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备考倒计时现代文阅读题型专练:文学类文本(小说)阅读系列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白光(节选)
鲁迅
陈士成一见县考的榜,便先在十二张榜的圆图里细细地搜寻陈字。陈字也不少,似乎也都争先恐后的跳进他眼睛里来,然而接着的却全不是“士成”这两个字。
凉风吹动他斑白的短发,初冬的太阳还是很温和的来晒他。但他似乎被太阳晒得头晕了,脸色越加变成灰白。这时他其实早已看不到什么墙上的榜文了,只见有许多乌黑的圆圈,在眼前泛泛的游走:考了秀才,上省去乡试……绅士们千方百计的来攀亲,深悔先前的轻薄、发昏……屋宇全新了,门口是旗杆和扁额……他平日安排停当的前程,这时候又像受潮的糖塔一般,刹时倒塌,只剩下一堆碎片了。他觉得涣散了身躯,惘惘的走向归家的路。
他刚到自己的房门口,七个学童便一齐放开喉咙读书。“回去罢。”他迟疑了片时,这才悲惨的说。他们一溜烟跑走了。
“这回又完了!”他大吃一惊,这分明就在耳边的话,回过头去却并没有什么人,仿佛听得嗡的敲了一声响,自己的嘴又说道:“这回又完了!”
他屈指想,十一,十三回,连今年是十六回,竟没有一个考官懂得文章,有眼无珠,也是可怜的事,便不由嘻嘻的失了笑。然而他愤然了,蓦地从书包布底下抽出誊真的制艺和试帖往外走,刚近院门,却看见满眼都明亮,连一群鸡也正在笑他,便禁不住心头突突的狂跳。
别家的炊烟早消歇了,而陈士成还不去做饭。空中青碧到如一片海,月亮对着陈士成注下寒冷的光波来,当初也不过像是一面新磨的铁镜罢了,而这镜却诡秘的照透了陈士成的全身。
他还在房外的院子里徘徊,耳边似乎听到急促的低声说:“左弯右弯……”
他耸然了,记得了。那时他不过是十岁有零的孩子,躺在竹榻上,祖母便坐在榻旁边给他讲有趣的故事。伊说是曾经听伊的祖母说,陈氏的祖宗是巨富的,这屋子便是祖基,祖宗埋着无数的银子,有福气的子孙一定会得到的罢,然而至今还没有现。至于处所,那是藏在一个谜语的中间:“左弯右弯,前走后走,量金量银不论斗。”
今天铁镜的光罩住了陈士成,白光如一柄白团扇,摇摇摆摆的闪起在他房里了。“也终于在这里!”他说着,狮子似的走进那房里去,但不见了白光的影踪。他慢慢的再定睛,白光却分明的又起来了,这回更广大,而且在靠东墙的一张书桌下。陈士成不知怎的有些怕了,就张皇的点了灯。他移开桌子,用锄头一气掘起四块大方砖,蹲身一看,照例是黄澄澄的细沙,擅了袖爬开细沙,便露出下面的黑土来。他极小心的,一锄一锄往下掘,然而深夜究竟太寂静了,尖铁触土的声音,总是钝重的不肯瞒人的发响。
陈士成心里仿佛觉得空虚了。这其间,触着一种古怪的小东西了。他谨慎的挖起那东西来就灯光下仔细看时,那东西斑斑剥剥的像是烂骨头。他已经悟到这许是下巴骨了,而那下巴骨也便在他手里索索的动弹起来,而且笑吟吟的显出笑影,终于听得他开口道:“这回又完了!”
他栗然的发了大冷,同时也放了手,便再不敢向那边看。但忽而耳朵边又听得窃窃的低声说:“这里没有……到山里去……”
陈士成似乎记得白天在街上也曾听得有人说这种话,他不待再听完,已经恍然大悟了。他突然仰面向天,月亮已向西高峰这方面隐去,远远离城三十五里的西高峰正在眼前,周围便放出浩大闪烁的白光来。他奔跑着,这白光又远远的在前面了。
“是的,到山里去!”
他惨然的奔出去了。灯火结了灯花毕毕剥剥的炸了几声之后,便渐渐的缩小以至于无,那是残油已经烧尽了。第二天,有人在万流湖里看见一具浮尸。那是一具男尸,五十多岁,浑身也没有什么衣裤。或者说这就是陈士成。但邻居懒得去看,也并无尸亲认领,于是便由地保埋了。
(选自鲁迅《呐喊》,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的中间段落描写月光的阴冷,四近的寂静,营造出一种阴森、凄惨的氛围,既烘托出陈士成内心的宁静、平和,又为下文在白光引诱下去寻找银子埋下伏笔。
B.小说通过陈士成在追求功名失败后,失去常态,在幻音、白光引导下疯狂而可怜地追寻银子下落而不得的悲惨遭遇,控诉了封建科举制度的吃人本质。
C.“他移开桌子,用锄头一气掘起四块大方砖,蹲身一看,照例是黄澄澄的细沙,擅了袖爬开细沙,便露出下面的黑土来。"这一系列细节描写,形象地表现了陈士成在屋内挖银子时的急切、兴奋、小心的心理。
D.综合全文来看,陈士成为了寻到银子,不惜一切代价,从自己屋里到城外山里,表面上看是一个落第的知识分子,骨子里却是一个利欲熏心的贪婪鬼。
(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像受潮的糖塔一般,刹时倒塌,只剩下一堆碎片”一句运用比喻修辞,真切地体现了陈士成科举落榜、希望落空后的心理状态。
B.文中“这回又完了!”这个句子反复出现,增强了刻画陈士成失望心理的效果,为下文他出现幻觉并发疯埋下伏笔。
C.陈士成坚持科举考试十六次,但一直未考中,他认为考官有眼无珠,不懂他的文章,其实是他能力不够,达不到录取标准。
D.小说围绕陈士成因落榜产生白光的幻觉并最终为追逐白光落水而亡来写,以《白光》为题,点明了小说的内容(线索)。
(3).文中的画线句子用“糖塔倒塌”来比喻陈士成希望破灭,如果把“糖塔倒塌”换成“肥皂泡破灭”好不好?请说明理由。
(4).鲁迅的小说内容丰富而深刻,“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是其主题之一。这里的“凉薄”指人际关系的冷漠。请结合选文《白光》,对“苦人的凉薄”加以解说。
2.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问题。
药(节选)
鲁迅
