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好了黄元御,不想当名中医都难!

纪念黄元御诞辰311周年暨学习《四圣心源》学术研讨会的发言【摘录】
【二】黄元御“悟”出什么真谛?黄元御在《四圣心源》【天人解】云:“阴阳未判,一气混茫。气含阴阳,则有清浊,清则浮升,浊则沉降,自然之性也。升则为阳,降则为阴,阴阳异位,两仪分焉。清浊之间,是谓中气,中气者,阴阳升降之枢轴,所谓土也。”
“枢轴运动,清气左旋,升而化火,浊气右转,降而化水,化火则热,化水则寒。方其半升,未成火也,名之曰木。木之气温,升而不已,积温成热,而化火矣。方其半降,未成水也,名之曰金。金之气凉,降而不已,积凉成寒,而化水矣。”
“水、火、金、木,是名四象。四象即阴阳之升降,阴阳即中气之沉浮。分而言之,则曰四象,合而言之,不过阴阳。分而言之,则曰阴阳,合而言之,不过中气所变化耳。”黄元御在这里对阴阳作了非常准确的定义。过去所有的中医书籍将阴阳都归根于肾阴、肾阳,阳虚、阴虚的治疗历代中医及现代的所以教材都是补肾阴、补肾阳。而黄元御将阴阳归纳为四象之升降【肝、肾为阴,主升,心肺为阳,主降】,阴阳即为中气之沉浮。升降沉浮皆由中气【脾、胃】所主!中医治病总纲就是平衡阴阳,怎么平衡?脾胃为升降之枢轴,己土脾主升为阳,戊土胃主降为阴!阴阳之平衡就是中气之升降!“阴阳之平衡就是中气之升降”这就是黄元御悟出的《伤寒论》之真谛!
《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声音,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中医治病求本,就是平衡阴阳。黄元御找到了平衡阴阳治疗方法,就是“阴阳之平衡就是中气之升降”。
黄元御在【中气】篇曰:“脾为己土,以太阴主升,胃为戊土,以阳明主降,升降之权,则在阴阳之交,是为中气”。“中气衰则升降窒,肾水下寒而精病,心火上炎而神病,肝木左郁而血病,肺金右滞而气病。神病则惊怯而不 宁,精病则遗泄而不秘,血病则凝瘀而不流,气病则痞塞而不宣。四维之病,悉因于中气。中气者,和济水火之机,升降金木之轴”,“医书不解,滋阴泻火,伐削中气,故病不皆死,而药不一生。盖足太阴脾以湿土主令,足阳明胃从燥金化气,是以阳明之燥不敌太阴之湿,及其病也,胃阳衰而脾阴旺,十人之中,湿居八九而不止也”。
“胃主降浊,脾主升清,湿则中气不运,升降反作,清阳下陷,浊阴上逆,人之衰老病死,莫不由此,以故医家之药,首在中气”。“泻水补火,扶阳抑阴,使中气轮转,清浊复位,却病延年之法,莫妙于此矣”。
黄元御创制出:《黄芽汤 人参三钱、干姜三钱、甘草炙二钱、茯苓三钱》。
黄元御曰:“中气之治,崇阳补火,则宜参、姜,培土泻水,则宜甘、苓”。
“其有心火上炎,慌悸烦乱,则加黄连、白芍以清心。肾水下寒,遗泄滑溏,则加附子、川椒以温肾。肝血左郁,凝不行,则加桂枝、丹皮以舒肝。肺气右滞,痞闷不通,则加陈皮、杏仁以理肺”。
“四维之病,另有专方,此是四维之根本也”。就是说黄芽汤是治疗四维之病的根本大法!黄芽汤是由仲景理中汤化裁而成,理中汤去白术,加茯苓而成,黄元御之方既来源于《伤寒论》,又高于《伤寒论》。故清代名中医欧阳兆熊云:“宗黄氏即以宗仲景,不宗仲景,黄岐之法不立,不宗黄氏,仲景之法不明”。清代名中医张琦云:“世之为医者,能读黄氏之书,则推脉义而得诊法,究药解而正物性,伤寒无夭札之民,杂病无膏肓之叹。”张琦“于是乃求其全书,积二十年不可得。”当得知黄元御后人有珍藏,前去借问,同治十一年阳湖冯承熙在《新刻素问悬解叙》曰:“顾世无刊本,且闻其后裔珍藏甚密,欲一觏卒不可得。”黄元御的“后裔裔珍藏甚密”是怕引来杀身之禍,当然不肯轻以示人。是山东省张琦的部下帮助他找齐黄元御医学全书,使得黄氏之学才得以传播,但是张琦死后三年在京秘藏的刻板遭到毁坏。
黄元御认为脾湿是百病之源,黄元御治疗百病组方:干姜、甘草、茯苓这三味药是必用之药,如果你真正读懂黄元御,其实学习黄元御的书并不难,组方都是黄芽汤加减!就这么简单!
读懂了黄元御的书,你能治愈十人之中八九人的病,想不当神医都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