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专家谈教学管理】(28)关于企业人员与在校学生专业课程学习差异的问题

关于企业人员与在校学生专业课程学习差异的问题

【摘要】在专业课程学习中,企业人员明显优于在校学生;是否具有实践的需求是产生这一差异的重要原因;实习实训在先,理论知识学习在后对中职学校专业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职业学校、教学、企业员工、专业学习

一、课堂学习状况的差异

(一)企业员工学习动机明显强于在校生。

企业员工一般情况下带着工作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参加学习,学习的指向性较强,目的明确。“他要学”是企业职工参加学习的直接动因;

职校学生往往是在老师的直接要求下参加学习,没有明确的指向性和目的性,学习动机不够强劲。“要他学”成为绝大部分职校生参加学习的直接动因。

(二)企业员工在专业课程学习中的学习氛围明显好于在校生。

一般情况下,企业员工在专业学习中具有较强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能够主动提出问题,经常与任课教师产生对某些问题的争论,甚至出现难倒任课教师的现象。任课教师忙于教学任务的开展,基本不去顾及课堂秩序的维持。

职校学生学习中积极性明显不足,学习兴趣不高,课堂中很少有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更谈不上对某些问题产生的争论。课堂开展过程中,经常出现睡觉、乱说话等现象。教师要花费相当的精力,维持课堂秩序。

(三)企业员工学习效果要明显好于在校生。

        一般情况下,企业员工的学习内容与工作实践内容往往直接对接,对工作中产生的难题与疑问有了一定程度的或者是直接的解答,学习中经常有大彻大悟的感觉,有的直接可以根据学习内容对工作作出直接的改进。

         在校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明白了或者基本明白了学习内容,对实训内容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实习训练。当问及他们是否掌握了学习内容时,“基本差不多了”成了大部分学生的回答,表情中没有成功的喜悦。一段时间的间隔以后,学生忘记大部分学习内容,实践操作效果可想而知。

二、原因分析

(一)  一般情况下,职校学生理论知识学习在前,实习实训在后。理论学习是被动学习、缺乏兴趣,加之在初中阶段形成的对理论学习的厌恶、恐惧和抵制心理,学习效果很差。在没有实践作前提的条件下,多数学生缺乏对理论知识学习的内部动因导致对学习根本没有兴趣,“要他学,但是他不感兴趣”这是不争的事实。

理论知识课程在前、实践实习课程在后的后果是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时候,缺乏必要的实践体验,往往感到理论知识空洞无趣抽象难以理解,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有个别学生费尽心力即便掌握了一部分理论知识,一旦进入实际阶段。有的老师采取随堂实习,也是走马观花,效果很差。而当正式进入实习实训阶段,学生有把理论知识学习阶段学习的东西基本忘记,出现了以上实训实习过程中的现象,倒逼着老师又要重新花费大量时间补习相关理论知识,浪费了大量的精力。

(二)  企业工人学习理论知识是在带着实践中产生的问题进行学习,具有学习的动机和实践基础,或者是说,这些知识与他们目前的工作密切相关,必然有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特别是实践得到理论知识的说明与验证,激发起学习兴趣和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因为,“他要学”,所以学习效果很好。

         工作实践在前,理论知识学习在后的结果是企业人员带着工作经验进行学习,学习内容验证工作实践内容的同时揭开了工作过程中产生的很多疑惑和难题,为工作实践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和知识储备,显示了理论知识的实用性,必然激发起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学习效果必然很好。

    三、理论探讨

(一)教育目标与教学手段的关系

   教育目标与教学手段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教育目标决定教学手段的选择,教学手段要直接针对并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中等职业教育的直接目标是通过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促进学生良好职业素养的养成。实践锻炼是人类实践技能学习和职业素养养成的直接途径。实践中产生的问题成为人类学习实践技能的重要动因和突破口。职业教育也是如此。因此,以实验实训为主的实践也应该成为实现学生技能学习和职业素养养成的首选手段。

著名工程学家对此早有论断。他认为,“学的对象是理论,习的对象是实践,因此,在学习里应该求其同意。一个阶段里不能不有一定的次序,于是发生学和习的先后次序问题。这里主张的,是先习实践课程,后习理论课程,由知其然达到知其所以然,是学而时习之的大翻身。理论课程是重要的,是必须修学的,但且不可空,亦不应泛,要避免空且泛的毛病,唯一的办法就是先习后学,所学的以所习的为依据,所习的即是无法空乏,因此,所学的理论也就不会空泛。

