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学说”的创始人——李东垣《用药心法》

“脾胃学说”的创始人——李东垣《用药心法》

随证治病药用法:

如头痛,须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川芎,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少阴细辛,厥阴吴茱萸。

如巅顶痛,须用藁本,去川芎。

如肢节痛,须用羌活,去风湿亦宜用之。

如腹痛,须用芍药,恶寒而痛加桂,恶热而痛加黄柏。

如心下痞,须用枳实、黄连。

如肌热及去痰者,须用黄芩,肌热亦用黄芪。

如腹胀,用姜制厚朴(一本有芍药)。

如虚热,须用黄芪,止虚汗亦用。

如胁下痛,往来潮热,日晡潮热,须用柴胡。

如脾胃受湿,沉困无力,怠惰好卧,去痰用白术。

如破滞气用枳壳,高者用之。夫枳壳者,损胸中至高之气,二三服而已。

如破滞血,用桃仁、苏木。

如补血不足,须用甘草。

如去痰,须用半夏,热痰加黄芩,风痰加南星,胸中寒痰痞塞用陈皮、白术,多用则泻脾胃。

如腹中窄狭,须用苍术。

如调气,须用木香。

如补气,须用人参。

如和血,须用当归。凡血受病者,皆宜用当归也。

如去下焦湿肿及痛,并膀胱有火邪者,必须酒洗防己、草龙胆、黄柏、知母。

如去上焦湿及热,须用黄芩,泻肺火故也。

如去中焦湿与痛热,用黄连,能泻心火故也。

如去滞气,用青皮,勿多服,多则泻人真气。

如渴者,用干葛、茯苓,禁半夏。

如嗽者,用五味子。

如喘者,用阿胶。

如宿食不消,须用黄连、枳实。

如胸中烦热,须用栀子仁。

如水泻,须用白术、茯苓、芍药。

如气刺痛,用枳壳。看何部分,以引经药导使之行则可。

如血刺痛,用当归,详上下用根梢。

如疮痛不可忍者,用寒苦药,如黄柏、黄芩,详上下用根梢,及引经药则可。

如眼痛不可忍者,用黄连、当归身,以酒浸煎。

如小便黄者,用黄柏,数者、涩者或加泽泻。

如腹中实热,用大黄、芒硝。

如小腹痛,用青皮。

如茎中痛,用生甘草梢。

如惊悸恍惚,用茯神。

如饮水多致伤脾,用白术、茯苓、猪苓。

如胃脘痛,用草豆蔻。

凡用纯寒纯热药,必用甘草以缓其力也。寒热相杂亦用甘草,调和其性也。中满者禁用,经云:中满者勿食甘。

中医用药经验心法大总结

气虚

柴胡得黄芩则寒,附子得干姜则热。

干姜得天花粉则治消渴。

羌活得川芎则止头痛,川芎得天麻则止头眩。

香薷得白扁豆则消暑。

桑白皮得苏子则止喘,杏仁得五味子则止嗽。

防风得羌活则治诸风,苍术得羌活则止诸痛。

黄芩得连翘则解毒。

半夏得姜汁则回痰,贝母得瓜蒌则开结痰。

丁香得柿蒂、干姜则止呃,干姜得半夏则止呕。

枳实得黄连则能消心下痞,枳壳得桔梗则能使胸中宽。

白术得黄芩则安胎。

知母、黄柏得山栀子则降火,豆鼓得山栀则懊浓。

陈皮得白术则补脾。

附得苍术则开郁结。

人参得五味、麦冬则生肾水。

乌梅得干葛则消酒。

草果得山楂则消肉食,神曲得麦芽则能消食。

木香得姜汁则散气,乌梅得香附则顺气。

桔梗得升麻则开提血气。

乳香得没药则止诸痛,芥子得青皮则治胁痛。

砂仁得枳壳则宽中。

芍药得甘草则治腹痛,吴茱萸得良姜则亦止腹痛。

当归得生地则生血,姜汁得京墨则止血,红花得当归则治血,归尾得桃仁则破血。

黄芪得附子则补阳,知母、黄柏得当归则补阴。

