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栀子干姜豉汤(上焦虚烦、中焦肠胃虚寒)
栀子干姜豉汤
【原文】
栀子十四个(擘) 干姜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作者】张仲景
【出自】《伤寒论》
【伤寒】
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豉汤主之。
【组成】
姜 栀子 豆豉
【时机】
上有虚热烦躁、中焦肠胃虚寒的时候用。
【应用集锦】
1、(1)食道炎症
A、很少导致噎嗝,因为食道很有弹性。
B、食道炎症会导致食道的反流,一是食道下段的括约肌易受情绪影响,患者大多情绪不好、烦躁;二是反流刺激。可以选栀子干姜汤或者栀子豉汤。
C、食管上段的疾病常有食道烧灼,多见热证,可用《温病条辨·上焦篇》的宣痹汤和三香汤,两方都是治疗热证的。
(2)食道上段的疾病,用小青龙汤去麻黄加附子汤,常用于食道癌。
(3)食道下段的疾病,
A、脾阳虚,便有微溏者,用栀子干姜汤;
B、纯粹的热证,用栀子豉汤。
(4)其它:
A、治疗食道疾病,也可以用小青龙汤去麻黄加附子汤合栀子干姜汤。
B、如果在上焦,可以用宣痹汤或三香汤合栀子豉汤。
C、临床上不考虑寒与热,就用栀子干姜汤或栀子豉汤都会有效。
【比较集锦】
1、(1)栀子大黄汤:枳实栀子豉汤症若发黄者,酒黄疽,心中懊憹或热痛,更加大黄,名栀子大黄汤。即于枳实栀子豉汤中加入大黄。酒黄疽者,为嗜酒之人,酒毒郁滞而生热,因而发黄,此必胃中有宿毒,故加大黄以利之。
(2)栀子干姜豉汤:微有烦躁而不见反复颠倒,心中懊憹等重症,此虽热邪不去,但烦躁微而不甚,故以干姜温中,以栀子清解心中之热。
(3)栀子柏皮汤:发热而不恶寒,心烦,柏皮亦可清热,主胃肠中结热。此方用于黄疸发热心烦而不可下者,本方尚可用于口舌之病。
(4)茵陈蒿汤:发黄,腹微满,小便不利,或渴,或大便硬者。热邪及里之时,与水气相结,而成淤热,身发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里有水气之候。此证又以不汗出不渴,故致黄色颇深如橘子色。此方尚可用于口、舌热疮,以及齿龈肿痛属热者。或眼目疼痛等证。
2、(1)黄连阿胶汤主治翻来覆去激烈烦躁的失眠;烦躁程度高,属于心阴虚。
(2)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治神经创伤、神经敏感易惊所引起的失眠;
(3)睡不沉,或是梦中情境多与色情有关的,是桂枝龙骨牡蛎汤的主治;
(4)淡淡的烦躁加上胸口食道闷时(肾气上、心气下杠到了)用栀子豉汤(虚热)、栀子干姜豉汤;或者是百合汤、甘麦大枣汤等等方剂的主治
(5)酸枣仁汤主治的,则是心中淡淡的烦躁的失眠,烦躁程度最低。属于肝阴虚。以病因而论,是这个人一直忙,没机会睡好,等到有时间休息了,却发现睡不好了。酸枣仁汤是真的很虚的病,是因为虚而产生的烦躁,所以烦躁不厉害。
【名家论述】
1、栀子干姜汤《伤寒笔记》(倪海厦)
这是治疗虚证,病后虚烦主要的处方。医生一定是看到病人有承气汤证,譬如午后潮热或大便不通的情形,才会用攻下的药;攻下了以后,把大便都清掉,病人的身热并没有完全去掉,反而造成微烦,代表里面虚掉了,通大便的药都是寒凉的药,寒凉的药一下去,排东西以后,身热还没有去,代表里面寒很盛,本来就是寒,再用寒药下去,虚寒就更严重了,这寒一定在肠子里面,所以在病后要让他恢复加干姜就好了,干姜这药完全是「温中」的,「中」就是肠胃消化系统,干姜的温就是让肠胃的热度恢复,所以肠胃的蠕动功能恢复就是靠干姜;生姜是散寒,把寒散掉,但是没有温的力量。所以干姜的热力比生姜大很多;开这处方的时候,病人的舌苔一定是很薄白,脉一定是很微很弱,平常摸不管是浮中沉,摸到跳一息四至的时候代表是胃的脉,结果摸虽然是四至,但是脉形很细,很弱,弹起来没有力量,就知道胃寒很盛了,这时候知道寒在胃上面,单纯是胃寒而己,所以加干姜在里面。当上焦与中焦有虚寒的时候,我们会用到干姜;如果是下焦虚寒,就会用到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