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塞下①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②无留意。四面边声③连角起,千嶂④里,长烟⑤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⑥归无计。羌管⑦悠悠霜满地⑧。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释】
①塞下:边地。风景异:指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
②衡阳雁去:雁去衡阳的倒文。湖南衡阳县南有回雁峰,相传雁至此不再南飞。
③边声:马嘶风号之类的边地荒寒肃杀之声。角:古乐器名。出西北游牧民族,鸣角以示晨昏。军中多用作军号。
④嶂:像屏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⑤长烟:荒漠上的烟。浊酒:用糯米、黄米等酿造的酒,较混浊。
⑥燕然未勒:无破敌之功。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勒:刻石记功。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馀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燕然未勒: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
⑦羌管:羌笛,因出自羌中,得名。
⑧霜满地:喻夜深寒重。
 
【写作背景】
  宋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羌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这首题为“秋思”的《渔家傲》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由范仲淹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这是一首抒怀词。当时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市)。这是当时第一首描写边塞题材的作品,也是宋代最早表现军旅生活的词作。上阕写景。首句顿入,起调突兀,俊骨雄风,已自夺人。千峰连亘如屏障,一座孤城,日未落而城门紧闭。也突出布防将士的备战警惕。下阕抒情。表达将士功业未立,无计归家的责任感,披露爱国衷肠。不愧苍凉感慨的豪士之伟词。这首词开启了苏辛豪放派的先声。

====
【讲解】
  每读这首词,都会有不同的感悟。这首词首先给人的感觉是凄清、悲凉、壮阔、深沉,还有些伤感。而就在这悲凉、伤感中,有悲壮的英雄气在回荡着。
  “塞下秋来风景异”,劈头一句,作者就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特殊的环境。时间是秋天,地点在边塞。风景呢?没说好,也没说坏,只说了一个“异”。“异”在哪里呢?且听下文:
  “衡阳雁去无留意。”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装;古人相传,北雁南飞,到衡阳而止。衡阳城南有回雁峰,样子很像回旋的雁。“秋来”,满目萧条;“风景”越发“异”得难忍,所以雁儿毫不留恋地非飞走不可。这里表面写的是雁,实在写人。即连大雁都不愿在这儿呆下去了,更何况人?但是,边塞军人毕竟不是候鸟,他们却坚守在边塞。
  下面三句,写的就是“雁去”后的情景。
  “四面边声连角起”,“边声”,指边地的风号、马鸣、羌笛之声。这是写声音的,这声音富有边塞地区的特色。李陵《答苏武书》中的“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可作注释。然而,范仲淹在这里却更有一层深意,那就是“连角起”。角,是古代军队里吹的乐器。“四面边声连角起”,就是军中号角吹动,四面八方的边声便随之而起。在这里,作者是把军中的号角作为主体来写的,它带动着边地的一切声音。这就是说,边地“雁去”了,边地的驻军没去;不但没去,而且用他们的号角,与边地的人民紧紧相连。这声音也许有点单调,甚至有点悲凉,但壮阔,充满力量。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是上阕的结句,突出地表现出边塞的安稳和牢固。“千嶂”,是写山势,层峦叠嶂,犹如巨大的屏风。“长烟”,是炊烟和暮霭所形成的一片雾气。在“落日”中,边地的孤城及时地把城门关上了。“城”是孤的,但有“千嶂”环绕,“长烟”笼罩,“落日”照耀,就不显得那么孤独无靠。它是坚固的,结实的,严阵以待的。然而,城的坚固与否,更重要的还在于把守它的驻军。因此,在词的下阕,作者就把边防军人推向画面中心,集中笔墨表现他们的思想感情。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这句是全词的核心,是它的灵魂所在。边塞军人一边饮着浊酒,一边思念着家里的亲人和家乡的一草一木。这不但是合情的,而且是合理的。所谓合情,就是这些军人到了晚间,思家、思乡之情就愈加浓烈。这符合生活的真实,令人信服。所谓合理,就是正因为他们热爱家乡,所以他们才更热爱祖国,他们也就不会像雁那样“无留意”地飞走,而是坚守在岗位上。不只坚守,他们并不满足于坚守,他们还盼望着打仗,出击打胜仗。因为只有这样,国土才能完整,边塞才能巩固,边防军人才能回到自己可爱的家乡。因此,接下来的“燕[yān烟]然未勒归无计”七个字就有着深刻的含义了。
  “燕然”,指燕然山,就是今天的杭爱山。“勒”,刻的意思。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公元89年,东汉将军窦宪打垮匈奴进犯,乘胜追击,“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而还。所以“勒石燕然”就成了胜利的代名词。“燕然未勒归无计”,意思就是抗敌的大功还没有完成,回家的事就不能去计议了。这个“计”字很重要,它是计议、打算的意思,可见边防军人不回家是主动地、自觉的。若是把它理解为计策的“计”,那边防军人的不能回家就成为被动的、无奈的了。这样理解,对边防军人的形象,对全词的意境就都有损害。
  “羌管悠悠霜满地”,承上启下,进一层强调边防军人想家思乡的情绪,并由此而写出全体将士忧国的情状和感慨。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人为何不能成寐?将军已经白发苍苍为何还在服役?年轻的兵士为国守边为何还要落泪?这里有悲的成分,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忧,是怨,是愤愤不平。他们忧虑国家的安全,抱怨朝廷无人整顿武备,更为当局没有一个正确的方针政策而愤懑,以致边防军人久住“塞下”,将老,却不能退休家园,兵少,却不能与妻子团圆。
  从《渔家傲》全词来看,应当说,情调是悲壮的,感情是强烈的,它是一首古代边防军人之歌,以其英雄气概扣动着历代千万读者的心扉。