泽泻得猪苓则能利水渗泻,得白术则能收湿。

大黄得芒硝则润下。

木香得槟榔则治后重。

紫苏配黄连得竹茹则能止呕吐。

蒲黄合五灵脂,名失笑散,能祛瘀止痛。

当归合 川芎,名佛手散,能行血活血。

高良姜合 香附,名良附丸,能止胃痛。

玄胡合 金铃子,名金铃子散,能治腹痛。

吴茱萸合 黄连,名左金丸,能平肝制酸。

肉桂合 黄连,名交泰丸,治心肾不交。

女贞子合 旱莲草,名二至丸,能补肾阴。

半夏合 硫黄,名半硫丸,治虚冷便秘。

知母合 贝母,名二母散,能清肺热。

破故纸合 肉蔻,名二神丸,止脾肾寒泻。

木香名 黄连,名香连丸,治红白痢疾。

枳实合 白术,名枳术丸,能健脾消痞。

芡实合 金樱子,名水陆二仙丹,止遗精。

黄柏合 苍术,名二妙散,治湿热成痿。

枸杞合菊花,能明目。

生姜合 红枣,能调和营卫〈气血〉。

赤石脂合 禹余粮,能涩大肠。

半夏合 黄连,能宽胸止呕,化痰浊郁结。

柴胡和 黄芩,能清肝胆热。

桑叶合 菊花,能清头风热。

柴胡合 白芍,能疏肝和肝。

附子合 肉桂,能温下元。

黄柏合 知母,能清下焦湿热。

桑白皮合 地骨皮,能清泻肺热。

丁香合 柿蒂,能止呃逆。

鳖甲合 青蒿,能滋阴退骨蒸潮热。

杏仁合 贝母,能化痰止咳。

山药合 扁豆,能补脾止泻。

木香合 槟榔,能理气止痛。

杜仲合 续断,治腰膝酸痛。

半夏合 陈皮,能化湿痰。

升麻合 柴胡,能提升中气下陷。

常山合 草果,能治疟疾。

葱白合 豆豉,名葱豉汤,能通阳发汗。

枳实合 竹茹,能和胃止呕。

党参合 花粉,名参花散,治久嗽气喘。

茯神木合 乳香,名神香散,治筋挛疼痛。

甘草合 绿豆,能解百毒。

黄耆合当归,名补血汤,治贫血及产后无乳。

白芍合 甘草,名芍药甘草汤,治拘挛腹痛。

川芎合 土茯苓,治肝郁头痛。

川芎合 生石膏,名郁梁丸,治实热上逆头痛。

台乌合 益智仁,名缩泉丸,治小便频数遗尿。

香附合 黄连,名香连丹,治火郁胸满痛。

葵子和 砂仁,治乳痈。

杏仁合 小茴香,治疝气冲逆作痛。

槟榔合 南瓜子,治绦虫。

甘草合 桔梗,名桔梗汤,治肺痈咳嗽,痰中有脓。

生姜合 陈皮,治呕吐不止。

生姜合 竹茹,治呃逆不止。

荆芥合 白矾,名三痫丸,治小儿惊风及痫证。

荆芥合 槐花,名槐荆丸,治痔漏。

槐花合 黄芩,治妇人崩漏。

侧柏叶合 白芍,治妇人月经过多。

陈皮合 藿香,名回生散,治霍乱吐泻。

厚朴合 贝母,止咳嗽,开郁消食去胀。

蛤粉合 青黛,名黛蛤散,治痰嗽面肿不寐,并小儿百日咳。

白矾合 硫黄,治白癜风。

白矾合 黄腊,名矾腊丸,治痈疽恶疮。

白矾合 皂角,名稀涎散,治痰涎壅盛,中风气闭。

皂角合 菖蒲,名皂荚散,治鼻寒不得喘息。

百合合 冬花,名百花膏,治咳嗽痰中带血。

乌梅合 川椒,名杀虫丸,治蛔虫,蛲虫。

赤小豆合 当归,治大便下血。

血余炭合 百草霜,治妇女崩漏

仙茅 仙灵脾合成二仙散,补命火,兴阳事,配杜仲、续断等以温肾阳,助排卵

蒲黄 五灵脂 即古方之失笑散,治一切瘀血腹痛

龟甲 鹿角霜 阴阳和合通任督二脉

三七 血竭 散瘀活血,消肿止痛止血,治淤血痛经,子宫内膜异位。

阿胶 蒲黄 琥珀 养血止血,活血化瘀,治疗月经过多,崩漏等

红藤 败酱草 薏苡仁 清热解毒,散结消痈,活血排脓,治疗急慢性盆腔炎属湿热瘀滞

杜仲 续断 菟丝子 杜仲补肝肾,调冲任,续筋坚骨,治疗肝肾不足、冲任不固之胎动、胎漏。

附:用药心法两篇

一、用药心法:

宣∶可以去壅,姜、橘之属是也。

通∶可以去滞,木通、防己之属是也。

补∶可以去弱,人参、羊肉之属是也。

泻∶可以去闭,葶苈、大黄之属是也。

轻∶可以去实,麻黄、葛根之属是也。

重∶可以去怯,磁石、铁浆之属是也。

滑∶可以去着,冬葵子、榆白皮之属是也。

涩∶可以去脱,牡蛎、龙骨之属是也。

燥∶可以去湿,桑白皮、赤小豆之属是也。

湿∶可以去枯,白石英、紫石英之属是也。

只如此体,皆有所属。凡用药者,审而详之,则靡所失矣。陶隐居云∶药有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此十剂,今详之,惟寒、热二种,何独见遗,今补二种,以尽厥旨。

寒∶可以去热,大黄、朴硝之属是也。

热∶可以去寒,附子、官桂之属是也。

四时、各证用药

四时用药;春季--薄荷、荆芥

夏季--香薷、生姜

长夏--人参、白术

秋季--白芍、乌梅

冬季--黄芩、知母

六淫各证用药

风:

1 风证--防风 荆芥

2 风热--薄荷 双花

3 风寒--羌活 薄荷

4 风湿--羌活 白芷

寒:

1 寒证--生姜 葱白

2 实寒--麻黄 桂枝

暑:

1 暑邪--西瓜 荷叶

2 暑冷--香薷 薄荷

3 暑风--荆芥穗 薄荷

4 暑湿--通草 薏米

5 暑热--石膏 黄连

6 暑泻--厚朴 扁豆

湿:

1 湿邪--猪苓 泽泻

2 寒湿--官桂 茯苓 猪苓

3 湿热--滑石 石膏

4 风湿--防风 萆薢

燥:

1 燥邪--黄芩 生地

2 暑燥--乌梅 麦冬

3 燥渴--天花粉 生石膏

4 燥干--沙参 冰糖

火:

1 火邪--黄芩 黄连 黄柏

2 气分火--石膏 知母

3 血分火--丹皮 石膏

4 三焦火--栀子 黄芩

5 心火--牛黄 犀角 黄连

6 肝火--龙胆草 栀子

7 胆火--龙胆草 栀子

8 肺火--桑叶 生石膏

9 胃火--生石膏 黄连

10小肠火--木通 生地

11 大肠火--大黄 元明粉

12 脾火--石斛 胡黄连

13 肾火--知母 黄柏

14 膀胱火--滑石 木通

头部用药

六经 头痛须用川芎加引经药

1 太阳经头痛:羌活 蔓荆子

2 阳明经头痛:白芷

3 少阳经头痛:柴胡

4 太阴经头痛:苍术 半夏

5 少阴经头痛:细辛 独活

6 厥阴经头痛:吴茱萸

7 普通头痛:荆芥穗 薄荷

8 巅顶头痛:藁本 蔓荆子 吴茱萸

9 左偏头痛:柴胡 荆芥穗 薄荷

10 右偏头痛:川芎 黄芩 荆芥穗 薄荷

11 头角痛:柴胡 川芎

12 头中同:川芎

13 头面肿:附子 白鲜皮

14 头眩:泽兰叶 川芎 天麻

15 后脑痛:细辛

16 颈项痛:独活

眉目用药

1 眉棱骨痛:羌活 半夏 白芷 黄芩

2 目疼:菊花 玄参 茺蔚子

3 目干:生地 元参

4 目翳:蛇蜕 蝉蜕 木贼

5 目障:蛴螬 密蒙花 谷精草

6 目疮:白蒺藜 细辛

7 目赤:红花 赤芍

8 目暗:熟地 石决明

9 赤眼爆发:防风 黄连

10 胞轮震颤:当归 川芎 薄荷

11 目珠夜痛:夏枯草

12 眼肿:大黄 荆芥

鼻病用药

1 鼻病:辛夷 黄芩

2 鼻塞:辛夷花 薄荷 丝瓜谈 细辛

3 鼻渊:苍耳子 茯苓

4 鼻中生疮:黄芩

耳病用药

1 耳疮:龙胆草 薄荷

2 耳脓:龙胆 木通 车前子

3 耳鸣:龙胆草 苦丁茶

4 耳疳:雄黄 牛黄 白矾

口病用药

1 口糜 生地茵陈

2 口疮 黄连 人中白

3 口臭 佩兰 连翘 香薷

4 口苦 黄连 栀子

5 口甜 佩兰 石斛或者额 黄连 黄芩

6 口辣 桑皮 地骨皮

7 口咸 知母 黄柏

8 口酸而苦 龙胆草 柴胡 青皮 灯芯

舌病用药

1 舌胀 百草霜、 海盐、蒲黄

2 舌长 冰片黄连 菖蒲

3 舌短 人参 附子 肉桂

4 舌疮 黄柏 白矾 青黛 外敷

药多禁忌,贵在配伍

一、 酸:

五味子--敛肺止咳;

酸枣仁--敛心安神;

山茱萸--敛精止遗;

乌梅--安蛔。

二、苦:

1.苦寒泄热:柴胡:泄胆热

黄芩:清心火,泄脾热

黄连:清心火,泄胃热

黄柏:清心火,退黄

栀子:泄心火

茵陈:退黄

芍药:泄热养营

竹叶:清心除烦

牡丹:清虚热

白头翁:除下重

2、破结除满;大黄:泻下通便,活血化瘀 ;

枳实--破气散结

厚朴:降逆除满

杏仁:降逆平喘

桃仁:活血化瘀

射干:除上气

葶苈子:泄肺热,除肺痈

皂荚:化痰

芫花:逐水(《本经》作辛,为是)

大戟:逐水甘遂:逐水

3.苦以燥湿 白术--燥湿健脾;苦参--燥湿杀虫

4.苦能排脓 赤小豆--破血化脓;败酱草--排脓

5.苦极反升 瓜蒂--催吐

三、甘:

1.甘以补虚:

人参--补元气;

饴糖--建中

甘草--补宗气,解毒,调和诸药

小麦--补心气

黄芪--补气行气

大枣--补脾

粳米--补胃

地黄--补心阴

麦冬--补肺阴

阿胶--补血益阴

当归--补血

麻子仁--养血润肠.

瓜蒌根--生津止渴

升麻--解毒

2、淡以渗利:

泽泻--清热利水;

滑石--清热利湿;

茯苓--通调水道;

猪苓--利水;

薏苡仁--渗湿;

椒目--利水 。

3、涩以固之:

赤石脂--固小肠;

禹余粮--固大肠;

灶中黄土--固胃

4、重以镇之:

代赭石--降胃气;

龙骨--镇肝魂。

四、辛:

1.辛以散邪:

麻黄:宣肺气,平喘咳,温表散寒

桂枝:温心阳,抑水气,解肌发汗

艾叶:行气散寒

防己:散水气,消身肿

乌头:散寒

蜀椒:散寒

2、辛以行气:川芎--行血;

香豆豉--宣气;

半夏--宣肺气;

生姜--宣胃气;

桔梗--利咽;

瓜蒌实--宽胸散结;

薤白--通阳散结;

葱白--通阳止泻;

葛根--升津液,升清止泻;

旋复花--行气消痞。

3、辛以温阳:附子--温肾阳;

干姜--温脾阳;

细辛--温肺阳;

吴茱萸--温肝阳

五、咸:

1、咸以软之:芒硝--软坚通便(肠);牡蛎--软坚消痞(胆鳖甲--软坚消癥(肝)

2.咸以走血:水蛭--活血化瘀;蛰虫--活血化瘀 ;虻虫-活血化瘀

二、用药心法

如头痛,须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川芎;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少阴,细辛;厥阴,吴茱萸。