(二)知识性质与教学组织形式的关系

知识的性质与教学组织形式也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知识的性质决定学习方式。知识分为科学知识、技术知识两大类。以科学知识为主的学习内容要求按照认识过程来组织教学;以技术知识为主的教学内容必须以技术实践过程来组织教学。职业学校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为主要目标,决定了职业学校以技术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因此,决定了实践教学组织形式应该成为中职学校教学的首要组织形式。

(三)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

一般情况下,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呈正比关系。动机越强学习效率越高。学习动机的强弱与引起学习动机的原因有关系。一般情况下,内部动机更能够促进学习效率的提升。因自身实践需要引起的学习动机要明显强于外来要求引起的学习动机。

当前,相当部分中职学校专业课程运行中,教师本着“理论指导实践”这一原则将理论知识的学习放在实践过程的前面。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在“教师的要求”这一外部动因下产生的;企业人员学习理论知识是在具备了一定了实践经历的基础上进行的,实践中存在需要克服的问题成为企业人员参与学习的重要动因。“实践的需要”这一内部动因促成了企业人员的学习需求。根据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学中,要想最大限度的促进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必须让学生在自身实践中遇到需要克服的问题,产生内部学习动机,将“老师的要求”转化为“自身的需求”才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对中职学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启示

(一)要重新定位教学过程中实习实训教学与理论知识教学的先后次序。实习实训教学与理论知识教学作为中职学校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先后次序的安排应该完全服从于教育目标的实现。中职学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职业素养,而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途径是实践锻炼。现在关键的问题是理论知识学习和实习实训学习那一项先进行更能够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实践证明,只有让学生首先体验或直接参与实践锻炼,在实践锻炼中产生疑惑或遇到实践中的障碍,才能够激发起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否则,没有实践基础,学生缺乏学习理论知识的实践基础和动因,导致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兴趣不够,自然出现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的不理想状况。只有以工作实践过程和实践知识的掌握为课程结构展开的起点,让学生在一定实践的基础上建构所需的理论知识,只有实践在前,让理论知识的学习成为工作实践的需要,才能够激发学生理论知识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二)要打破原有的以理论知识为基本组成单位的学科体系,在工作岗位中分解工作任务,将工作任务作为课程教学的基本单元,把完成工作任务需要掌握的技能学习成为课堂教学的任务。单个工作任务学习没有前后的逻辑关系,也可为灵活安排教学提供更为宽广的空间。

(三)理论知识的选择与取舍要完全根据学生技能学习和职业素质养成的需要。一切与学生职业技能学习没有直接联系的理论知识可以大胆摈弃,来减少理论知识的总量,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这样就实现了工作任务完成需要来引领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不是理论知识学习来决定实践。理论知识只是用来理解实践过程和实践知识,因此理论知识是服务于、依赖于实践过程的。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组织课程内容,即使是理论知识也要围绕工作完成的需要来选择、组织和学习。工作分析应该成为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开发的手段,要首先明确某个工作岗位需要完成哪些任务,然后以这些任务为基础,分析要完成这些任务需要哪些知识、技能和态度,这些知识、技能和态度应该构成职业教育专业课程的内容。

(四)要明确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教学对学生学习的导向问题。从课程目标上来看,要明确确定学生工作岗位实践能力的提升和职业素养的养成是中职学校专业课程开设的目标,而不是对学科知识的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系统的理论知识教学只能将学生学习导向知识体系的构建,只有实践性教学才能够将学生的学习导向工作技能的掌握和职业素养的养成。不明确职业导向性问题,可能会出现跑偏的导向性错误。

四、该注意的两个问题

(一)强调实践经验在先,理论知识及的学习在后,并不意味着忽视理论知识的学习,而是要以实践需要为依据来决定理论知识的选择和组织。理论知识的的学习能够进一步验证并存进实践技能的提升,还可以通过知识的迁移,促进实践的创新,极大地促进职业素养的养成。

(二)强调以实践为逻辑核心,重构专业课程框架不仅仅是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训课时总量。当前很多中职学校一味的增加实习实训课时总量往往走向了技能培训的极端,模糊了教育与技能培训的边界。这里强调的是要以工作实践作为课程开展的起点。

[参考文献]

[ 1] 石伟平徐国庆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 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 2] 刘德恩等  职业教育心理学[ 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注:职教专家王迎新专著《中职学校教学管理反思录》摘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