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主治医师考试之痹症

痹证

  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的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楚、疼痛、麻木、重着、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病证。轻者病在四肢关节肌肉,重者可内舍于脏。

  要点一 概述

  论痹首见于《内经》,《素问·痹论》对本病的病因、发病、证候分类及演变均有记载。如:“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以冬遇此者为骨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的“历节”,即指痹证一类的疾病,并创桂枝芍药知母汤和乌头汤两张治疗方剂。《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等书收载了较多治痹方剂,至今仍常用的独活寄生汤即首载于《备急千金要方·诸风》。

  《症因脉治·痹症论》不仅对风、寒、湿痹,而且对热痹之病因、症状、治疗均予以论述,完善了痹证的诊治内容。《医宗必读》对痹证的治疗原则作了很好的概括,阐述“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治则,主张分清主次,采用祛风、除湿、散寒治疗,行痹应参以补血,痛痹参以补火,着痹应参以补脾补气。

  现代医学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性关节炎等疾病以中医痹证为临床特征者,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要点二 病因病机

  (一)痹证的病因

  1.外因

  (1)感受风寒湿邪。

  (2)感受风湿热邪,或郁久化热。

  2.内因

  (1)劳逸不当。

  (2)久病体虚。

  (二)痹证的基本病机及转化

  痹证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正气不足,感受风、寒、湿、热之邪所致。内因是痹证发生的基础,素体虚弱,正气不足,腠理不密,卫外不固,是引起痹证的内在因素。因其易受外邪侵袭,且在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后,易使肌肉、关节、经络痹阻而形成痹证。

  痹证日久,容易出现下述三种病理变化:一是风寒湿痹或热痹日久不愈,气血运行不畅日甚,瘀血痰浊阻痹经络,可出现皮肤瘀斑、关节周围结节、关节肿大、屈伸不利等症;二是病久使气血伤耗,因而出现不同程度的气血亏虚的证候;三是痹证日久不愈,复感于邪,病邪由经络而病及脏腑,而出现脏腑痹的证候,其中以心痹较为常见。临床常见惊悸,活动后喘促,甚则可见下肢水肿,不能平卧等症。

  要点三 诊断和类证鉴别

  (一)痹证的诊断要点

  1.突然或缓慢地自觉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为肢节痹证的症状学特征。或游走不定,恶风寒;或痛剧,遇寒则甚,得热则缓;或重着而痛,手足笨重,活动不灵,肌肤麻木不仁;或肢体关节疼痛,痛处焮红灼热,筋脉拘急;或关节剧痛,肿大变形;也有绵绵而痛,麻木尤甚,伴心悸、乏力者。

  2.发病及病情的轻重常与劳累以及季节、气候的寒冷、潮湿等天气变化有关,某些痹证的发生和加重可与饮食不当有关。

  3.本病不分年龄、性别,但青壮年和体力劳动者、运动员以及体育爱好者易于罹患。同时,发病及病情的轻重与寒冷、潮湿、劳累以及天气变化、节气等有关。

  (二)类证鉴别

  痹证与痿证:痹证应着重与痿证相鉴别,因两者的症状主要都在肢体、关节。痹证久治不愈,因肢体疼痛,活动困难,渐见痿瘦,而与痿病相似。其鉴别的关键在于痿病表现为肢体痿弱,羸瘦无力,行动艰难,甚至瘫软于床榻,但肢体关节多无疼痛,而痹证以筋骨、肌肉、关节酸痛、重着、屈伸不利为主要临床特点,有时也兼不仁或肿胀,但无瘫痿的表现。痿证肢体关节一般不痛,痹证则均有疼痛,这是两证临床鉴别的要点。临床上也有既有肢体肌肉萎缩无力,又伴有肌肉关节疼痛者,是为痿痹并病,可按其病因病机特点,辨其孰轻孰重进行论治。

  要点四 西医相关疾病的诊断与鉴别

  (一)诊断

  1.风湿性关节炎

  (1)症状:关节酸痛,多侵犯膝、踝、肘、肩和腕等大关节;具有多发性、游走性、对称性;炎症消退后,关节功能恢复,不留畸形。不典型者仅有关节酸痛,常与气候变化有关。

  (2)体征:关节局部红、肿、热、痛,活动受限。

  (3)实验室及其他检查:急性期反应物增加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升高,血清溶血性链球菌抗体测定,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大于500IU为增高,只能说明近期有溶血性链球菌感染。

  2.类风湿性关节炎

  (1)症状:关节疼痛以腕关节、掌指关节和近端指间关节最常见,可见晨僵,肿胀。①晨僵持续至少1小时(≥6周);②3个或3个以上关节肿(≥6周);③腕关节或掌指关节或近端指间关节肿(≥6周);④对称性关节肿(≥6周)。