如顶巅痛,须用藳本,去川芎。

如肢节痛,须用羌活,去风湿亦宜用之。

如腹痛,须用芍药,恶寒而痛,加桂;恶热而痛,加黄柏。

如心下痞,须用枳实、黄连。

如肌热及去痰者,须用黄芩。肌热,亦用黄 。

如腹胀,用姜制浓朴(一本有芍药)。

如虚热,须用黄 ,止虚汗,亦用。

如胁下痛,往来潮热,日晡潮热,须用柴胡。

如脾胃受湿,沉困无力,怠惰好卧,去痰,用白术。

如破滞气,用枳壳,高者用之。夫枳壳者,损胸中至高之气,二三服而已。

如破滞血,用桃仁、苏木。

如去痰,须用半夏。热痰,加黄芩;风痰,加南星;胸中寒痰、痞塞,用陈皮、白术,多用则泻脾胃。

如腹中窄狭,须用苍术。

如调气,须用木香。

如补气,须用人参。

如和血,须用当归,凡血受病者,皆当用当归也。

如去下焦湿肿及痛,并膀胱有火邪者,必须酒洗防己、草龙胆、黄柏、知母。

如去上焦湿及热,须用黄芩,泻肺火故也。

如去中焦湿与痛热,用黄连,能泻心火故也。

如去滞气用青皮,勿多服,多则泻人真气。

如渴者,用干葛、茯苓,禁半夏。

如嗽者,用五味子。

如喘者,用阿胶。

如宿食不消,须用黄连、枳实。

如胸中烦热,须用栀子仁。

如水泻,须用白术、茯苓、芍药。

如气刺痛,用枳壳,看何部分,以引经药导使之行则可。

如血刺痛,用当归,详上下,用根梢。

如疮痛不可忍者,用寒苦药,如黄柏、黄芩,详上下,用根梢,及引如眼痛不可忍者,用黄连、当归身,以酒浸煎。

如小便黄者,用黄柏;数者、涩者,或加泽泻。

如腹中实热,用大黄、芒硝。

如小腹痛,用青皮。

如茎中痛,用生甘草梢。

如惊悸恍惚,用茯神。

如饮水多,致伤脾,用白术、茯苓、猪苓。

如胃脘痛,用草豆蔻。

凡用纯寒、纯热药,必用甘草,以缓其力也。

寒热相杂,亦用甘草,调和其性也。中满者禁用。经云∶中满者勿食甘。

用药凡例:

凡解利伤风,以防风为君,甘草、白术为佐。经云∶辛甘发散为阳。风宜辛散,防风味辛及治风通用,故防风为君,甘草、白术为佐。

凡解利伤寒,以甘草为君,防风、白术为佐,是寒宜甘发也。或有别证,于前随证治病药内选用,分两以君臣论。

凡眼暴发赤肿,以防风、黄芩为君,以泻火;以黄连、当归身和血,为佐;兼以各经药用之。

凡眼久病昏暗,以熟地黄、当归身为君;以羌活、防风为臣;甘草、甘菊之类为佐。

凡痢疾腹痛,以白芍药、甘草为君;当归、白术为佐。下血先后,以三焦热论。

凡水泻,以茯苓、白术为君,芍药、甘草为佐。

凡诸风,以防风为君,随治病为佐。

凡嗽,以五味子为君;有痰者,以半夏为佐;喘者,以阿胶为佐;有热、无热,以黄芩为佐,但分两多寡不同耳。

凡小便不利,黄柏、知母为君,茯苓、泽泻为佐。

凡下焦有湿,草龙胆、防己为君,甘草、黄柏为佐。

凡痔漏,以苍术、防风为君,甘草、芍药为佐。详别证加减。

凡诸疮,以黄连、当归为君,甘草、黄芩为佐。

凡疟,以柴胡为君,随所发时所属经,分用引经药佐之。

以上,皆用药之大要。更详别证,于前随证治病药内,逐旋加减用之。

太阳∶羌活,下黄柏。

阳明∶白芷升麻,下石膏。

少阳∶上柴胡,下青皮。

太阴∶白芍药。

少阴∶知母。

厥阴∶青皮,上柴胡。

小肠膀胱属太阳,藳本羌活是本方。三焦胆与肝包络,少阳厥阴柴胡强。

阳明大肠兼足胃,葛根白芷升麻当。太阴肺脉中焦起,白芷升麻葱白乡。

脾经少与肺经异,升麻芍药白者详。少阴心经独活主,肾经独活加桂良。

通经用此药为使,更有何病到膏肓。

常用药的特殊用法

张锡纯为近代著名临床家,在学术上也有不少独创见解,堪称学验两丰,其对常用药如石膏、熟地等品,每有特殊用法,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