====
【赏析】
  范仲淹(九八九——一0五二),字希文,北宋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他在当时是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官至副宰相。他了解民间疾苦,深知宋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主张革除积弊,但因统治集团内部守旧派的反对,没能实现。
  他也是著名的文学家。这首《渔家傲》是他的代表作,反映的是他亲身经历的边塞生活。古代把汉族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交界地方叫做“塞[sài]”或“塞上”、“塞下”。这首词所说的塞下,指的是北宋和西夏交界的陕北一带。
  词的上片写塞上秋天的景色。边塞地区本来就较落后,又遭到长期战乱的破坏,春夏两季国有绿杨青草的点缀,人们不会觉得它太荒凉。但秋风一来,草木雕零,四处光秃秃的。景象顿然改变了。作者是江南人,对西北之秋特别敏感。他觉得这里和自己家乡的秋天是不同的,所以说“塞下秋来风景异”。“异”,不同。不用说人会思念家乡,连长空不时飞过的雁群也显得那么匆忙,它们似乎也不愿停留,想早早离开这里飞回到衡阳去,因此,又说“衡阳雁去无留意”。这是倒装句,正常的词序应是“雁去衡阳”。大雁是候鸟,每年秋天成群往南飞,衡阳城南有一座回雁峰,传说大雁到此为止。作者大约是巡视归来,在途中望见了南飞雁。这时天色已近黄昏,边城的军营中响起了召唤部队的号角声,即所谓“四面边声连角起”。“角”,古代军中一种吹的乐器。角声应和着四面八方的边声在耳畔鸣响。“边声”,指形成边地悲凉气氛的声音,如风吼、马嘶、少数民族的音乐声等等。“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象屏风一样的山叫“嶂”。群山莽莽,重重叠叠,所以词里用“千嶂”来描写。“长烟”,形容雾气一大片。这时一大片雾气弥漫在落日的孤城上空。边地戒备森严,城门已经关闭了。词的上片所写的凄凉景象,显然是染上了作者当时的感情色彩。
  词的下片转入直接抒写作者忧国思家的苦闷心情。他长时间镇守西北,不免动了思家的念头,产生了思想上的矛盾:“浊酒一怀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浊酒”,就是江米酒一类的酒。因为这种酒的酒汁和酒糟混在一起,色浑,所以习惯上叫做浊酒。万里,是形容相隔遥远。他思家,但保卫国家的责任感和他的职务又使他不能象大雁那样自由飞走。他认为在还没有赶走敌人之前,是“归无计”的。“燕[yān]然未勒”指抗击敌人的大功还没有完成。“燕然”,山名,在今蒙古高原。这里用了东汉窦宪的典故。公元八十九年,窦宪打败匈奴,乘胜追击到燕然山,在那里立碑,刻(勒)了歌颂汉朝威德和记功的碑文。范仲淹借用古代英雄的事迹来打比喻,写他优国思家的矛盾心情。“归无计”等于说无计可归。“羌管悠悠霜满地”。是说他正在这心神不宁的时候,忽然从远处传来了一阵一阵的音乐声,把他从沉思中惊醒。于是他放下酒怀,踱出室外,只见繁霜满地,夜已深了。细听,那悠悠的乐声原来是士兵在吹奏羌(qiāng〕管。悠悠[yōu],这里是形容音乐声音飘忽不定。羌是我国古代西北的一个兄弟民族,传说他们用竹管制造了羌笛。他写到这里,很自然地把自己的苦闷和士兵的痛苦联系起来,用“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作结束,表现了国家贫弱时代将帅和士兵们的共同悲哀。“寐[mèi]”,睡。不寐就是睡不着。将军是作者自称。他的苦恼前面已作了淋漓尽致的抒发,所以这里只刻画他白发苍苍。白发自然也是长期忧思的结果。“征夫”,远征的士兵。他们离乡背井被宋王朝征来打仗。由于政治、军事上积弊未除,战争旷日持久地进行着,他们的痛苦更深于将帅。词中说他们流泪,不一定是范仲淹当时看见的,很可能是那如怨如诉的羌笛声,使作着想到了他们的不眠、他们的痛苦、他们的眼泪。作者不是那种“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的将军,他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怀抱,所以他能关心士兵的痛苦。原载:《唐宋词选讲》(陆永品)