  (2)体征:关节畸形多见于较晚期患者,常见的有手指关节的尺侧偏斜、鹅颈样畸形;跖趾关节爪样畸形,足外翻畸形等。可见类风湿皮下结节。

  (3)实验室及其他检查:①手X线片改变(至少有关节端骨质疏松和关节间隙狭窄)②类风湿因子阳性(滴度>1:32)。

  3.强直性脊柱炎

  (1)症状:腰背痛、晨僵等,腰椎各方向活动受限及胸廓活动度减少。周围关节也可受累。

  (2)体征:骶髂关节压痛、脊柱活动受限。

  (3)实验室及其他检查:①X线检查:骶髂和脊柱关节明显破坏,后期脊柱出现“竹节样”变化。②抗核抗体谱检测:HLA-B27阳性;类风湿因子阴性。

  4.骨性关节炎

  (1)症状:多为老年人,主要累及膝、髋等负重关节和手指远端指间关节,活动后疼痛加重,休息后减轻。

  (2)体征:受累关节压痛、关节肿胀。

  (3)实验室及其他检查:①X线检查:骨质疏松明显,关节边缘呈唇样骨质增生或骨疣形成。②血沉正常,类风湿因子阴性。

  (二)鉴别

  类风湿与系统性红斑狼疮

  系统性红斑狼疮早期出现手部关节炎时,须与类风湿相鉴别。常伴有面部红斑等皮肤损害;多数有肾损害或多脏器损害;血清抗核抗体和抗双链DNA抗体显著增高。

  要点五 辨证论治

  (一)痹证的辨证要点

  1.辨主症特点

  把握主症是诊断本病与辨别证候的根本所在。如肢体关节疼痛为本病的基本特征,而其中分证不同,临床表现各异。热痹以关节红肿灼热疼痛为特点,风寒湿痹则虽有关节酸痛,但无局部红肿灼热,其中又以关节酸痛游走不定者为行痹;痛有定处,疼痛剧烈者为痛痹;肢体酸痛重着,肌肤不仁者为着痹。病程久者,尚应辨识有无气血损伤及脏腑亏虚的证候。

  2.辨其何邪所盛和病程的久暂

  风邪盛者为行痹,寒邪盛者为痛痹,湿邪盛者为着痹,热邪盛者为热痹。突然发病病程短者,多为急性风寒湿热痹;久治不愈,肝肾亏虚,痰瘀阻络,关节肿大变形;反复发作者,多属慢性之痰瘀相结,气血俱虚证。

  3.辨别虚实

  本病也有虚实之别,行痹、痛痹、着痹、热痹等,虽起病亦缓,但病程短者多为实证,而痰瘀相结,肝肾亏虚证为虚中夹实,其治较难。

  (二)痹证的治疗原则

  本病治疗上应分清层次。以祛风、散寒、除湿、清热以及舒经通络为其基本原则,后期还应适当配伍补益正气之剂。

  正如《医学心悟》所说:“治行痹者,散风为主,而以除寒祛湿佐之,大抵参以补血之剂,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也。治痛痹者,散寒为主,而以疏风燥湿佐之,大抵参以补火之剂,所谓热则流通,寒则凝塞,通则不痛,痛则不通也。治着痹者,燥湿为主,而以祛风散寒佐之,大抵参以补脾之剂,盖土旺则能胜湿,而气足自无顽麻也。”

  (三)痹证的分证论治

  1.风寒湿痹

  (1)行痹

  肢体关节酸痛,游走不定,关节屈伸不利,或见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

  治法: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代表方:防风汤加减。

  常用药:防风、麻黄、桂枝、葛根、当归、茯苓、生姜、大枣、甘草等。

  加减:若见关节肿大,苔薄黄,邪有化热之象者,宜寒温并用,芍药桂枝知母汤加减。

  (2)痛痹

  肢体关节疼痛较剧,痛有定处,得热痛减,遇寒痛增,关节不可屈伸,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舌苔薄白,脉弦紧。

  治法:温经散寒,祛风除湿。

  方药:乌头汤加减。

  常用药:制川乌、麻黄、芍药、甘草、蜂蜜、黄芪等。

  (3)着痹

  肢体关节重着,酸痛,或有肿胀,痛有定处,手足沉重,活动不便,肌肤麻木不仁,舌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除湿通络,祛风散寒。

  代表方:薏苡仁汤加减。

  常用药:薏苡仁、苍术、甘草、羌活、独活、防风、麻黄、桂枝、制川乌、当归、川芎等。

  加减:久痹风寒湿不显,可选用蠲痹汤作为治疗风寒湿痹的基本方,然后随证加减。

  2.风湿热痹

  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得冷稍舒,痛不可触,可病及一个或多个关节,多兼有发热、恶风、口渴、烦闷不安等全身症状,舌苔黄燥,脉滑数。

  治法:清热通络,祛风除湿。

  代表方:白虎桂枝汤加味。

  常用药:生石膏、知母、黄柏、连翘、桂枝、防己、杏仁、薏苡仁、滑石、赤小豆、蚕砂等。

  加减:若热毒炽盛,化火伤津,宜清热解毒,凉血止痛,可选用五味消毒饮合犀黄丸。

  3.痰瘀痹阻证

  痹证日久,肌肉关节刺痛,固定不移,或关节肌肉紫黯、肿胀、按之较硬,肢体顽麻或重着,或关节僵硬变形,屈伸不利,有硬结、瘀斑,面色黯黧,眼睑浮肿,或胸闷痰多,舌紫暗或有瘀斑,舌苔白腻,脉弦涩。