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华老栓忽然坐起身,擦着火柴,点上遍身油腻的灯盏,茶馆的两间屋子里,便弥满了青白的光。
“小栓的爹,你就去么?”是一个老女人的声音。里边的小屋里,也发出一阵咳嗽。
“唔。”老栓一面听,一面应,一面扣上衣服;伸手过去说,“你给我罢。”
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交给老栓,老栓接了,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便点上灯笼,吹熄灯盏,走向里屋子去了。那屋子里面,正在窸窸窣窣的响,接着便是一通咳嗽。
老栓听得儿子不再说话,便出了门,走到街上……没有多久,又见几个兵,在那边走动;一阵脚步声响,一眨眼,已经拥过了一大簇人。那三三两两的人,也忽然合作一堆,潮一般向前进;将到丁字街口,便突然立住,簇成一个半圆。
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静了一会,似乎有点声音,便又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了。
“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
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嘴里哼着说,“这老东西……。”
白天店里坐着许多人,老栓也忙了,提着大铜壶,一趟一趟的给客人冲茶;两个眼眶,都围着一圈黑线。突然闯进了一个满脸横肉的人,披一件玄色布衫,散着纽扣,用很宽的玄色腰带,胡乱捆在腰间。刚进门,便对老栓嚷道:“吃了么?好了么?老栓,就是运气了你!你运气,要不是我信息灵……。”
老栓一手提了茶壶,一手恭恭敬敬的垂着,笑嘻嘻的听。满座的人,也都恭恭敬敬的听。华大妈也黑着眼眶,笑嘻嘻的送出茶碗茶叶来,加上一个橄榄,老栓便去冲了水。
“这是包好!这是与众不同的。你想,趁热的拿来,趁热的吃下。这样的人血馒头,什么痹病都包好!”横肉的人只是嚷。
“原来你家小栓碰到了这样的好运气了。这病自然一定全好;怪不得老栓整天的笑着呢。”花白胡子一面说,一面走到康大叔面前,低声下气的问道,“康大叔——听说今天结果的一个犯人,便是夏家的孩子,那是谁的孩子?究竟是什么事?”
“谁的?不就是夏四奶奶的儿子么?夏瑜那个小家伙!”康大叔见众人都耸起耳朵听他,便格外高兴,横肉块块饱绽,越发大声说,“这小东西不要命,不要就是了。我可是这一回一点没有得到好处;连剥下来的衣服,都给管牢的红眼睛阿义拿去了。”
小栓慢慢的从小屋子里走出,两手按了胸口,不住的咳嗽;走到灶下,盛出一碗冷饭,泡上热水,坐下便吃。华大妈跟着他走,轻轻的问道,“小栓,你好些么?——你仍旧只是肚饿?……”
“包好,包好!”康大叔瞥了小栓一眼,仍然回过脸,对众人说,“夏三爷真是乖角儿,要是他不先告官,连他满门抄斩。现在怎样?得了银子!——这小东西也真不成东西!关在牢里,还要劝牢头造反。”
“阿呀,那还了得。”坐在后排的一个二十多岁的人,很现出气愤模样。
“你要晓得红眼睛阿义是去盘盘底细的,他却和他攀谈了。他说: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你想这是人话么?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可没有料到他竟会这么穷,榨不出一点油水,已经气破肚皮了。他还要老虎头上搔痒,便给他两个嘴巴!”
“义哥是一手好拳棒,这两下,一定够他受用了。”壁角的驼背忽然高兴起来。
“他这贱骨头打不怕,还要说可怜可怜哩。”
花白胡子的人说,“打了这种东西,有什么可怜呢?”
康大叔显出看他不上的样子,冷笑着说,“你没有听清我的话;看他神气,是说阿义可怜哩!”
听着的人的眼光,忽然有些板滞;话也停顿了。小栓已经吃完饭,吃得满头流汗,头上都冒出蒸气来。
“阿义可怜——疯话,简直是发了疯了。”白胡子恍然大悟似的说。
“发了疯了。”二十多岁的人也恍然大悟的说。
店里的坐客,便又现出活气,谈笑起来。小栓也趁着热闹,拼命咳嗽;康大叔走上前,拍他肩膀说:“包好!小栓——你不要这么咳。包好!”
“疯了。”驼背五少爷点着头说。
(选自鲁迅小说集《呐喊》)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描绘极其安静的秋夜,渲染了冷清、凄寂的气氛,烘托了华老栓的心理活动,为后文老栓买药作铺垫。
B.文章开头第一段写华老栓夜间没有睡着,暗示了身为人父的华老栓一直在等待着什么,描述了为儿子治病不辞辛苦的情状。
C.“药”是小说线索,节选部分通过老栓买药、茶客谈药,引出小说另一个重要人物——夏瑜的革命者形象。
D.华老栓想用人血馒头来治好小栓的病,表现了华老栓一家的愚昧与自私,读者也从中看出作者希望提高中国的医疗水平。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通过“掏了半天”“抖抖的装”“按了两下”等动作描写,形象地刻画出华老栓夫妇因生活贫困而小心谨慎。
B.“夏三爷真是乖角儿……还要劝牢头造反”,对康大叔的语言描写,表现了他对夏三爷的讽刺嘲弄,对革命者夏瑜的痛恨。
C.通过文中康大叔的叙述,交代了红眼睛阿义盘问夏瑜底细的情节,这是对夏瑜的侧面描写,烘托了夏瑜的人物形象。
D.文中多处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如“红眼睛”“驼背”“花白胡子”等,使文章语言更加凝练、生动、传神。
(3).文中“浑身黑色的人(黑的人)”是什么身份?作者是如何塑造这一形象的?