====
【点评】
  范仲淹的《渔家傲》变低沉婉转之调而为慷慨雄放之声,把有关国家、社会的重大问题反映到词里,可谓大手笔。
  范仲淹守边时,作《渔家傲》歌数阕,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颇述边镇之劳苦,欧阳修尝称为“穷塞主”之词云云。现仅存一首。起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了延州的所区域。当时延州为西北边地,是防止西夏进攻的军事重镇,故称“塞下”。“秋来”,点明了季节。“风景异”,概括地写出了延州秋季和内陆大不相同的风光。作者用一个“异”字概括南北季节变换之不同,这中间含有惊异之意。“衡阳雁去无留意”。雁是候鸟,每逢秋季,北方的雁即飞向南方避寒。古代传说,雁南飞,到衡阳即止,衡山的回雁峰即因此而得名,所以王勃说:“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滕王阁序》)。词里的“衡阳雁去”也从这个传说而来。“无留意”是说这里的雁到了秋季即向南展翅奋飞,毫无留恋之意,反映了这个地区到了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下边续写延州傍晚时分的战地景象:“四面边声连角起”。起谓“边声”,总指一切带有边地特色的声响。这种声音随着军中的号角声而起,形成了浓厚的悲凉气氛,为下片的抒情蓄势。“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上句写延州周围环境,它处层层山岭的环抱之中;下句牵挽到对西夏的军事斗争。“长烟落日”,颇得王维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神韵,写出了塞外的壮阔风光。而“长烟落日”之后,紧缀以“孤城闭”三字,把所见所闻诸现象连缀起来,展现人们眼前的是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隐隐地透露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
  下片起句“浊酒一杯家万里”,是词人的自抒怀抱。他身负重任,防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这“一杯”与“万里”数字之间形成了悬殊的对比,也就是说,一杯浊酒,销不了浓重的乡愁,造语雄浑有力。乡愁皆因“燕然未勒归无计”而产生。燕然,山名,即杭爱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汉和帝永元元年(89),窦宪大破北匈奴,穷追北单于,曾登此山,“刻石勒功而还”(《后汉书。和帝纪》)。词意是说,战争没有取得胜利,还乡之计是无从谈起的,然而要取得胜利,更为不易。“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羌管,即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发的是凄切之声,深夜里传来了抑扬的羌笛声,大地上铺满了秋霜,耳闻目睹尽皆给人以凄清、悲凉之感。下句:“人不寐”,补叙上句,表明自己彻夜未眠,徘徊于庭。“将军白发征夫泪”,由自己而及征夫,总收全词。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这种情绪主要是通过全词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婉曲地传达出来,情调苍凉而悲壮。
  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范仲淹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

