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很著名的一首诗,开篇14字就是千古名句,大部分人却读不懂

说到李商隐,大家的第一感觉会是什么呢?是一系列无题诗的朦胧缠绵?是东方印象派的神秘迷幻?还是一个夹在党争中间,求生于红尘之中,一生失意的末世才子呢?上面几句是我读过很多李商隐的诗歌之后对他最直观的几个印象。其中的第三个身份,大概是最少人会关注的一个。因为大多数人对李商隐的理解,仍然局限在一个诗人上面,对他的生平并不了解,更不了解他在晚唐末世坎坷流离的政治生涯。

李商隐很明显是关心政治且有政治抱负的一个人,否则也不会明知自己陷于党争仕途无望还要通过辗转幕府求一个仕进。只可惜大唐末日余晖,个人亦无能为力,李商隐只好将自己的襟抱诉诸历史,写下一系列的咏史诗。

咏史诗,也是诗人自己对时代、对人生观点的表达。

【诗篇】

【临境】

这一首诗没有什么创作背景,某一天,一个想法突然出现在脑中,李商隐记录下这个想法,就有了这首《咏史》。

不过,后世对这首诗考证很多,因为许多注释家心心念念想要为每一首唐诗找到一个咏叹的对象,他们衷心希望每一首诗都能够不那么“肤浅“,能够”意有所指“。

这些人的做法当然会影响一大批人对诗歌的看法,许多有兴趣的人会对考证如此严谨的诗歌学科望而却步。但另一个角度来说,我们也要谢谢他们付出的努力,注释者不遗余力的考证增加了诗歌解读的角度,自身也成为了诗歌文化中的一环。

一首诗歌是否意有所指,我们当然要根据时代,根据作者生平来进行判断,不过对新入门的读者,我还是希望大家更专注于诗歌本身的美,美才是诗歌的本质。要去读他的意境和情怀,读作者此时的心境,而不是纠结这首诗在影射什么。

说回到这首诗,这首诗定下的咏叹对象是唐文宗李昂。

李昂这个名字喜欢历史的人应该都听说过,唐朝将覆灭时一位志大才疏的明君,他崇尚节俭、治国亦勤勤恳恳,宵衣旰食。只是他用人无方,唐朝之气数也尽,一场甘露之变毁了他所有心气,最终受制于家奴,软禁在宫中,日日借酒浇愁,死年31岁。

【诵析】

李商隐这首诗,大概就是为唐文宗叹一声”奈何奈何“。

与其他古诗不同,《咏史》这首诗开篇就是千古名句,没有太多的酝酿。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我翻着史书,一本一本的看过去,一个皇帝一个皇帝的读过去,翻过历朝历代的烟云过往。那些兴盛的、开疆的、繁华的,多半是因了节俭;那些破败的、消逝的、腐朽的,绝大多数是因为奢侈。

《谏太宗十思疏》中有一句,“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奢侈与傲物原是一码事,失去对事业、对天下的敬畏,转而钻研起自己衣食起居之享受,等来的也只是王朝破灭。

第一句开宗明义,第二句则开始劝戒。

一定要是琥珀的才能当作枕头,一定要有珍珠的车子才能做人吗?

苛求实用事物有装饰性以强调自己的社会地位,即奢侈的开始,破灭的开始。

前面两联的所指比较模糊,后人将此诗咏叹对象定为唐文宗主要是因为后面两联。

远去不逢青海马,青海马是一种龙马,这里被李商隐拿来比喻贤臣。与之相对,蜀山之蛇本是古蜀国神话之中挡路的妖怪,这里则是比喻佞臣,亦指唐朝通往中兴之路上的阻碍。

人力有穷时,当蜀山蛇的力量太过于强大,中兴也就成了一场春梦。

到这里,李商隐情感的表达已经相当明显。咏史诗本来是讲道理的,却被李商隐用成抒发情感之篇,对历史哪来这么深重的情感呢?多半是真的对当时情景有所指代吧。

最后一句,更可谓是直抒胸臆。几人曾预南薰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南薰曲》是后人借舜之口吻唱的《南风歌》:

“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据说舜唱完这首歌,天下生平百姓和乐。现在的人,几人曾有幸听过南风歌呢?

下一句里,苍梧传说是舜帝埋骨之处,翠华指的是皇帝仪仗。对苍梧而哭,自然是为明君哭,为苍生哭。

情感的爆发由此达到高峰。由第一联纯粹议论过渡到第四联热烈抒情,可见诗人在创作过程中心绪之起伏。

【拓展阅读】

文宗元圣昭献孝皇帝挽歌

享国十五载,升天千万年。

龙镳仙路远,骑吹礼容全。

日下初陵外,人悲旧剑前。

周南有遗老,掩泪望秦川。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会立即删除!

—希望为劳累一天的你搭建一片诗词的净土,每天为你呈现有价值的文章!

—你的关注与评论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