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肾气的要领,少火生气,壮火食气,如何把握少火量?欢迎讨论
纪东涛 原创
少火'指正常且具有生气之火,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阳气,也可以认为是人体产生的活,阳气过亢便是邪火,邪火可以认为是脏腑功能失调产生的火,或者药食不善,药食的阳火,能够散精耗气的火,即'壮火'。
阳气的根本在肾,即肾阳,亦称命门之火,故'少火'即指命门之火。朱丹溪《格致余论》说'人非此火不能有生。
有人认为胆和三焦之阳为少火,其实他们是少火之腑,寄存而已,就像一个仓库。
就像煮肉,做饭一样,小火慢炖,佳肴即成,大火虽香,营养就散发出去一部分,人体补益也是如此,火旺了也不是什么好事,很多人感觉很健康,很精神,满脸红光,声音大,精力旺盛,几夜不睡也能开会,突然一得病,就是重病,急病。很多经常生小病的人,反而很生命还很久,火消耗的慢,反而是好事。小剂量的补益,反而可以吸收,大剂量的补益,反而滞塞中焦,补阳太过,阴气也随之耗散。
用补阳药,更是如此,缓缓的补,让补的阳和自身的阴虚融为一体,沉降入肾水之中,就变成自身的阳气,否则乱补一通,不是上火就是伤了阴血。
'张介宾《景岳全书》更具体地阐述道:'命门为亢气之根,为水火之宅,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认为命门之火是温暖机体,充实腠理肌肤,推动脏腑功能活动,保持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故《景岳全书》又说:'心得命门而神明有主,始可以应物','小肠得命门而布化','肝得命门而谋虑,胆得命门而决断','脾胃之气非火不能生','胃得命门而受纳','肺得命门而治节','大肠得命门而传导','肾得命门而作强','膀胱得命门而收藏','三焦得命门而决渎'。由此可见,'少火生气'表明命门之火对脏腑气化功能起到激发和推动作用。
少火的病理影响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在阐述'少火生气'的同时也说明'壮火食气'、'壮火散气'。同样有《医学正传》卷一:'少火生气,谓滋生元气……盖火不可无,亦可少而不可壮也,少阴滋助乎真阴,壮则烧灼乎元气'。这些都表明,当少火转变为壮火,人体内阳气过亢而致火热内盛时,就会使人体内的元气等受到损伤,同时还会影响脏腑经络气机,即所谓'火热耗气'。其次,如过度运用辛热壮火之药,亦能使人体精气耗损。
有一份少火,便有一份生机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明确指出了壮火、少火与元气的关系。亢盛的阳气能使元气衰弱,平和的阳气能使元气强固,壮火消耗元气,少火能使元气壮盛;壮火会损伤元气,少火能资生元气。因此在临床上应以去壮火而生少火为原则,有一份少火,便有一份生机。所以厥阴病,有活有死,少阴病就死多余火。因为少病是命火的跟,少阴阳虚,没死,传到厥阴,那就更加严重,寒热互杂,上厥下脱。厥阴病虽然可怕,但是不是从少阴传来,而且直接伤寒,那仅仅三焦相火不足或者被伤,命门之火犹在,尚可用当归四逆汤治疗。
清壮火的同时,注意培少火以生元气
壮火能消耗正气,少火能使正气壮盛,因此在热证的治疗过程中,在清泄邪热的同时,少佐益气温阳之品,以培少火生元气,同时卸掉邪火,就是我们说的寒热并用,往往有着意想不到的结果。代表方剂乌梅丸,半夏泻心汤。
所以道家讲究阴阳平衡,以阴养阴,以阳生阴,张三丰最早是少林派弟子,练过少林功夫,还学了九阳神功,终身童子之身,又自创太极拳,可谓阳壮阴盛,九十岁仍然精神抖擞;而他的弟子,开始练的就是太极,阳不强,阴不足,所以太极修为也远不如师父,寿命也不及师父。
阳虚补阳,投辛热之品谨防耗气伤阴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有病寒者,热而寒之。'意即对阳虚所致的虚寒证,如果投以重剂大辛大热的如乌、附之类,以其壮火耗气伤阴,非但旧寒不去,而且新寒又生,故出现'热而寒之'或'新病复起'的情况。所以阳虚补阳,投辛热之,代表方剂金匮肾气丸,右归丸,补阳为主,兼顾阴气。
是不是用附子5克,肉桂1克,或者用补骨脂5克,这样少量的用温药,才算少火?
我认为是不对的,心阳衰者,用300克附子,如破格救心汤,也是可以承受的,故可以称为少火;用30克肉桂也是不会伤阴的,亦称少火;如果阴阳两虚或者气阴两虚,那么如此下药,那就成了壮火;所以要依据脉的沉细无力的程度和医者经验,比如病重日久,突然气息微弱,四肢不温,脉似有似无,那就要大剂量的附子,干姜,肉桂回阳;或者病人燥烦不安,撮空捋线,面红如涂粉,脉浮大无根,也要大剂量四逆汤加山萸肉,对病人来说,小剂量的附子肉桂就称不上火。如果久病体弱,但并不危重,脉细而无力,这就可能阴阳两虚,或者浮细按之无力,也是阴虚阳弱的脉,那就要考虑阴阳双补,不能单单补阳,补的阳气必须要阴气收敛住,藏到肾中,才叫补阳,否则无效还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