格特征.连续券柱式外廊,有圆券及扁圆 ...

  • 陕南邨:工部局宰牲场的屠妇

    陕南邨,原名金亚尔培公寓(King Albert & Astrid Apartment),1930年建成,后叫皇家公寓,上海解放后改为现名.每栋四层,每层两户,没有电梯.门牌号为1室.2室.3 ...

  • 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香港路59号原上海银行公会大楼

    香港路59号原上海银行公会大楼,始建于1925年,由中国建筑师过养默设计.钢筋混凝土结构,古典主义风格,前部有三层,中间五层,后部七层,正中为五开间科林斯式立柱构成的柱廊,柱高两层,挑檐上部有三层,三 ...

  • (35)绍兴路5号原朱季琳住宅

    绍兴路5号上海版权局,1949年以前,房子的主人是南市华商电气公司老板朱季琳,是洋派人物,信天主教,而且要求全家人都入教.十几个子女中,有的从小就被送到法国教会学校里读书,回沪后在上海天主教会任职.他 ...

  • (35)虎丘路20号原亚洲文会

    博物院大楼原为亚洲文会(英国皇家亚洲文会北中国支会).公和洋行设计,砖木结构,1933年竣工.装饰艺术派风格.立面竖向构图,底层石砌墙面,以上各层用青砖砌清水墙.入口券门.八卦窗.2层栏杆.压顶等为中 ...

  • 【中国巅峰诗人《王诚杯》赛●29号作品*于立明】芬芳了来时的路(外二首).

    诗梦撷英文学第1393期 <王诚杯>征文大赛 情系诗之魂,追寻文学梦 诗梦撷英文学面向全国征文<王诚杯>赛,29号作品展2018震撼钜献. 诗人风采 于立明,笔名黎明.黑龙江诗 ...

  • (17)东长治路505号原雷士德工学院

    原雷士德工学院位于商丘路的东长治路505号. 雷士德工学院建筑由德和洋行鲍斯惠尔(E. F. Bothwell)设计,占地10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9900平方米.主建筑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呈&qu ...

  • (17)东大名路378号原耶松船厂

    原耶松船厂是英商在中国设立的船舶修造厂.1865年在上海成立.开始时是租用上海与浦东两船坞公司的设备并加以修建.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后扩充规模,改良设备,增强修造船舶的能力.1892年改组成股份有限公司. ...

  • 「开诚杯」家园诗赛:29号作品·路醒

    诗 歌 净 化 心 灵 择  此处静谧 书一方清 远 29号作品·路醒 变了的村庄 对着城镇 装扮,炊烟 飘入梦境 演绎四季的树,把位置 挪给香樟.桂花和万年青 与换装的房屋和道路 相互映衬 狗越养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