(4).茶馆中的茶客听到夏瑜和牢头阿义的故事后表现出来的情绪说明了什么?请结合小说主题加以分析。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新鲜空气可以使你致命
[美]阿尔特·布克伍德
烟雾曾经一度是洛杉矶最大的吸引力,而现在则遍及全美国,从比尤特、蒙大拿到纽约城,人们都在习惯了这种被污染了的空气,以致呼吸别的空气反而感到很困难。
最近我到各处讲演,我停留的地方,其中之一就是亚利桑那州的弗拉格斯塔夫,那里海拔大约7000米。
当我走出机舱的时候,立即就闻到一种独特的东西。
“这是什么味道?”我问了一下接我的人。
“我什么也没闻到。”他答道。
“有一种很明显的气味,这是我所不能适应的。”我说。
“啊,你讲的一定是新鲜空气。许多人从飞机走出来呼吸到他们从未呼吸过的新鲜空气。”
“这会怎么样呢?”我不免有所顾虑地问。
“没关系。你刚才呼吸的就像别的空气一样,这对你的肺部会有好处的。”
“我也听过这种说法,”我说,“不过,要是这是空气的话,我眼睛为什么不淌水呢?”
“对于新鲜空气,眼睛是不淌水的,这就是新鲜空气的优点;你还可以节省许多揩眼泪的优质纸。”
我环顾周围一下,各种物体一片清晰明澈。这可是一种奇特的感觉——我反而感到非常不舒服。
我的主人意识到这一点,他想使我消除顾虑,说:“这不必担心。反复试验证明你可以日日夜夜呼吸新鲜空气,对你的身体是不会有任何损害的。”
“你刚才所讲的,无非是叫我不要离开这里,”我说,“在大城市生活过的人,谁也不能长时间待在新鲜空气的地方,他忍受不了新鲜空气。”
“好吧,新鲜空气要是烦扰你的话,你为什么不给鼻子捂一块手帕而用嘴巴呼吸呢?”
“对了,我要试试。不过,如果我早就知道要到一个除了新鲜空气便没有别的空气的地方的话,我就应该准备好一个外科手术用的面罩。”
沉默地开车大约15分钟后,他问:“现在你觉得怎样?”
“是了,我想对了。现在可以肯定,我不打喷嚏了。”
“这里是不需要打喷嚏的。”这位陪同的先生承认说,他又问道,“你原来那地方是不是要打大量的喷嚏?”
“老是要打。有些日子,整天要打。”
“你喜欢打喷嚏吗?”
“打喷嚏并非必要,可是,你要是不打就会死亡——让我请问别的事情吧,这一带为什么没有空气污染呢?”
“弗拉格斯塔夫大概吸引不了工业的光临,我猜想我们确实是落在时代的后头了。当印第安人相互使用通信设备的时候,我们弗拉格斯塔夫才开始嗅到唯一的一点烟尘,可是风似乎又把它吹跑了。”
新鲜空气实在使我感到头晕目眩。
“这里周围有没有内燃汽车?”我问道,“让我呼吸三四分钟也好。”
“现在不是时候。不过,可以找一部载重汽车。”
我们找到了载重汽车的司机。我在暗中给他一张五美元的钞票。于是,他让我把脑袋凑近汽车的排气管半小时,我立即就恢复了充沛的精力,又能够和人家长谈了。
离开弗拉格斯塔夫,再也没有人像我这样高兴的了。我的下一站是洛杉矶,当我走出飞机的时候,我在充满烟雾的空气中深深地吸了一口长气,我的双眼开始出水了,我开始打喷嚏了,我觉得又像一个新的人了。
(选自《外国百篇经典微型小说》)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习惯了空气污染的“我”,来到一个没有受到工业文明侵扰的城市,那里的新鲜空气让“我”痛苦不堪,陪同“我”的人也焦急万分,他们采取了种种措施。
B.小说中写到“我们沉默地开着车”大约有十五分钟,是主人为了让“我”有一段适应这里空气的时间,也说明他们对给“我”造成的伤害感到愧疚。
C.让“我”的脑袋凑近载重汽车的排气管进行呼吸,并不是要加害于“我”,而是要让“我”恢复正常,因为“我”非常不适应新鲜空气。
D.结尾让人啼笑皆非,荒诞的细节让人忍俊不禁,人类如果仍然一意孤行,我们大约真的有一天会忘记什么是“新鲜空气”了。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运用写实手法,将弗拉格斯塔夫城市设置在海拔7000米,暗示了工业发展造成的环境污染已十分普遍,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常态。
B.小说开头由洛杉矶写到全美严重的空气污染以及人们在这种环境之下的不正常表现,既是概述,也为下文埋下伏笔,匠心独具,手法高明。
C.小说一反这类题材以往凝重、悲愤和忧惧的基调,以荒谬的假设“新鲜空气可以使你致命”为前提,采用轻松幽默的口吻、极度夸张的情节,诉说了一个严峻的话题。
D.小说直接展现“我”的主观感受,间接提出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通过极度夸张的言行举止,给读者造成强烈的观感冲击。
(3).小说的题目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小说中的“我”在新鲜的空气中有哪些异常的感受和表现?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假面
契诃夫
在某某公共俱乐部里,以慈善募捐为目的,举行了一次化装舞会。
深夜十二点时,几个不跳舞从而也没戴假面具的知识分子坐在阅览室一张大桌子的旁边,把鼻子和胡子藏到报纸里,在看报、打盹。从大厅里传来舞曲的音响。仆役们常在门边跑来跑去,发出响亮的踏步声和盘碟的叮当声。阅览室里却是一片静寂。
“到这边来玩,到这边来,朋友们!”伴随着一个低沉的声音,门打开了,一个宽肩、敦实的男子走进阅览室来,他穿着马车夫的号衣,帽子上插着孔雀的羽毛,脸上戴着假面具。跟着他进来的是两个女人和一个端着托盘的仆人。托盘上有一个盛着烈性酒的大肚瓶和三瓶红酒,以及几个杯子。
“到这边来,这里凉快一些。”那位男子大声叫嚷,“把托盘放到桌子上去……而你们,几位先生,请……这里没有你们的事了!”
说着,那男子身体一歪,手一挥,把那些杂志从桌子上扫掉。
“把托盘放在这里!而你们,读者先生们,请让开,这里不是看报和搞政治的地……你们都别看了!”