====
【品评】
      一0三八年西夏昊称帝后,连年侵宋。由于积贫积弱,边防空虚,宋军一败于延州,再败于好水川,三败于定川寨。一○四○年,范仲淹自越州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延州当西夏出入关要冲,战后城寨焚掠殆尽,戍兵皆无壁垒,散处城中。此词可能即作于知延州时。原有数阕,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欧阳修尝称为“穷塞外之词”(宋魏泰《东轩笔录》卷十一)。但流传至今的却只有此词。词的上片着重写景,而景中有情;下片着重抒情,而情中有景。这恰与《苏幕遮》仿佛。但它的题材与风格却是有别于《苏幕遮》的。首句“寨下秋来风景异”,点明地域、时令及作者对边地风物的异样感受。次句“衡阳雁去无留意”以南归大雁的径去不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这是托物寄兴。接着,“四面边声”三句,用写实的笔法具体展示出塞外风光,而着重渲染战时的肃杀气象。“长烟落日”,画面固不失雄阔,但续以“孤城闭”三字气象顿然一变,而暗示敌强我弱的不利形势。过片后“浊酒一杯”二句,写戍边将士借酒浇愁,但一杯浊酒怎能抵御乡关万里之思?久困孤城,他们早已归心似箭,然而边患未平、功业未成,还乡之计又何从谈起?“羌管悠悠”句刻划入夜景色,而融入其中的乡恋益见浓重。“人不寐”二句,直道将军战士之感伤,并点出他们彻夜无眠、鬓发染霜、泪下如霰的正是这种感伤之情。不言而喻,此词表现边地的荒寒和将士的劳苦,流露出师老无功、乡关万里的怅恨心声,其情调与唐人建功异域、追奔逐北的边塞诗迥不相同。但范仲淹到延州后,选将练卒,招抚流亡,增设城堡,联络诸羌,深为西夏畏惮,称“小范老子腹中有数万甲兵”。此词慷慨悲凉,同样表现了他抵御外患、报国立功的壮烈情怀。而更值得重视的则是,范仲淹以其守边的实际经历首创边塞词,一扫花间派柔靡无骨的词风,为苏辛豪放词导夫先路。

====
评析
  北宋的西北边患,一是契丹(即辽),一是西夏。民间流传和小说戏剧中描写的杨家将,抗击的就是辽和西夏。

  生活在西北的党项族人,因助唐灭黄巢有功,被赐姓李,成为西北的藩镇。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其首领李元昊称帝,建国号大夏。宋人习惯称之为“西夏”。其基本国策是附辽抗宋,一直与宋战事不断。小说戏剧中有名的《佘太君百岁挂帅》(即《十二寡妇征西》《杨门女将》),就是抵抗西夏的侵略。

  其实真正在抗击西夏的战争中起到最关键的作用的,是范仲淹。

  1038年,西夏一立国,元昊就调集十万军马攻宋。当时西北宋将范雍无能,丧失大片土地。于是,宋仁宗派夏竦为帅,韩琦、范仲淹为副,替代范雍。范仲淹以龙图阁直学士的身份帅邠、延、泾、庆四郡,在西北度过了四年的军旅生活。当时边地民谣说:“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西夏人对他也十分忌惮,称之为“龙图老子”“小范老子”,说他“胸中有十万甲兵”。

