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贵才好看?被奉为经典的老邮票,只是因为它们很值钱

  在道理的层面上,人们不应该以貌取人,这似乎是很多人的共识。只是真到了设身处地之时,以貌取人又变成了本性,似乎不无道理。

  以貌取人的核心内容是,不能以人的相貌来判断人的品质或才能,这里的硬需求是品质,相貌只是不相关因素,但多少人能不被相关因素干扰?换成物品也是一样。

(变装大神楚淇)

  以新中国邮票为例,大多数集邮者都会有一个感觉,那就是60年代邮票非常精美,是新中国邮票的设计巅峰,反观近些年发行的编年号邮票,却没有一套可以入眼的精品。

  真的是这样吗?

  被集邮者推崇备至的五朵金花出现于上个世纪60年代,分别是“特38-金鱼”“特44-菊花”“特56-蝴蝶”“特57-黄山风景”“特61-牡丹”,这五套邮票一直被集邮者当作是新中国邮票中的精品,是设计的巅峰。

(1963年《黄山风景》邮票)

  可随着设计水平和印刷技术的提高,现代的邮票怎么会超不过六十年前的邮票?答案只能回到“以貌取人”上。

  比如“蝴蝶”邮票,如果采用同样的设计,印刷时使用如今的高分辨率胶印机,就会觉得画面很假。

(“金斑喙凤蝶”邮票,左图为1963年版,右图为2000年版)

  而“菊花”邮票,背景换做高网线的胶印机时,也会觉得纯色太艳而没有层次感。

(左图为1960年“大如意菊花”邮票,右图为2018年“三叶海棠”邮票)

  这就是印刷水平提高带来的后果,印刷水平越好,画面就会越趋近于现实,而对于人们的审美来说,却并不喜欢过于像照片的画作,精细让人们失去想象空间,所以就觉得不美了。

  其次是邮票失去了认同感,以前基于主要通信手段的寄信,邮票类似于现在手机的存在。而随着邮票被淘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厌弃邮票,老一辈集邮者终其一生的习惯被大众否定,所以只能把被抛弃的责任推向新发行的邮票,用追捧老邮票的行为来提醒自己曾经爱好的伟大。

(新发行邮票大量打折)

  最后一点就是价值上,六十年代集邮发展还处于萌芽阶段,远没有现在收集成套的意识,加上邮票发行量少,又大量用于寄信,所以能够留下的数量不多,尤其是这五套邮票每一套都超过10枚,收集齐了相对困难,也就造成了现在价格很高的结果。

(1960年《金鱼》邮票)

  而价格是可以改变审美的,一些物品本身平平无奇,但当人们得知其价值不菲后,多少会改变最初的看法,尤其是眼睛,总觉得身价较高的物品会比较顺眼,我想这才是真正的以貌取人。

  不过围绕“以貌取人”还有一点不得不说,那就是什么是“貌”,什么是“才”。

  如果追求的是投资价值,一切以利益为出发点,那么价值就是“才”,而老邮票一套上万的身价可以说是“才貌双全”了。

(1963年《蝴蝶》邮票)

  如果追求的是画面设计,那么新发行的邮票很多不比老邮票差,至于一些人所说“编年号邮票一套精品没有”,那只能说画面并非这些集邮者的真正追求,是被其它因素影响了审美。

  因为大多数人觉得好看,所以需求量就会变大,而此时的供需不平衡又会让其价格进一步升高。所以并非新发行的邮票没有精品,只是人们的审美被金钱影响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