“我请您安静一点。”其中的一个知识分子说,透过眼镜打量了一下戴假面具的人,“这里是阅览室,而不是小吃部……这里不是喝酒的地方。”
头上插着孔雀羽毛的男子猛地欠起身来,一下子从戴眼镜的先生手里把报纸夺了过来,那位先生被气得脸色一阵红一阵白。
“您忘乎所以了,阁下!”他愤怒地说,“您把阅览室当成了酒馆,您肆无忌惮地胡作非为,竟从我手里把报纸夺过去!我不能容忍!您不知道您这是在跟谁较量,阁下,我可是银行经理热斯佳科夫!……”
“我可不管你是什么热斯佳科夫!至于你的报纸嘛,瞧,我可以给它这样的荣耀……那男子举起报纸,把它撕成碎片。”
“先生们,这是什么意思?”热斯佳科夫喃喃地说,一时被惊呆了,“这真……简直不可思议……我简直不明白……一个无赖闯到这里来……突然说出这种混账话。”
“什么是无赖?”插孔雀羽毛的男子大喊一声,火冒三丈,一举打在桌子上,托盘上的杯子被震得跳起来,“你是在对谁说话?你以为我带着假面具,你就可以对我胡说八道了吗?尊敬的先生们,不开玩笑了,我可没有心思跟你们闲扯。你们全都滚出去,赶快滚吧!”“咱们这就等着瞧吧!”热斯佳科夫说道,激动得连眼镜都蒙上了一层水汽,“去把叶夫斯特拉特叫来!”
“叶夫斯特拉特!”俱乐部里响起了呼叫声,“叶夫斯特拉特在哪里?”
叶夫斯特拉特是一个穿警服的老头,他应声迅速来了。“请您离开这里!”他哑着嗓子说,瞪着一双可怕的眼睛,抹油膏的胡子在微微颤动。
“这可把我吓坏了!”那男子说,乐得哈哈大笑起来,“真的是把我吓坏了!你这愚蠢的东西,瞧这胡子,就像猫胡子,两只眼睛就要鼓出来……嘻嘻!”
“少废话!”叶夫斯特拉特气得全身哆嗦,声嘶力竭地喊道,“滚出去!不然我就叫人把你架出去!”
阅览室里响起了一阵无法想象的喧嚣声。舞会被霎时的一团混乱中断了,群众纷纷从舞厅拥向阅览室。
叶夫斯特拉特召集了在俱乐部的所有警察,并坐下来进行笔录。
“你写,你写。”戴假面具的人用手指在他的笔下面指指点点地说,“现在我这个可怜虫将是什么下场呢?我真是个可怜虫!哈哈。喂,怎么啦?笔录做好了吗?全都记上了?好吧,你们现在就瞧一瞧吧!一……二……三!”
那男子站起来,全身挺直,摘下自己的假面具。他露出了自己的醉脸,看着大家,欣赏所产生的效果。他倒在圈椅里,高兴地放声大笑。而所产生的效果也的确非同寻常。所有的知识分子都张皇失措地面面相觑,脸色发白,有的还在挠后脑壳呢。叶夫斯特拉特像是干了意外的大蠢事的人那样,后悔地发出呷呷声。
大家都认出来了,这个爱胡闹捣乱的人正是当地的百万富翁、工厂主、世袭荣誉公民皮亚季戈罗夫。
“怎么样,你们走开还是不走?”沉默了一会儿之后,皮亚季戈罗夫问道。
那些知识分子一句话也不敢说,踮起脚尖,默默地从阅览室里走出去了。皮亚季戈罗夫随后便把门锁上了。
“你当然早就知道这是皮亚季戈罗夫!”过了片刻,叶夫斯特拉特低声地沙哑地问那个仆人,“你为什么不说?”
“吩咐过不许说,长官!”
“吩咐过不许说……等我把你这该死的家伙送进牢里几个月后,你就知道什么叫'不许说’了。滚出去!而你们呢,诸位先生,你们倒好他又转过身来对那几位知识分子说,“居然造起反来了,连离开阅览室十分钟都不肯!现在你们就去收拾这个烂摊子吧。唉,先生们先生们……我可不喜欢,真的!”
那些知识分子在俱乐部周边走来走去,垂头丧气,惘然若失,心里充满愧疚,絮絮叨叨,好像预感到大难就要临头了……
深夜两点钟,皮亚季戈罗夫才从阅览室里走出来。他还是醉醺醺的,走路摇摇晃晃。热斯佳科夫动手去搀扶皮亚季戈罗夫,其他几个知识分子也跑了过来,高兴地微笑着把这位世袭荣誉公民扶起来,小心翼翼地把他送到马车上。
把皮亚季戈罗夫送回家之后,这些知识分子着实快活了一阵,并终于放下心来。
“他还伸手跟我握别呢,”十分得意的热斯佳科夫说道,“这就意味着,没有事了,他没有生气……”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在阅览室这个有限的环境中,集中塑造了各色人物形象,揭示了沙俄时代一定的社会现实。
B.小说开头几个没戴假面的知识分子躲在阅览室里,是因为他们热爱国家,关心政治,不愿浪费时间在舞会上。
C.叶夫斯特拉特在皮亚季戈罗夫揭掉假面前后的表现,与《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知道狗的主人前后的表现异曲同工。
D.小说结尾热斯佳科夫与其他知识分子一样“放下心来”,甚至“十分得意”,是因为酒醉归家的皮亚季戈罗夫与他握了手。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没有广阔复杂的背景,主要采用大量对话推动故事的发展,使情节紧凑,矛盾冲突集中。
B.小说用第三人称叙述,叙述人能随时观察每个人物言行,反映现实既公平客观又灵活自由。
C.小说通过知识分子和叶夫斯特拉特在皮亚季戈罗夫揭掉假面时的对比揭示主旨,给读者强烈的感受。
D.小说人物语言极具特色,比如称呼用“尊敬的先生”,下文却出现“滚出去”这样粗鲁的语言,充满了讽刺意味。
(3).小说是如何塑造皮亚季戈罗夫的人物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4).小说的题目《假面》耐人寻味。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假面”的丰富意蕴。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出关
鲁迅