  这首词,就是范仲淹戍边时所作。据《东轩笔录》记载,范仲淹写了好几首《渔家傲》,首句都是“塞下秋来风景异”,但流传下来的只有这一首。

  这首词,有的版本题作“秋思”。首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就点明地点和时间。地点是“塞下”,让人联想到“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平沙莽莽黄入天”(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的莽苍荒凉景象,再加上是万物肃杀的秋天,很自然地过渡到“风景异”。这一个“异”字,引人无限遐思,又逗起下文。秋天到了,大雁南飞衡阳,本来是极自然的事,但作者把大雁拟人化了,连大雁都匆匆忙忙地离去,连一点留恋之意都没有,反衬了边地的苦寒荒凉。

  “边声”是什么?可能是猎猎西风,可能是萧萧马鸣,夹杂着军中的号角。夕阳西下,长烟落日,一座城门紧闭的孤城,既是捍卫祖国的堡垒,也是将士们生活的地方。

  下片是抒情了。为什么是“浊酒一杯家万里”呢?“家万里”,而又“归无计”,所以只能借酒浇愁了。为什么会“归无计”呢?因为“燕然未勒”,没有像卫青、霍去病一样打败敌人,勒铭燕然山,所以还回不了家。一方面,是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万丈豪气,一方面,也是有家难回的无奈。所以才会有“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感叹。

====
赏析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文正,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他的词作不多,而境界开阔意蕴深沉,对后人的词作不无影响。

康定元年(1040)八月,范仲淹调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守边四年,深为西夏畏惮,称“小范老子腹中有数万甲兵”。民谣云:“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西北局势因此稳定。这首《渔家傲》作于此时。据魏泰写的《东轩笔录》(卷十一)的记载:“范文正公守边日,作《渔家傲》乐歌数阕,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颇述边镇之劳苦。”现只传此一首。

词上片写景。首句“塞下秋来风景异”概述全貌。“异”字领起全篇写景文字,以见塞下之秋不同于内陆之秋。“衡阳雁去无留意”,先从大雁着笔来渲染烘托塞下之秋。“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文,相传北雁南飞,至衡阳回雁峰不再南飞。大雁自春至秋,居塞北多时,回归时竟“无留意”,可见“塞下秋来”之苦寒荒僻。雁犹如此,人何以堪?雁归人不归,情又何堪? 以下实写塞下寒秋之景。“四面边声连角起”,写词人所闻。“边声”,指边塞特有的声音。李陵《答苏武书》:“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异乡异景与军中号角声交织在一起,则于悲壮苍凉之外平添战地之紧张。“四面”突出边声之无所不在。“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两句,写词人所见,从视觉角度描写边塞风光。这两句正是王之涣“一片孤城万仞山”的诗意,而蕴意较之更丰富。“孤城”衬以如屏千山、一抹长烟、夕阳落日,渲染出边塞之辽阔苍凉。一个“闭”字,贴切有力,表现了边关特有的冷落、肃穆和紧张。上片从雁去衡阳到边声四起到落日孤城,层层渲染秋塞之景,也处处寄寓着边塞将士不胜久戍的黯淡思乡之情。蓄势既足,下片自然过渡到抒情。

“浊酒一杯家万里”,孤独荒僻中,格外思念家乡与亲人。乡愁既起,只好借酒浇愁。但“一杯”“浊酒”,怎浇“万里”乡愁?“一杯”与“万里”相对为文,强烈对比,造语雄浑有力。“燕然未勒归无计”点明欲归无计之由。“燕然”,山名。东汉窦宪打退匈奴侵扰以后在燕然山勒石记功,班师回归。这一句含蓄地写出了守边将士们的责任感。虽然想念亲人、家乡,但身为边防将士又深知守土有责。职责并未因“归无计”而懈怠,情感也未因此而淡薄。“羌管悠悠霜满地”三句就集中描述了这种矛盾交织的景与情。对景思乡,借酒浇愁,时间由傍晚转移到夜间。羌笛悠扬呜咽,满地银白浓霜,此情此景,逼出下面两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人”,指词人,亦指包括将军、征夫在内的所有守边将士,他们的情感完全一致。这也正是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诗中意境:“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二者虽有异代之隔,然心境略同。

