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公主岭考古

公主岭市境内共发现各类文物遗址153处。其中,古遗址64处,古城址14处,古墓葬3处,石刻2处,石雕4处,石碑4处,古边2处,古寺庙教堂60处,由于时代久远,有许多文物遗址已无存。

秦家屯遗址于2006年,由国务院确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偏脸城遗址、黑头山遗址、二里界遗址、老边岗遗址、黄花城遗址、五家子遗址、毛城子古遗址、前城子古遗址、十屋古遗址、红旗村墓葬群与2007年被吉林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加之大青山遗址,我市境内共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

公主岭市境内共发现各类文物遗址153处。其中,古遗址64处,古城址14处,古墓葬3处,石刻2处,石雕4处,石碑4处,古边2处,古寺庙教堂60处,由于时代久远,有许多文物遗址已无存。

一、位置与形制

秦家屯解放前名新集城,位于怀德县(今公主岭)西北部,距离县城约45公里。古城即在秦家屯东南约0.25公里处,其四周为一片辽阔的平原地带。秦家屯北面,有一海拔200米的低矮土丘,源出土丘正东怀德镇的小河子的三条支流,至秦家屯古城西南合而为一,沿古城南墙脚由东向西流去。

现在,古城墙脚下的河水早已干涸,但仍能看出几乎被夷为平地的护城河的残痕。多年来由于河流的作用,使古城西南和南面变成一片沼泽之地。由东南往西北流向的东辽河,流绕在古城西南方。

秦家屯古城是金代由北宋京城出使金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县之白城)陆路上的必经之地,故古城地理形势北部高南部低,尤其是城之西北城角显得格外险要。

古城大体呈一长方形。城垣除西墙南段有228米已遭到破坏,其他三面保左尚好。根据实测结果:东墙长1028米,西墙长1007米,南墙长672米,北墙长673米。全城垣总计周长为3380米。

北墙的垂直高度为6.3米,较东、西、南三面要高0.5~1米左右。城垣顶宽1!1.5,基宽16.6米。从东墙马面南一豁口和北瓮城门所暴露的夯层来看,其土质有凝固黄土黄褐土和淤泥灰土。凝固黄土质地坚硬,多在墙之下部,即从地面以上约2米的高度。2米以上出现凝固黄土和黄褐土间杂的现象,有的地方则纯为黄褐土。

南墙西段和西墙南段由于临近河水,而地势又较低洼,故破坏比较严重,因而有多次维修和加固的痕迹。 西墙靠近西南角楼一段,墙的外壁已经浸削大半,其上部掺杂于夯土层中的砖瓦残片,陶器口沿、瓷片、兽骨和红烧土都暴露在外面。这种情形在西瓮城处也有,在东墙和西墙夯土层中,常发现5~7厘米直径的腐木柱洞,排列不规则,很可能是维修和加固城垣时遗留下来的板筑痕迹。

古城城墙四面各开一门,宽6~10米不等。 门外都设有瓮城,东、西瓮城门口都向南开;南、北瓮城门口都向东开。东、西瓮城北侧的墙均向南转折,其长度分别是55米和66米。东瓮城南墙已遭破坏,西瓮城南墙长为15米。南、北瓮城的西墙均向东转折,其长度分别是53米和52米,南瓮城东墙已遭到破坏,北瓮城东墙长32米。

在西城门和西瓮城门口之间的门道上,铺有长方形青砖,西城门口内壁还有用砖砌抹门洞的残迹。门道上和瓮城内散布着大量的砖瓦碎片,此外还有陶、瓷残片和火烧土块。这种遗迹一直延绵到瓮城门外10余米的地方。我们在其他3处门址和瓮城之间却没有发现上述现象。

正对瓮城门口,都筑有一座稍微高出墙顶的马面。南墙马面已毁坏殆尽,东墙和西墙的也已遭到部分破坏,唯有北墙的保存完好。城的四角都有角楼建筑,角楼上层建筑已不存,只留有略成椭园形,面会商出城垣1~2米的台基。四个角楼以西北角楼最为完整,而且较其他3个格外高大、险要,其最大直径为12米,垂直高度为8米。

古场除出土大量的铁矿渣木岩和砖瓦等遗物外,也还有定瓷片。还出土铜钱7枚,有两枚尚能辨识字体:一是元丰通宝;另一是皇宋通宝。临地表1.2米深处,出有一件辽三彩小碗,尚能复原。

二、出土文物

双鱼瓷碗 3件,均完整。 碗内壁四周突起六条等距离的竖脊,竖脊和碗沿相接处露出豁口。有芒(涩边),壁薄。高6厘米,口径19.5厘米,底径6厘米。

瓷盘 5件,均完整。3件盘心刻有花纹,盘之外壁显有泪痕。有芒。高3.7厘米,口径17.8厘米,底径6厘米)。2件中心刻莲花。高4.2厘米,口径20.5厘米,底径6厘米。