老子到了函谷关,没有直走通到关口的大道,却把青牛一勒,转入岔路,然而他更料不到当他弯进岔路的时候,已经给探子望见,立刻去报告了关官。所以绕不到七八丈路,一群人马就从后面追来了。那个探子跃马当先,其次是关官,就是关尹喜,还带着四个巡警和两个签子手。
“站住!”几个人大叫着。
老子连忙勒住青牛,自己是一动也不动,好像一段呆木头。
“阿呀!”关官一冲上前,看见了老子的脸,就惊叫了一声,即刻滚鞍下马,打着拱,说道:“我道是谁,原来是老聃馆长。这真是万想不到的。”
老子也赶紧爬下牛背来,细着眼睛,看了那人一看,含含糊糊地说,“我记性坏……”
“自然,自然,先生是忘记了的。我是关尹喜,先前因为上图书馆去查《税收精义》,曾经拜访过先生……”
这时签子手便翻了一通青牛上的鞍鞯,又用签子刺一个洞,伸进指头去掏了一下,一声不响,噘着嘴走开了。
“先生在城圈边溜溜?”关尹喜问。
“不,我想出去,换换新鲜空气……”
“那很好呢!那好极了!现在谁都讲卫生,卫生是顶要紧的。不过机会难得,我们要请先生到关上去住几天,听听先生的教训……”
老子还没有回答,四个巡警就一拥上前,把他扛在牛背上,签子手用签子在牛屁股上刺了一下,牛把尾巴一卷,就放开脚步,一同向关口跑去了。
…………
大家喝过开水,再吃饽饽。让老子休息一会儿之后,关尹喜就提议要他讲学了。老子早知道这是免不掉的,就满口答应。于是轰轰了一阵,屋里逐渐坐满了听讲的人们。同来的八人之外,还有四个巡警、两个签子手、五个探子、一个书记、一个账房和一个厨房。有几个还带着笔、刀、木札,预备抄讲义。
老子像一段呆木头似的坐在中央,沉默了一会儿,这才咳嗽几声,白胡子里面的嘴唇动起来了。大家即刻屏住呼吸,侧着耳朵听。只听他慢慢地说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大家彼此面面相觑,没有抄。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老子接着说,“常有欲以观其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大家显出苦脸来了,有些人还似乎手足失措。一个签子手打了一个大呵欠,书记先生竟打起瞌睡来,哗啷一声,刀、笔、木札,都从手里落在席子上面了。
老子仿佛并没有觉得,但仿佛又有些觉得似的,因为他从此讲得详细了一点。然而他没有牙齿,发音不清,打着陕西腔,夹上湖南音,“哩”“呢”不分,又爱说什么“㖇”:大家还是听不懂。可是时间加长了,来听他讲学的人,倒格外受苦。
为面子起见,人们只好熬着,但后来总不免七倒八歪,各人想着自己的事,待到讲到“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住了口了,还是谁也不动弹。老子等了一会儿,就加上一句道:
“㖇,完了!”
大家这才如大梦初醒,虽然因为坐得太久,两腿都麻木了,一时站不起身,但心里又惊又喜,恰如遇到大赦的一样。
于是老子也被送到厢房里,人们请他去休息。他喝过几口白开水,就毫无动静地坐着,好像一段呆木头。
人们却还在外面纷纷议论。过不多久,就有四个代表进来见老子,大意是说他的话讲得太快了,加上国语不大纯粹,所以谁也不能笔记。没有记录,可惜非常,所以要请他补发些讲义。
“来笃话啥西,俺实直头听弗懂!”账房说。
“还是耐自家写子出来末哉。写子出来末,总算弗白嚼蛆一场哉啘。阿是?”书记先生道。
老子也不十分听得懂,但看见别的两个把笔、刀、木札都摆在自己的面前了,就料是一定要他编讲义。他知道这是免不掉的,于是满口答应;不过今天太晚了,要明天才开始。
老子写了整整一天半,也不过五千个大字。
“为了出关,我看这也敷衍得过去了。”他想。
于是取了绳子,穿起木札来,计两串,扶着拄杖,到关尹喜的公事房里去交稿,并且声明他立刻要走的意思。
关尹喜非常高兴,非常感谢,又非常惋惜,坚留他多住一些时,但看见留不住,便换了一副悲哀的脸相,答应了,命令巡警给青牛加鞍。作过别,拨转牛头,便向峻坂的大路上慢慢地走去。
不多久,牛就放开了脚步。大家在关口目送着,去了两三丈远,还辨得出白发、黄袍、青牛、白口袋,接着就尘土逐步而起,罩着人和牛,一律变成灰色,再一会儿,已只有黄尘滚滚,什么也看不见了。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
(选自鲁迅《故事新编》,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签子手“翻”“刺”“掏”“噘着嘴”等一连串动作描写,细节传神,表现了关口官吏十分好奇。
B.老子花了整整一天半时间,写了五千个大字的讲义,用绳子穿起木札,计两串,来敷衍他们。
C.关尹喜等关官对老子及其学说十分崇拜。这种崇拜的态度说明了当时不论懂与不懂老子学说的人,都十分喜欢空洞的说教。
D.老子出关是为了“换换新鲜空气”,追求自己的理想,无奈地逃避庸俗的现实。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口”一词一语双关,具有双重含义,在文中一是指函谷关,二是指政治、思想意识的关口。
B.全文有三处用“一段呆木头”来比喻老子。这是作者把老子“画”成呆头呆脑的老头子;也“画”出了他的思想过时、呆板、毫无生气。
C.小说细腻地描绘了听讲人们的神态,大家听完老子的课后“恰如遇到大赦的一样”,侧面写老子讲得太多,时间太长。
D.老子在周朝镐京为官,“打着陕西腔”“夹上湖南音”“没有牙齿”,这些合理想象出来的细节,将人物进一步漫画化。
(3).这篇小说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作者借“老子出函谷关”的典故,意在讽刺什么?