这首词上片写景,景中有情;下片主要抒情,情中又有景。上片层层深入绘出边塞苦寒荒僻,给下片提供了典型的环境。下片突出情感与职责的矛盾。多数文字写久戍与思乡之苦,只用“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轻轻点出将士守疆卫国的责任心。但秤砣虽小压千斤,这一句揭示了这对矛盾的主导方面,提高了词的思想境界。词人的忧乐与战士的忧乐在词中融为一体,反映了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

这首《渔家傲》,在文学上占有独特的位置。边塞风情,曾经是唐诗的重要题材之一,词则因专主罗绮香泽,与雄武壮阔无缘。北宋初年,词风沿袭晚唐、五代余绪,依然绸缪宛转。而此词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首创边塞词,将深刻的社会内容和开阔的意境引入词的领域,显示了北宋词风变化的端倪,对此后的苏轼及南宋爱国抗战词都是一种有益的启示。

====
品读
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八月,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当时延州毗邻西夏,为边陲重镇。范仲淹在任上选将练卒,连横诸羌,迅速恢复了曾遭西夏劫掠的延州的军事地位,使西夏不敢轻易来犯。《渔家傲》即作于这一时期,相传当时作者连作数阕,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内容关涉边庭之苦,欧阳修曾戏称为“穷塞主之词”(宋魏泰《东轩笔录》卷十一)。现在能见到的,仅此一首。

首句“塞下秋来风景异”,总写所处的地域、气候及词人的感受。“异”是作为江南人的范仲淹对塞下的秋景的不同感觉。“衡阳雁去无留意”,宕开一笔,以南归大雁全无眷恋映带出边地的萧瑟荒凉。三、四、五句实写,秋风呼啸,草木摇落,战马嘶鸣等“边声”与军营的号角声一起,构成一片边地特有的肃杀的气象。如嶂的群山之中,有一座孤城,夕阳西下,一派烟雾迷茫,孤城也紧紧地把门闭上。边声、长烟、落日,素描出塞下风光的凄厉肃杀,号角、孤城及那早早紧闭的城门则暗示战争形势的紧张危殆。

上片重在写景,下片重在抒情,这也是词的常格。但这首词里的抒情,仍多以画面出之。“羌管悠悠霜满地”,呼应上片的去雁、边声、长烟、落日,是边地特有的音响和景色。悠悠羌笛,唤醒征人的绵绵思绪,满地严霜,也似乎是覆盖在热切的乡愁上。在这不眠之夜,也只有借酒遣怀,但一杯浊酒,哪能抵御万里家山之思!“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是整篇作品的情结,勒石燕然、建功异域的壮志与思家念亲的乡愁,从两方面牵扯着作者的心。作为身系重任的守边大员,肩负保卫国家的使命,但日复一日,韶华老去,战功未立,归期未卜,范仲淹的心情处在极度矛盾的状态之中。推己及人,将士的绺绺白发和荧荧泪光,不仅勾起了他的同情心,而且师老无功、有家难归的感伤,又何尝不催白自己的鬓丝,从而也泪沾征袍?

范仲淹词作留存到现在的只有五首,多为“情致缠绵,吐属清华”之作,一如当时词风。而这首沉郁苍凉的《渔家傲》则是变调;以词来写边塞题材,在词史上也属首创。唐人边塞诗中那种对大漠风光的赞美,对元戎武功的讴歌,战斗的激烈和胜利的欢欣,在这首词中已不复见,呈现出来的只是师老无功、忧国心切的意绪。北宋由于实行虚外实内政策,边障空虚,对边患始终处在消极防御的局面。作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身临边境,不能不对国运社稷由衷地担忧,发之于词,自非一般文人的风月文章可比。尽管整篇作品风格苍凉,但那抵御外患、报国立功的壮烈情怀,却为作品平添了一股雄壮慷慨之气,使作品不致流于消沉。