石膏通便
石膏为清热要药,张氏不但屡申其可以发汗,并说“其凉而重坠之性善通大便”。据其经验:治大便之因热燥结而不通者,“或单用石膏细末,或少佐以赭石细末,莫不随手奏效。”张氏鉴时医宗又可(吴又可)法,用承气失当,每致偾事之弊,主张采用变通之下法,即白虎加人参汤,将石膏不入汤中,而以所煎之汤将石膏送服。吴又可等医家大都认为诸承气汤之通便作用主要在大黄,唯独张氏所创之白虎承气、镇逆承气诸方都不用大黄而用石膏来通便,这一经验,允推独步。张氏深有体会地说:“愚治寒温三十余年,得一避难就易之法。凡遇阳明应下证,亦先投以白虎汤一两剂。大便往往得通,病亦即先愈。”张氏曾治一人大便不通,先后“共服生石膏细末斤许,下燥粪近百余枚,病始霍然痊愈”。
熟地止泻
地黄为养阴补肾药,老人精血虚亏之便秘以及温病津液耗伤之便秘,均常取其泽枯养阴作用来通大便,而熟地用于止泻,则鲜为人知。张氏受张景岳、赵养葵、冯楚瞻诸家学说影响较深,不但治温病屡用熟地,并“用熟地四两,茯苓一两,以止下焦不固之滑泻”。张氏经验:“凡下焦虚损,大便滑泻,服它药不效者,单服熟地即可止泻。然须日用四五两,煎浓汤服之亦不作闷(熟地少用则作闷,多用转不闷),少用则无效。”张氏以大量熟地止泻,这一经验是来之于实践,如他在癸巳秋治一女性温病患者,“势至危,将舁于外”、“其证昼夜泄泻,昏不知人,呼之不应,其脉数之七至,按之即无。”经予大量熟地,配合山药、白芍、甘草,煎后乘温灌之,“尽剂而愈”。类此例案,足证熟地止泻非向壁虚构之谈。熟地“少用则作闷,多用转不闷”之注,亦是医林之独见。
山萸发汗
山萸味酸,属收敛药,医多习用于止汗。唯张氏又有独识,他认为山萸不但敛汗可用,发汗亦可用,所以在治疗温病多日,外感重还太阳欲作汗,但因阴分太亏,汗不出者之温病遗方中,用地黄、山药、山萸肉等大剂养阴药,张氏曰:“盖萸肉之味至酸,原得木气最全,是以酸敛之中,大具条畅之性,《神农本草经》谓其逐寒湿痹是明征也。为其味酸敛也,故遇元气不能固摄者,用之又善出汗。”笔者查《医学衷中参西录》及有关本草著作,未见单用山萸发汗的案例记载,感到此事乏证,而张氏是临床家,他说“肝虚不能疏泄者,用之又善出汗”,这一独见,值得进一步研究。
山药平喘
山药性味平和,补虚作用较好。一般认为,用于治病,配伍可以奏功,单行便不足以担大任。而张氏不但创制新方时常以之为主药(如珠玉二宝粥、沃雪汤等),并且常单方重剂,以之治重病、急症,这种用法,就山药来说,是较为特殊的,如以之治喘,便是一例。
一室女,“喘大作,脉散乱如水上浮麻,不分至数,此将脱之候也。取药不及,适有生山药两许,急煮汁饮之,喘稍定,脉稍敛,可容取药,方中仍重用山药而愈。”
“一妇人,产后十余日,大喘大汗,身热劳嗽。医者用黄芪、熟地、白芍等药,汗出愈多。后愚诊视,脉甚虚弱,数至七至,审证论脉,似在不治。俾其急用生山药六两,煮汁徐徐饮之,饮完添水重煎,一昼夜所饮之水,皆取于山药中,翌日又换山药六两,仍如此煮饮之。三日后诸病皆愈。”
“奉天关氏少妇,素有劳疾,因产后暴虚,喘嗽大作。治以此粥(即山药粥),日服二次,服至四五日,喘嗽皆愈。又服数日,其劳疾自此除根。”
上第一案“将脱”,是急症;第二案“似在不治”,是大病;第三案“素有劳疾”,是痼疾。张氏竟俱以单味山药取效。这一卓见,根植于实践,能启人思路,对于临证不乏指导意义。
生鸡内金通经