  治法:化痰行瘀,蠲痹通络

  代表方:双合汤加减

  常用药: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白芍、茯苓、半夏、陈皮、白芥子、竹沥、姜汁等。

  4.肝肾两虚证

  痹证日久不愈,关节屈伸不利,肌肉瘦削,腰膝酸软或畏寒肢冷,阳痿,遗精或骨蒸劳热,心烦口干。舌质淡红,舌苔薄白或少津,脉沉细弱或细数。

  治法:培补肝肾,舒筋止痛

  代表方:补血荣筋丸加减。

  常用药:独活、防风、秦艽、细辛、肉桂、人参、茯苓、甘草、当归、地黄、芍药、杜仲、牛膝、桑寄生等。

  加减:若痹证日久不愈,正虚邪恋,气血不足,肝肾亏虚,可选用独活寄生汤以益肝肾、补气血,祛风除湿,蠲痹和络。

  要点六 西医相关疾病的西医治疗

  (一)风湿性关节炎

  1.抗链球菌感染

  常规给予抗生素以消除咽部链球菌感染,可选用青霉素或选用红霉素治疗。

  2.抗风湿治疗

  水杨酸制剂是治疗本病的最常用药物,对风湿热的退热、消除关节的炎症和恢复血沉至正常均有较好的效果;糖皮质激素用于有心脏损害、不能耐受阿司匹林或阿司匹林疗效欠佳者。

  (二)类风湿性关节炎

  1.一般治疗

  包括营养支持,适度休息,配合适当物理治疗。

  2.药物治疗

  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常用药物分以下几类,即非甾体抗炎药、改善病情的抗风湿药、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

  (三)强直性脊柱炎

  1.一般治疗

  适当锻炼,保持良好姿势,延缓病情进展。

  2.药物治疗

  非甾体抗炎药、抗风湿药、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生物制剂。

  (四)骨性关节炎等疾病

  可对症使用理疗、镇痛药、非甾体抗炎药等。

(0)

相关推荐

  • 两腿麻木:

    两腿麻木: 当归9g 防风9g牛膝9g 防己9g 木瓜6g 鸡血藤9g 桑寄生9g 乳香3g 地龙6g 甘草3g连翘6g 双花9g 威灵仙6g 透骨草6g水煎服 当归6g 川芎6g大艽6g 桃仁6g  ...

  • 中医主治医师考试之厥阴病辨证论治

    厥阴病辨证论治 厥阴病本证 一.寒热错杂证 乌梅丸证 [原文]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 ...

  • 中医主治医师考试之少阴病辨证论治

    少阴病辨证论治 一.少阴病本证 (一).少阴寒化证 1.四逆汤证 [原文]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323) [释义]本条论述少阴病脉沉,治宜急温.条文以脉代证,提示少阴病施治宜早,切勿拖延 ...

  • 中医主治医师考试之温病

    温毒类温病 温毒类温病主要证治 大头瘟毒盛肺胃证治 大头瘟是感受风热时毒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初起即见卫气同病证,继则肺胃热毒炽盛.本病发展过程中,往往因邪毒攻窜而出现头面红肿疼痛.甚则溃烂等表现.毒盛 ...

  • 中医主治医师考试之太阳病辨证论治

    太阳病辨证论治 一.太阳病本证 (一).中风表虚证 桂枝汤证 [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12) [释义]本条 ...

  • 中医主治医师考试之病症与诊法

    病证 一.热病治疗大法与饮食宜忌 原文: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各通其脏脉,病日衰已矣.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帝曰:热病已愈,时有所遗者,何也?岐伯曰:诸遗者,热甚而强食之 ...

  • 中医主治医师考试之颤证

    颤证 颤证是以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不能自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轻者表现为头摇动或手足微颤,重者可见头部振摇,肢体颤动不止,甚则肢节拘急,失去生活自理能力.本病又称"振掉".& ...

  • 中医主治医师考试之癌病

    癌病 癌病是多种恶性肿瘤的总称,以脏腑组织发生异常增生为其基本特征.临床表现主要为肿块逐渐增大,表面高低不平,质地坚硬,时有疼痛,发热,并常伴见纳差,乏力,日渐消痩等全身症状. 要点一 概述 远在殷墟 ...

  • 中医主治医师考试之积聚

    积聚是腹内结块,或痛或胀的病证.分别言之,积属有形,结块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在血分,是为脏病:聚属无形,包块聚散无常,痛无定处,病在气分,是为腑病.因积与聚关系密切,故两者往往一并论述. 要点一概述 ...

  • 中医主治医师考试之关格

    关格 关格是以脾肾虚衰,气化不利,浊邪壅塞三焦,而致小便不通与呕吐并见为临床特征的危重病证.分而言之,小便不通谓之关,呕吐时作称之格.多见于水肿.淋证.癃闭的晚期. 关格的发生多由多种疾病反复不愈,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