【评点】
**〔宋〕魏泰《东轩笔录》卷十一:范文正公守边日,作《渔家傲》乐歌数阕,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颇述边镇之劳苦。欧阳公尝呼为穷塞主之词。及王尚书出守平凉,文忠亦作《渔家傲》一词以送之,其断章曰:“战胜归来飞捷奏,倾贺酒,玉阶遥献南山寿”,顾谓王曰:“此真元帅之事也。”
**〔清〕先著《词洁辑评》:一幅绝塞图,已包括于“长烟落日”十字中。唐人塞下诗最工最多,不意词中复有此奇境。
**沈谦《填词杂说》:小令中调有排荡之势者,吴彦高之“南朝千古伤心事”、范希文之“塞下秋来风景异”是也。长调极狎昵之情者,周美成之“衣染莺黄”、柳耆卿之“晚晴初”是也。于此足悟偷声变律之妙。
**贺裳《皱水轩词筌》:庐陵讥范希文《渔家傲》为穷塞主词,自矜“战胜归来飞捷奏,倾贺酒,玉阶遥献南山寿”,为真元帅之事。按宋以小词为乐府,被之管弦,往往传于宫掖。范词如“长烟落日孤城闭,羌管悠悠霜满地,将军白发征夫泪”,令“绿树碧帘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者听之,知边庭之苦如是,庶有所警触。此深得采薇出车、杨柳雨雪之意。
**沈雄《古今词话·词话》:仁宗朝,范希文守边,作《渔家傲》,欧阳永叔呼为穷塞主之词,每以“塞上秋来风景异”为起句,故云。余考无名氏《水鼓子》,后衍为《渔家傲》者,诗云:“雕弓白羽猎初回。薄夜牛羊复下来。青家路边荒草合,黑山峰外阵云开。”穷塞主词自有来处。
**程洪《词洁辑评》:一幅绝塞图,已包括于“长烟落日”十字中。唐人塞下诗最工、最多,不意词中复有此奇境。
**冯金伯《词苑萃编》卷四引《古今词话》:范希文《渔家傲》边愁云:(本词略)。词旨苍凉,多道边镇之苦。欧阳永叔每呼为穷塞主,诗非穷不工,乃于词亦云。
**黄蓼园《蓼园词选》:沈际飞曰:希文道德未易窥,事业不可笔记。燕然未勒句,悲愤郁勃,穷塞主安得有之。
**魏泰《东轩笔录》:范文正公守边日,作《渔家傲》乐歌数阙,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颇述边镇之劳苦。欧阳公尝呼为穷塞主之词?
**王国维《人间词话》:后世唯范文正之《渔家傲》、夏英公之《喜迁莺》差堪继武,然气象已不逮矣。浊酒  拼音:zhuó jiǔ
用糯米、黄米等酿制的酒,较混浊。 三国 魏 嵇康 《与山巨源绝交书》:“时与亲旧叙阔,陈说平生,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愿毕矣。” 宋 张孝祥 《浣溪沙》词:“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 清 李景福 《暮春遗意》诗:“残灯和梦断,浊酒带愁倾。”
 
【宋词英译】
Tune: Fisherman’s Pride     
 
Autumn scene in the frontier looks extraordinary
Wild geese leave not a day too soon in a hurry
From all four corners bugles repeatedly roar
Walled in by peaks
The town gates are lowered before sun-fall
 
I hold a cup of unstrained wine knowing home is far away
Short of a clear victory any plan to return home is in sway
On frosty grounds foreign flutes tune only doleful lays
No one could sleep
Seeing the general’s hair grey soldiers weep
 
【词牌简介】
  《渔家傲》,词牌名之一,北宋流行,有用以作“十二月鼓子词”者。始见于北宋晏殊,因词中有“神仙一曲渔家傲”句,便取“渔家傲”三字作词名。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四个七字句,一个三字句,每句用韵,声律谐婉。渔家傲也是曲牌名,南北曲均有。南曲较常见,属中吕宫,又有二:其一字句格律与词牌同,有只用半阕者,用作引子;另一与词牌不同,用作过曲。
 
【格律】
  上片:
  仄仄平平平仄仄(韵),平平仄仄平平仄(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韵),平仄仄(韵),平平仄仄平平仄(韵)。
 
  下片:
  仄仄平平平仄仄(韵),平平仄仄平平仄(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韵),平仄仄(韵),平平仄仄平平仄(韵)。

(0)

相关推荐

  • 穿越千年的对话——范仲淹《渔家傲•秋思》语录体赏析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落日黄昏,余晖染霞,在林间 ...