鸡内金为消积健脾药,以之通经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用法。张氏说:“鸡内金人皆用以消食,而消癥瘕亦甚有力。”“夫能消癥瘕,即能通月信,此原一定之理,然未经临证实验,不敢但凭理想确定也。后来津,治杨氏女,因患瘰疬,过服寒凉开散之药,伤其脾胃,以致食后胀满,不能消化,重用温补脾胃之剂,加生鸡内金二钱,以运化药力。后服数剂来更方,言病甚见愈,唯初服此药之夜,经即通下,隔前经期未旬日耳。因其病已见愈,闻此言未尝注意,更方中仍有生鸡内金二钱。又服数剂,来求更方,言病已痊愈,唯一月之内,行经三次,后二次在服药之后。所来甚少,仍乞再为调治。愚恍悟此诚因用鸡内金之故。由此可确知鸡内金通经之力。因忆在奉时,曾治宋氏女,胃有瘀积作疼,方中重用生鸡内金,服数剂后,二便下血而愈。此固见鸡内金消瘀之力,实并见鸡内金通经之力也,总前后数案参观,鸡内金消瘀通经之力,洵兼擅其长矣,”准斯以观,“鸡内金生用,为通月信最要之药”这一认识,是张氏从实践中逐步摸索出来的。故其制治室女月闭血枯之资生通脉汤,即用本品通经,这种用法在其他方药书中未尝有见。
茅根透发郁热
茅根为止血利尿药,一般用于血证及小便不通,张氏则盛赞其能透发郁热,并以之为治疗温病伏热不能外达者之要药。综观古今温病家之药法,张氏此举,亦属特殊。张氏说:“茅根能清热利小便,人所共知。至谓兼理气分之郁,诸家本草皆未言及。”他认为:“凡气之郁而不畅者,茅根皆能畅达之。”故凡温病,“以之作引,能使深入下陷之邪热上出外散消解无余也。”基此认识,他治阳明久郁之邪热不退而阴亏者,主张用白虎加人参汤合茅根治疗。张氏在温病兼痧疹一案后说:“(茅根)凉散之力,能将脏腑经络间之毒热尽数排出,毒热清肃,烦躁自除矣。愚临证五十年,用白虎加人参汤不知凡几,约皆随手奏效,今此证两次用之无效。而竟以鲜白茅根收其功,此非愚所素知,乃因一时会晤后则屡次用之皆效,故特详之以为治温疹者开一法门也。”温病最怕伤阴,滋阴又恐恋邪。“唯茅根既善滋阴,又善利水,且内清脏腑之热,外托肌表之邪”。这种认识和用法,均有其独到之处。
三棱、莪术理虚
三棱、莪术有破气败血之作用,故一般本草书都说气虚血虚者禁用,而张氏独喜用此两药理虚。张氏认为:“虚劳者必血痹,而血痹之甚,又未有不虚劳者。并知治虚劳必先治血痹,治血痹即所以治虚劳也。”他说:“愚于破血药中,独喜用三棱、莪术者,诚以其既善破血,又善调气。补药剂中以为佐使,有瘀者瘀可消除,无瘀者亦可借其流通之力,以行补药之滞,而补药之力愈大也。”又说:“三棱、莪术与参、术、芪诸药并用,大能开胃进食,又愚所屡试屡效者也。”故其制治虚劳之十全育真汤,用此两味。这不但对仲景用大黄䗪虫丸治五劳虚极羸瘦,是精深的阐发,亦于人们选择理虚用药,有拓扩视野之益。
人参、莱菔子同用
一般认为人参补气,莱菔子破气,一补一破,合用会互相抵消其作用,故凡服人参、地黄者,多忌莱菔子。但张氏认为莱菔子“乃化气之品,非破气之品,而医者多谓其能破气,不宜多服、久服,殊非确当之论。盖凡理气之药,单服久服,未有不伤气者,而莱菔子炒熟为末,每饭后移时服钱许,借以消食顺气,转不伤气,因其能多进饮食,气分自得其养也。若用以除满开郁,而以参、芪、术诸药佐之,虽多服、久服,亦何至伤气分乎。”所以他治温病兼气虚气郁一案,在用白虎汤清热的基础上,加人参“补其气分之虚,再加莱菔子更可理其气分之郁也”。
此外,张氏对其他一些药物也有特殊的用法,如用连翘发汗、蝉蜕化蛆(编者按:疑为积)、马钱子健胃、莱菔英解砒毒等,均罕见于其他方药书。
本文摘自《老医说医③——医林蜩鸣》作者 柴中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