蒙面瓷盘2件,均完整,有芒。盘内外壁均无纹饰。高3.4厘米,口径20.1厘米,底径6.5厘米。

瓷碟 2件,均完整。 白釉微带色,碟之外壁有泪痕。碟心印一六瓣莲花,碟之内壁四周配以排列整齐的荷叶。平底,口径9.7厘米,底径4.7厘米。

影青暗花小碗 1件,完整。 有芒,圈足。影青釉微带白色,碗心暗印折叶兰草。高3.2厘米,口径8.1厘米,底径3.2厘米。

陶盆 1件,完整。 青灰色,平底,底部穿一直径1.7厘米的圆孔。高3.5厘米,口径11.5厘米,底径7.5厘米。

铜钵 1件,完整。黄铜铸造,直口圜底,无纹饰。高5.2厘米,口径19厘米。

铜洗 1件,完整。黄铜铸造,唇呈八弧,平底,无纹饰。高8.7厘米,口径41厘米。

铜注壶 1件,完整。黄铜铸造,体近球形。有盖,柄上附一小铜环连接盖上铁链。下有扁平矮足。全高12.7厘米。

在城内采集的遗物多为瓦当、公滴和日常用的陶、瓷残片等。瓦当有单面纹的,青灰色,背面都有一凹坑;公滴都饰有纹饰,有波状纹,有的是菱格形和锯齿纹。板瓦长37厘米,大头宽22厘米,小头宽17厘米。

瓷片多是定窑白瓷,器形上有碗,碟和盘,纹饰上有刻花的,印花的和划花的3种,尤以刻花的最多。

陶器多是青灰色质地,比较坚硬。纹饰有附加锯齿纹和弦纹之间饰以曲折纹的两种,素面的占大多数。

秦家屯古城的遗物是丰富的。 解放前城内常出土铜钱、铁箭头、铁甲片等。在1957~1958两年之间,更有大量的文物出土,有象牙筷子、石磨、石狮、铁刀和瓷器等。在城内大土包东北约50余米的地方,还曾经挖出过两大缸铜钱。

这些出土器物在吉林西部其他辽金古城址也多有出土,故断定这座古城是辽金时代的。城外的护城河和土台也同他虎城和程四家子古城有所不同。

吉林省公主岭市博物馆的藏品中,有一把玉质石斧。它来自哪里,又是怎么入藏的,档案里并没有相关的文字记载。

1985年春,市林业局按林保整体规划,在二十家子林场水库南岸最高处,建了一座防火观察塔。在用推土机平整地面时,在塔基东南角土层下发现了一些大块的石头,石头下还有一些泥质的碗盘等器皿。当时施工现场的人们没有文保意识,也不知道都是些什么,就把一部分石头推开,继续施工了。

墓葬位置图几天之后,市文化局从镇文化站工作人员那里得知了这个消息,笔者时任局业务科长,受命调查此事。

到达施工现场时,石头水泥的塔基已经打好,塔身也已建起一半。通过对施工现场目击者询问调查和对塔基东南角残存石块勘察,基本可以断定:塔基下推掉的石块堆积,应该是一处青铜时代的石棺墓,现场搜寻到的几块陶器残片也印证了这一点。

墓葬残石观察塔已基本建成,按当时的实际情况不可能停工清理,在对现场工人提出了再发现相关器物要及时上报的要求后,调查就告一段落了。

几天后,有消息传来:一个捡柴火的老人曾经从施工现场拿走了一块带泥的石头。

再次赶赴现场,从一位施工人员那里了解到比较详细的信息和线索,顺藤摸瓜找到了那位老人。老人一开始并不配合,否认捡到东西,经反复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及相关政策,老人才拿出一个用纸包着的东西让我们看,并说就是一块磨石。

打开纸包后,一块沾着泥巴的扁平状石头映入眼帘:直觉告诉我们,这不是磨石,而是一把保存完好的石斧!

玉斧A面可能是从我们兴奋的眼神里看到了这个东西的价值,老人马上从我们手里抢过去收起来,任我们怎么劝说,就是再也不让看了。眼见天色已晚,只能无功而返。第二天又去做工作,还是没有结果,最后还是由公安部门和镇政府出面才解决了问题。几天后,镇政府的一位领导亲自将东西送到了市文化局。

小心细致的洗刷后,一把通体椭圆扁平,双面弧形锋刃的大石斧露出真容!概括描述如下:岫岩玉质,体量硕大,泌痕入骨,温润奢华,弧刃锋利,造型上佳!

经实测:该石斧通长19.8厘米、首宽8.5厘米、柄宽6.6厘米、最厚处3.55厘米,重0.75公斤。这样的器物,不可能是实用工具,将它放入坟墓中陪葬,一定有它的特殊性。综合分析,只有一种解释:祭祀用的礼器。

玉斧B面后经吉林省文物鉴定小组的专家们合议,给出了一致的意见:该玉斧是青铜时期北方氏族部落祭祀所用礼器。其材质特殊,品相完好,出土地准确,属珍贵难得。后在博物馆藏品评审定级工作中,经省内平衡,实评为馆藏国家二级文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