(4).这篇小说作者说是“故事新编”,作者在编故事时为了增加生动性,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请举出两种加以分析。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碗羊肉汤
金光
就在县里准备树立脱贫致富的典型时,长岭乡建起了一个大牧场。刘乡长说,这个大牧场完全采用孟加拉式的养殖办法,从新疆、内蒙古和西藏各地购进优质绵羊2000只。虽然乡里在农发行贷了100万元的款,但望着潮水般的羊群,大家心里很踏实:这钱不出两年就可赚回来。
县委张书记亲自到牧场察看,拍着刘乡长的肩膀说:“不错不错,因地制宜,这才是真正的脱贫项目。”回到县城,张书记当即打电话召集开会,谈了到长岭乡察看天然牧场的感受,他要求从县委班子开始,轮流到长岭乡牧场去参观。
县委办的同志不敢怠慢,连夜排出参观者的顺序:从6月8日起,当天是常委班子成员,9日是县政府领导,10日扶贫办,11日县委办,12日县委组织部……一直排到了第二年的3月19日,把县直各单位、各乡镇、村组都排上了,要求所有参观单位要认真学习长岭乡的经验,学习他们敢想敢干的工作思路,结合实际提出自己乡、村的脱贫办法,力争在两年之内摘掉全国贫困县的帽子。
接到县委办的通知,刘乡长说,这次县里对长岭乡牧场如此重视,要把长岭乡树为脱贫致富的典型,我们一定不辜负上级的期望,一要把牧场建设得更好,二要搞好接待工作,给参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乡政府办的同志冷不丁地提出一个问题:一天要接待二十多个人,生活咋安排?这一下难住了刘乡长,牧场远在离乡政府二十多公里的荒山上,参观的人在乡里吃饭不合适,到山上又没有好东西招待,怎么办?刘乡长忽然闪出一个念头。他说:“我说个办法,人家领导来参观牧场,这牧场就是养羊,咱们这里啥都缺就是不缺羊,明天领导们来,我们在山上垒两口大铁锅,拣两只大肥羊宰杀,在山上熬两锅羊肉汤,经济又实惠。”大伙一听,不禁拍手叫绝。第二天县委的小车一字型排开,足有二十多辆停在了离长岭牧场五六里的山下路旁,领导们一路风尘来到牧场,大家看到荒岭上建成如此规模的牧场,无不称赞。中午12点,每人一大碗鲜羊肉汤配上两个脆香的烧饼,更让领导们赞不绝口。县委张书记端着羊肉汤喝了一口说:“香,这比吃几百几千块的宴席有滋味多了,你们勤俭节约的精神更值得发扬。”张书记号召,今后无论谁来牧场参观,都只准喝羊肉汤,不准吃酒宴。第一批来了,第二批来了,一批又一批的参观者都对长岭乡牧场特别是那碗羊肉汤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转眼到了第二年的春天,市扶贫办的领导得知长岭牧场的事,决定到牧场看看。这下可慌了刘乡长,他打电话与县委张书记商量了好长时间,询问接待的事宜,张书记最后在电话中毫不犹豫地指示:仍然用羊肉汤招待。
市领导来了,他们转圈看了看牧场后表示满意,就是不见大羊群,便问羊呢?刘乡长心慌慌的,说正在联系贷款购买。现在资金是个大问题,希望市里能给扶持点。中午他们端起羊肉汤时,一位老领导提了个问题:这羊肉是从山下买的,还是在山上杀的?刘乡长忙回话:“这是咱牧场的羊,现宰现熬,鲜得很,鲜得很!”这位领导盯着碗里的羊肉和漂在汤里厚厚的一层油,皱起眉头问:“一天能宰几只?”刘乡长忙竖起两根手指:“两只,两只!”领导没有再说话,放下羊肉汤就走了。
刘乡长等着市扶贫办的答复,但眼看牧场的优质绵羊宰完了,还不见上面的精神。于是他沉不住气了,去找县委张书记。张书记正低着头看一份《内参》,一行醒目的标题在张书记和刘乡长眼前晃着:“参观者一年吃掉一个牧场”。张书记沮丧地说:“刚才市里来了电话……牧场暂时关闭。”
(选自《最好的小小说》,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篇小说描写了长岭乡建牧场,由脱贫致富典型,发展为接待参观者,牧场羊快被吃完的过程,故事情节简单,小说结尾出人意料。
B.作者运用各种艺术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特别是运用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等描写方式,准确巧妙,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C.小说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细节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市扶贫办领导对刘乡长他们的做法不满,就是通过老领导表情的细微变化表现出来的。
D.这篇小说运用典雅凝练、风趣幽默的语言,反映了农村脱贫致富深层的问题,具有较强的讽刺意味,艺术感染力强,能引起读者的深思。
(2).小说中刘乡长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3).结合全文的内容,分析文章的标题“一碗羊肉汤”的作用。
1.答案:(1).B;(2).C
(3).不好。①“糖塔”能表现出陈士成希望的高远、美好。“受潮的糖塔”的倒塌,准确地表现了陈士成希望破灭的心路历程。②而“肥皂泡”飘忽不定,没有“塔”的高耸、厚重之感,“肥皂泡的破灭”是瞬间的,无法表现陈士成希望一次次破灭的过程。
(4).《白光》中的陈士成十六次参加科举考试,始终落榜。他敏感脆弱,以致神智错乱,而周围没有一个人过问。陈士成总感觉周围一切,甚至连他所教的学童都看不起他。他生活在一个孤寂、冷漠的环境中,内心极度苦闷,然而又无处宣泄,最终精神崩溃。
解析:(1).A.“烘托出陈士成内心的宁静、平和”错误。陈士成因落榜而至于幻觉,其内心不可能是“宁静、平和”的。C.“小心的心理”无中生有,没有表现其小心的心理。D.“骨子里是一个利欲熏心的贪婪鬼”错误。陈士成是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敏感自卑固执的老童生的形象,他找银子不是因为贪婪,更多是出于对功名的渴望。
