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这里,不再问读书有用无用
原载于《中国青年》杂志2021年第5期
@文/江南一棵树
为什么读书?读书有什么用?
从学术角度,一篇十万字的博士论文,可能也不够写。从工作角度,读书是一种本领恐慌下的自我充实;从人生角度,读书就是丰富而温润你的生命。
有用即无用。
人类永远无法抵达真理的彼岸,只能无限接近或最小距离靠近真理。因为时代、社会、事业时刻在进步,就在你拥有老知识的那一刹那,可能又产生同一主题的新知识新智慧。
我们永远在与致用、管用、前进的智慧或真理在赛跑,所以读书不是那种“知识的搬运工”的读,而是那种“智慧的创造者”的读,才是“读而独特”的人生。
无用即有用。
书到用时方恨少,这个“书”就是知识、经验、本领、智慧。百无一用是书生,是因为你生用、硬用、拙用,最典型的现实代表如赵括,最生动的文学代表如范进。
读书需三到,知到、做到、效到,赵、范二人只做了“第一到”或“第一到”的一部分。
王阳明 是书生,大家对他的心学比较熟。但不知道是否听过他以一人而退百人江匪的故事。从贵州赴任 赣州 剿匪时,王阳明只带两三名仆人,经过前期田野调查研究,知必经水路上有江匪掳抢商船,无他路可走,怎么办呢?他未正式到上班地报到,无人认识,也不可能调兵。他只用“疑心”一计,即把所有商船涂脂插上官旗,一遛摆开行进,路上果然遇匪,他以一夫当关之势、一副官腔官调面对面地做了土匪的思想工作,顺利闯关。
商人们事后问之:“如果那群海盗识破了咱们,那后果不堪设想啊。”王阳明笑道:“他们只要一疑,这事就没有失败的道理。”
书生王阳明,以 心学 对付敌方常用的一个手段就是:先让对方生疑,疑了就不敢妄动,这是一种心理战术。他在后面的一系列大小战中,强大的心学让他势如破竹、一骑绝尘,你说疑心计这个知识,只要识字或听过三国故事的人都懂,但你会用吗?这样的书生王阳明,你佩服吗?
书生 辛弃疾 ,在我心中是大爱国主义者、大作家,甚喜他的豪放文风。一天偶然看了他的传记,才知道他人生的第一个代表作居然是青年时参与耿京起义,只率领五十多人,奇袭几万人的敌营,把叛徒刘安国擒回 建康 ,交给南宋朝廷处决。
只惜将者帅才辛弃疾,因当政者利小我、真懦弱,一味主和,政见不合,屡遭劾奏,数次起落,最终退隐山居,只能以愤懑之大椽之笔,抒发爱国志、报国情、卫国行。这样的书生辛弃疾,你认识吗?
读书是学习,实践是学习,使用才是最好的学习。
读书须活用巧用善用融通用,书生王阳明、辛弃疾即是范例。王阳明说过: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读书还是需要下点决心,并配上重心与恒心,才能真正培养成把读书当饭吃的习惯。
其实,凡事欲成,不是都得这“三心”。 心疑或心怡不如心动,心动不如马上行动。持之以恒,你会尝到读书的甜头。
读无字之书,与肝胆人共事。要的就是这种意气相投、无码解读、心心相印。
工作职位会退休,而大脑不会退休,有趣有温度的人生不会退休。愿你的人生,从假无用向真有用至大无用,历经看山是山、不是山、又是山的多轮循环,拓他一个时而热烈澎湃、时而宁静淡定的百味人生。
有用无用,存乎于心,行之以事,则自知、自得、自成。
监制:皮钧
终审:蔺玉红
审校:陈敏 刘晓 刘博文
责编:董铁莹 郝劲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