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匿性高血压易忽视 真不重视有你好看的
1
提起白大衣高血压我们都明白,这是一种基于情境的高血压。因见到大夫,心情紧张,儿茶酚胺分泌增加,外周血管收缩,血管“容积”减小,血管阻力增加,于是就表现出肉眼可见的“高血压”了。据此,我们理所当然的认为,动态血压监测值常低于诊室测量值。
2
隐匿性高血压 其危害不敢小觑
然而,隐匿性高血压(Masked Hypertension)的出现,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对高血压的“粗暴”理解。原来,还有一种基于情境的高血压,是家庭平时监测血压还挺高的,一到了医院,面对医生,血压反而“正常”了,这就是隐匿性高血压。并且更加颠覆我们的认知的是,2016年发表在《Circulation》的一项研究还显示,家庭觉醒动态血压比诊室血压高出10mmHg以上的情况,多于诊室血压高于家庭觉醒动态血压的情况。这让我们再一次感慨,人体复杂的无限性和我们认知的有限性。
小编有一点愚见,不知您是否认可?“隐匿性”固然很好地解释了这种高血压轻易不被医生所发现,但是远远没有白大褂高血压那么有魔性?要不要大家群策群力,为Masked Hypertension征个更酷炫的名呢?
欧洲新高血压指南指出,隐匿性高血压患者未来发生心脑血管病的风险与持续性高血压(诊室血压也高)的患者在同等水平。因此,隐匿性高血压患者在改变不健康生活方式的同时,应当用降压药物治疗。
3
隐匿性未控制高血压 危害几何?
有一部分隐匿性高血压患者,经过治疗后,依旧是诊室内血压正常但家庭自测升高,称为隐匿性未控制高血压(masked uncontrolled hypertension,MUCH)。隐匿性未控制高血压对健康的影响有多大,目前尚是未知。
既往关于隐匿性高血压的评价和Meta分析,评估了未治疗、治疗或混合人群,而仍然缺乏专门评估隐匿性未控制高血压对预后影响的Meta分析。2018年9月,《Hypertension》上发表的一项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填补了这一空白。
研究者检索了评估隐匿性未控制高血压 vs控制性高血压(CH)患者的结局研究,且报道了调整风险比和95%置信区间。
研究者确定了11项研究,6项使用动态血压监测(12610人,933例事件),5项使用家庭血压测量(17742人,394例事件)。总人群包括出现1327例事件的30352人。选取将心血管结局和全因死亡率作为首要结局的研究,主要结果是这些事件的复合终点。
研究结果显示,隐匿性未控制高血压 vs 控制性高血压发生首要结局的总体调整HR为1.80。
亚组的Meta分析表明,使用动态血压监测研究的调整HR为1.83,使用家庭血压测量的为1.75。隐匿性未控制高血压的首要结局风险显著高于控制性高血压,独立于随访时间和研究事件的类型。
在所有种族的分组中,与控制性高血压相比,隐匿性未控制高血压的风险显著更高,但是包括黑人患者的研究风险比最高。因此,

隐匿性未控制高血压患者的
心血管事件和全因死亡风险,
显著高于控制性高血压患者
动态血压监测或家庭血压测量检测到的隐匿性未控制高血压的预后,似乎相似。
4
隐匿性未控制高血压危害甚大 搞定它是必须必
隐匿性未控制高血压对健康的影响有多大,可能还取决于负向条件的多少,包括吸烟、饮酒、血压对身体活动的反应、心理压力、一些合并症、对诊室血压和诊室外血压治疗效果的不同(已有研究报告,诊室收缩压降低3 mmHg,约等于诊室外收缩压降低2 mmHg)、降压疗效峰值时记录的诊室血压、处方剂量不足,以及对治疗的不完全依从。
不管是什么原因,隐匿性未控制高血压相比于血压得到良好控制的患者,心血管和死亡风险增加,这是确定的。因此,调整隐匿性未控制高血压患者的治疗策略,让血压保持在正常水平,是我们当下最应该做的事情。
原文出处:
Hypertension. 2018;72:862–869
https://www.ahajournals.org/doi/full/10.1161/HYPERTENSIONAHA.118.11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