(2).主观臆断。“其实是他能力不够,达不到录取标准”于文无据,文中并未明确提到陈士成落榜的原因。
(3).“像受潮的糖塔一般,刹时倒塌,只剩下一堆碎片”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糖塔”能表现出陈士成“希望”的高远、美好,真切地体现了陈士成科举落榜希望落空后的心理状态。“塔”的倒塌,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肥皂泡破灭”,是一个瞬间的动作,无法形象生动地写出陈士成希望一次次破灭的过程。
(4).题目要求结合《白光》解说“苦人的凉薄”,显然就是要以陈士成为例解说其如何“苦”(十六次落榜,敏感脆弱自卑,最终精神崩溃),周遭人乃至社会对其如何“凉薄”(无人关心,“邻居懒得去看”“无尸亲认领”)。据此进行解说即可。
2.答案:(1).D;(2).B
(3).刽子手(或“卖人血馒头的人”)。通过动作描写来塑造这一形象。“抢”“扯”“裹”“塞”“抓”等一系列动作表现出他的蛮横,“捏一捏”说明他对这一买卖是非常的熟练,表现了他的贪婪。(意思对即可)
(4).①茶客们对革命者夏瑜没有丝毫的同情,对牢头打了夏瑜而感到高兴,说明这是一群愚昧、麻木的看客(中国人)。②夏瑜这样的革命者为了拯救国人而牺牲,国人却并不理解,反而为统治者叫好,说明这场革命(辛亥革命)并没有广泛发动群众。
解析:(1).“读者也从中看出作者希望提高中国的医疗水平”错误,无中生有,作者写这篇小说主要在于批判民众的愚昧,以《药》为题主要在于疗救人们的思想,与医学无关。故选D。
(2).“表现了他对夏三爷的讽刺嘲弄,对革命者夏瑜的痛恨”错误,表现了他的麻木无知。康大叔的职业身份是一个职业刽子手。他凶暴、残忍、无耻。他与小说中其他人物一样同属于社会最底层,他信息灵,了解牢狱内情,会卖人血馒头,赚得泯灭良知的钱,而这一点与华老栓买人血馒头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麻木无知愚昧残忍的体现。故选B。
3.答案:(1).B;(2).A
(3).①设置悬念。“新鲜空气”本是人类的正常需求,何以致命?这就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引人深思。②暗示了人们的生存状态。“新鲜空气”本是适合人类生存的,这里却是“可以使你致命”,说明人类生存状态堪忧。③突出主题。小说揭示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关系,这个标题能够引起世人的深度关注。
(4).①嗅觉感受异常。“我”一走出机舱就闻到一种独特的东西,而别人却什么也闻不到。②心理感受异常。“我”对呼吸新鲜空气有所顾虑。③生理方面异常。“我”眼睛竟然不淌水了,我不打喷嚏了。④视觉方面异常。环顾四周各种物体一片清晰明澈,反而让“我”非常不舒服。⑤行为方面异常。“我”不惜花五美元去吸半小时汽车排气管的废气。①一系列异常表现的夸张描写,将情节逐步推向高潮,揭示了工业化给社会带来的严重后果。②突出主人公的各种病态,抨击了国家工业化给人类身心造成的巨大伤害,警示世人要科学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解析:(1).“感到愧疚”于文无据,小说中写道“我的主人意识到这一点,他想使我消除顾虑,说:'这不必担心。反复试验证明你可以日日夜夜呼吸新鲜空气,对你的身体是不会有任何损害的。’”新鲜空气不会对“我”造成伤害,他们也不会“愧疚”,沉默地开车是为了让“我”适应这里的空气。
(2).小说并非“运用写实手法”,而是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3).从标题本身的效果来看,“新鲜空气”是对人类健康有好处的东西,为何会“使你致命”?标题设置悬念。从人物以及环境方面看,“新鲜空气”反而“使你致命”,原因是人们长期生活在空气污染当中,已经适应了有污染的空气,特别是文中“我”宁可掏五美元在汽车的排气管位置吸半小时废气情节,使人感到既滑稽又可悲,标题反映出人们的生存状态堪忧。从主题上看,“新鲜空气”代表着人类的生存环境,人类已经无法适应新鲜空气,正是因为发展工业造成空气污染,人类长期生存于这样的环境下,生存状况不容乐观。标题揭示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关系,这个标题能够引起世人的深度关注。
(4).第一问,结合“当我走出机舱的时候,立即就闻到一种独特的东西”,而接机的人却说“我什么也没闻到”,这是嗅觉感受异常;结合“这会怎么样呢”“在大城市生活过的人,谁也不能长时间待在新鲜空气的地方,他忍受不了新鲜空气”,“我”对呼吸新鲜空气有所顾虑,这是心理感受异常;结合“我环顾周围一下,各种物体一片清晰明澈。这可是一种奇特的感觉——我反而感到非常不舒服”,这是视觉方面异常;结合“不过,要是这是空气的话,我眼睛为什么不淌水呢”“是了,我想对了。现在可以肯定,我不打喷嚏了”,眼睛不流泪、不再打喷嚏,这是生理方面的异常;结合“我们找到了载重汽车的司机。我在暗中给他一张五美元的钞票。于是,他让我把脑袋凑近汽车的排气管半小时”,这是行为方面的异常。第二问,可以从情节和主题方面分析。这些异常感受和表现构成了小说的主要情节,并逐步将情节推向高潮;人物的病态表现以及夸张的描写揭示了主题,即工业化给社会带来的严重后果,抨击了国家工业化给人类身心造成的巨大伤害,警示世人要科学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4.答案:(1).B;(2).C
(3).(1)语言描写,如:常用“读者先生们”“尊敬的先生们”“请”等敬词,但是又用“赶快滚吧”“你们全都滚出去”这样粗鲁的语言,用矛盾的语言塑造了一个看似绅士实则高傲自负的等级制度下的权贵形象。(2)动作描写或细节描写,如:“把杂志从桌子上扫掉”“一拳打在桌子上”“指指点点”等动作,表明了他颐指气使的心态;“乐得呵呵大笑”“高兴地放声大笑”,表明工厂主对自己的胡闹捣乱洋洋得意,狂傲自负。(3)侧面描写,男子摘掉假面具后,所有知识分子和叶夫斯特拉特的表现,侧面烘托了皮亚季戈罗夫的权贵身份。
