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最超然的诗,眺望眼前美景,道出千古名句,至今流传,太经典
2021-04-07 14:17
华人号:中国文化
诗人苏轼登上超然台,眺望着眼前的美景,却萌生出对家乡的无限怀念之情
公元1076年,诗人苏轼在他所创作的诗歌《超然台记》中记载到: "移守胶西,处之期年。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 也正是这一年的春天,诗人苏轼有幸登上超然台,在那之上的诗人眺望着春色当中的烟雨,在不知不觉当中便触动了诗人内心深处最薄弱的思乡之情,随之便创作了这首诗篇,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下这首美妙绝伦的历史诗篇吧。
《望江南·超然台作》
宋代: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此时春天还没有完全的过去,在那微风细雨的普照之下,柳枝都会倾斜着随之卖弄着舞姿,诗人也是尝试着登上那超然台上进行远远的眺望,此时古城河内有一半都是春天的雨水,并且时不时的还泛起微微的闪动,如今满城都开满了明艳的鲜花,此时迷迷蒙蒙的细雨也恰巧散落在城池当中,可是千家万户都看不到最真实的结果。寒食节过后,酒醒过后的诗人反而因为乡思之情而感叹不已。请不要再在老朋友的面前提你的乡思之情了,还不如点燃新火来烹煮一杯新摘的茶叶呢,不管是作诗还是饮酒都要趁着自己年轻的时候。
公元1074年,诗人苏轼由杭州来到了密州,转眼之间来到了第二年的八月份,他命令自己的手下葺城北旧台,并由自己的亲弟弟提名为"超然",这名字主要取决于《老子》中的一段话。两年后的春天,苏轼登上了原先修建的超然台,眺望远处的春色烟雨,进而触动了自己的相思之情,随之便写下了这首诗篇。在这首诗篇当中我们不仅看到了诗人豪迈的一面,就是看到了诗人委婉的那一面,我们通过诗中对春日景象的描写,以及诗人在感觉和神态当中的错综变化,我到了诗人超凡脱俗的人物性格,在我们看来这首诗的上半部分主要便是诗人对于自己登上超然台之后看到暮春景色的描写。
在宋词君看来,这首诗一共运用了完全不同的两个语调进行描写,比原来相对单调的《望江楼》提升了不止一个档次,也随之增加了一叠,在这首诗的上半部分当中,要描写了诗人登台时所见的景象,其中一共包含了三个不同的层次,前面宋词君就给大家详细的说一说这三个层次。
在开头的前两句中,诗人登上超然台眺望,此时的春色尚未褪尽,一阵春风袭来,使得那成百上千条细细的柳丝随风飘动。诗人首先描写的便是春柳在春风中的形态,为我们很好的点明了此时季节的特征,此时的春意还没有完全消失殆尽。在接下来的这两句当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描写之下的一湾护城河水绕了半个城池,此时的城池之内满是春花灿烂,一种和谐、美丽的景色展现在了我们的眼前,在这两句当中诗人直接表达了自己登高远眺,而这"半壕春水一城花"在诗中也是巧妙的设对,并且诗人以春花、春水将读者们眼前的景物铺展开来,在整个上半部分的五句当中,就这样,蒙蒙的细雨飘散在整个城市的上方,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极其美丽祥和的画面。
在这首诗的下半部当中,诗人并没有对美丽的景色继续描写,而是开始了抒发自己的情感,也就是我们常常运用到的触景生情,上半部分所描写的景色有着紧密的联系。然而这一切都发生在寒食之后,我们都知道寒食节也就是清明节的前两天,据相关文献记载,这一天是人们为了纪念介子推,从今天开始大家都要禁火三天,在寒食节过后之后,才可以重新点火,也也就被人能形象生动的称之为"新火",此处我们可以看得出来诗人特意点名了"寒食后"。
这样描写有两个好处,一是表明,一旦寒食过后人们就可以点燃新火了,二是说明,寒食过后,正好便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清明节,暗示着诗人应该适当的回到家乡进行扫墓。但是,很显然此时的诗人不是想回去就可能顺利的回去的。所以在这部分当中,诗人诗情荡漾、曲折而又充满了兴致,并且很好的寄托了作者对于故乡、故人滔滔不绝的思念之情。请要不对故人有思念古国的情怀了,可以用新火来烹饪新摘下来的新茶,这都是描写诗人为了摆脱思想之苦的种种表现,巧妙的借用煮茶来排列自己对于思念祖国而产生的痛苦之情,既暗示着诗人难以解脱心中的痛苦,又很好的表达出了诗人为了解脱痛苦的心路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