  • 11.王立群讲解丨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  点击上方绿色按钮⊙收听 渔家傲·秋思 [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 ...

  • 古诗词日历 |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译文.赏析 / 严勇.音频 / 张佳 译文 边塞之下,秋天来了,风景迥异,衡阳大雁南去,没有停留之意.来自四面八方的鼓声.马蹄声.风声,连着号角声响起.连绵千峰里,狼烟四起,夕阳西下,一座孤城城门紧闭 ...

  • 凌云乓法:范仲淹《奏上时务书》

     奏上时务书 奏上时务书 范仲淹 天圣三年四月二十日,文林郎.守大理寺丞臣范某,谨诣阁门再拜,死罪上书皇太后陛下.皇帝陛下.臣闻巧言者无犯而易进,直言者有犯而难立.然则直言之士,千古谓之忠:巧百之人, ...

  • 范仲淹:《奏上时务书》

    <奏上时务书> 范仲淹 天圣三年四月二十日,文林郎.守大理寺丞臣范某,谨诣阁门再拜,死罪上书皇太后陛下.皇帝陛下. 臣闻巧言者无犯而易进,直言者有犯而难立.然则直言之士,千古谓之忠:巧百之 ...

  • 凌云兵法:范仲淹《上张右丞书》巜上时政书》巜上执政书》巜上条陈十事》

    一,上张右丞书 范仲淹 乾兴元年十二月日,文林郎.试秘书省校书郎.权集庆军节度推官.监泰州西溪镇盐仓范某, 谨斋戒选日,裁书拜于右丞阁下.某闻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伊尹之心也.伊尹之心,哲人传焉,故 ...

  • 《狱中上梁王书》原文及译文

    <狱中上梁王书>是西汉文学家邹阳创作的一篇散文.该文讲述了邹阳被囚狱中,身罹杀身之祸,不屈服的故事,体现出邹阳正直的品格,也透露出人言可畏的道理.全文善用比喻,富于文采,是汉代散文名篇之一 ...

  • 明代李在《圯上授书图》

    明 李在 圯上授书图 册页 集古名绘册之第十六开 绢本水墨 24.8x26.5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李在<圯上授书图>册页是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集古名绘>册 ...

  • 智永楷书集字《五言古诗》(上)书法学习经...

    智永楷书集字《五言古诗》(上)书法学习经...

  • 张籍《上韩昌黎书》阅读答案及翻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上韩昌黎书 张籍 古之胥教诲,举动言语,无非相示以义,非苟相谀悦而已.执事不以籍愚暗,时称发其善,教所不及,施诚相与,不间塞于他人之说,是近于古人之道欤.籍今不复以义 ...

  • 沪上拍书杂记&粪石公其人(下)| 静思斋

    接上篇:沪上拍书杂记&粪石公其人(上) (五)神亭酣战     这个掌故取材于<三国演义>中孙策和太史慈著名的一场单练,这也是全书中我最喜欢的一个精彩桥段.至于三"英&q ...

  • 沪上拍书杂记&粪石公其人(上)| 静思斋

    题记:这次前往上海参加拍卖会收获颇丰,昨晚11点返家,虽已甚感疲惫,但精神上异常亢奋,辗转许久难入眠.今日乘兴撰此长文,详述此行台前幕后的种种,也算是留给自己的日记.我觉得这可能是我写过的关于我本人和 ...

  • 狱中上母书原文、翻译及赏析

    狱中上母书夏完淳[明代]不孝完淳今日死矣!以身殉父,不得以身报母矣!痛自严君见背,两易春秋,冤酷日深,艰辛历尽.本图复见天日,以报大仇,恤死荣生,告成黄土:奈天不佑我,钟虐先朝,一旅才兴,便成齑粉.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