(4).(1)皮亚季戈罗夫的舞会“假面”,马车夫的衣服,孔雀羽毛的舞会面具。(2)皮亚季戈罗夫的绅士“假面”。看似彬彬有礼但他又随意嘲讽戏弄银行行长和警察,理所当然地凌驾于平民之上,表达了对“荣誉公民”等特权阶级的讽刺。(3)知识分子和警察的平等正义“假面”。在“马车夫”面前都追求维护正义,可当得知皮亚季戈罗夫身份地位后心生恐惧并极尽阿谀奉承,表达了对人性异化的反思。(4)小说中每个人都是戴假面具的人,其实源于社会制度给了平等的假象,实际上又无比重视等级制度,表达了对造成人性异化的封建等级制度的厌恶与嘲讽。
解析:(1).B项,“是因为他们热爱国家,关心政治,不愿浪费时间在舞会上”错误,结合后文“热斯佳科夫动手去搀扶皮亚季戈罗夫,其他几个知识分子也跑了过来,高兴地微笑着把这位世袭荣誉公民扶起来,小心翼翼地把他送到马车上”可以看出,这些知识分子虚假违心,惟权惟势,因此,他们躲在阅览室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清高,表现自己知识分子的身份。
(2).C项,“小说通过知识分子和叶夫斯特拉特在皮亚季戈罗夫揭掉假面时的对比揭示主旨”错误,小说是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通过知识分子和叶夫斯特拉特对待“假面”的态度来揭示主旨的。
(3).语言描写:“到这边来玩,到这边来,朋友们”“而你们,几位先生,请……这里没有你们的事了”“而你们,读者先生们,请让开”运用敬辞;“真的是把我吓坏了!你这愚蠢的东西,瞧这胡子,就像猫胡子,两只眼睛就要鼓出来……嘻嘻”“现在我这个可怜虫将是什么下场呢?我真是个可怜虫”“滚出去”等句写其语言粗鲁,用矛盾的语言塑造了一个看似绅士实则高傲自负的等级制度下的权贵形象。动作描写:“那男子身体一歪,手一挥,把那些杂志从桌子上扫掉”“头上插着孔雀羽毛的男子猛地欠起身来,一下子从戴眼镜的先生手里把报纸夺了过来”“那男子举起报纸,把它撕成碎片”“戴假面具的人用手指在他的笔下面指指点点地说”“他倒在圈椅里,高兴地放声大笑”等动作描写表现了他颐指气使、狂傲自负的特点。侧面烘托:“所有的知识分子都张皇失措地面面相觑,脸色发白,有的还在挠后脑壳呢。叶夫斯特拉特像是干了意外的大蠢事的人那样,后悔地发出呷呷声”“热斯佳科夫动手去搀扶皮亚季戈罗夫,其他几个知识分子也跑了过来,高兴地微笑着把这位世袭荣誉公民扶起来,小心翼翼地把他送到马车上”侧面烘托了皮亚季戈罗夫的权贵身份。
(4).表层含义:“假面”指皮亚季戈罗夫在舞会上,穿着马车夫的衣服,戴着孔雀羽毛的舞会面具。深层含义:(1)“而你们,几位先生,请……这里没有你们的事了”“而你们,读者先生们,请让开”运用敬辞;“真的是把我吓坏了!你这愚蠢的东西,瞧这胡子,就像猫胡子,两只眼睛就要鼓出来……嘻嘻”“现在我这个可怜虫将是什么下场呢?我真是个可怜虫”“滚出去”等句子表现了皮亚季戈罗夫的绅士“假面”,表面上彬彬有礼,其实粗鲁不堪,表达了对“荣誉公民”等特权阶级的讽刺。(2)知识分子和警察的平等正义“假面”。知识分子面对马车夫据理力争,面对权贵却小心翼翼,阿谀奉承;警察面对马车夫要伸张正义,面对权贵却不敢有一点反抗,表达了作者对人性的深刻思考。(3)小说中知识分子、警察、皮亚季戈罗夫都是戴假面具的人,归根结底源于社会制度给了平等的假象,实际上又无比重视等级制度,表达了对造成人性异化的封建等级制度的厌恶与嘲讽。
5.答案:(1).A;(2).C
(3).小说借古讽今,一方面讽刺人们对名人的盲目崇拜,另一方面也讽刺了当时已病入膏肓的中国社会中人们不切实际、空谈道德(崇尚空谈)的做法。
(4).①人物的语言描写,作者在小说中为了表现老子学说的深奥、玄虚,故意引用了老子的言论,还想象了老子在讲学时“打着陕西腔,夹上湖南音”等,增加了故事的生动性。②细节描写,如写众人听老子讲学时的疲倦相,“一个签子手打了一个大呵欠,书记先生竟打起瞌睡来,哗啷一声,刀、笔、木札,都从手里落在席子上面了”,逼真形象。③环境描写,小说节选部分的最后一段,写了老子离去时的场景,给人以缥缈、玄虚之感。
解析:(1).A项,曲解文意,“表现了关口官吏十分好奇”错误。从原文中“这时签子手便翻了一通青牛上的鞍鞯,又用签子刺一个洞,伸进指头去掏了一下,一声不响,噘着嘴走开了”这些语句可看出“签子手的贪婪成性”,而不是“好奇”。
(2).C项,“侧面写老子讲得太多,时间太长”有误,应是老子讲得太深奥。
(3).这篇小说的表现手法,可以从作品的出处和题目中的提示语“典故”一词推知,是借古讽今。至于“讽刺”的对象,可以仅就节选部分的内容来分析,也可以结合《拿来主义》中人们对“国粹”的态度进行分析。
(4).这篇小说的描写方法可以从人物描写、情节描写、环境描写等多角度考虑,结合具体的内容,简要分析即可。
6.答案:(1).C; (2).① 因地制宜,真抓实干。他希望带领当地人脱贫致富,在荒岭上建立牧场。
②头脑灵活,积极争取。面对频繁的参观者,他用羊肉汤来接待,向县委书记询问接待事宜,希望市扶贫办扶持牧场。
③没有原则,缺乏远见。为了不辜负领导期望,为了让参观者满意,无休止地宰羊接待,使得牧场的羊大幅减少,也没有彻底摆脱迎来送往的官场作风。
(3).①文章围绕“一碗羊肉汤”行文,标题是文章的线索;
②文章围绕标题“一碗羊肉汤”塑造人物形象,在市领导、刘乡长、张书记、县里不同层次的领导和“一碗羊肉汤”的关系中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
③“一碗羊肉汤”揭示文章的主旨,“一碗羊肉汤”致使一个农场消失,发人深思,反映出农村脱贫致富中的若干问题,揭示文章的主旨。
解析:A项,“脱贫致富典型”不准,只是脱贫项目,尚未脱贫致富。故事情节新奇曲折,并不简单;“结尾出人意料”也不全对,结尾也在情理之中;
B项,“肖像描写”文中没有体现;
D项,“运用典雅凝练、风趣幽默的语言”不对,本篇小说语言朴实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