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针疗法的取穴及注意事项
眼针疗法是在华佗 “看眼察病”的基础上形成的针刺眼球周围、眼眶边缘的穴位以治疗全身疾病的方法。其独特之处在于选穴时须察看球结膜上血管形色的微妙变化,然后辨证选穴施治。本法操作简便,疗效迅速,无痛安全。
(一)眼部经区的定位
眼针的部位统称为8区13穴,其具体划分方法为:两眼向前平视,经瞳孔中心作一水平线并延伸过内外毗,再经瞳孔中心做一水平线之垂直线,并延伸过上下眼眶,然后将眼区分成4个象限,再将每一象限划分为2个相等区 (即4个象限,共分8个相等区),这8个相等区就是经区 (眼针穴区)。
8个眼针经穴区的排列顺序按照“阴气右行,阳气左行”的规律,左眼属阳,阳生于阴,8个区穴排列顺序是顺时针方向。右眼属阴,阴生于阳,8个区穴排列顺序是逆时针方向,但各经区所代表的脏腑则左右相同。经区所代表的脏腑是:1区肺和大肠,2区肾和膀胧,3区上焦,4区肝和胆,5区中焦,6区心和小肠,7区脾和胃,8区下焦。
眼针的穴位不另起名,根据 “看眼察病”和经络分布的8个经区,穴位在眼眶外1周,距离眼球1横指之外,上眶在眉毛下际,下眶离眼眶边缘。.2寸许叫做 “眼周眶区穴”。每个穴位分别主治所代表的脏腑经络所发生的病症。
(二)取穴方法
1.循经取穴 看眼各经区,在与症状相符合的有血管形色变化部位取穴。
2.看眼取穴 不管什么病,只在眼球区血管变化最明显的经区取穴。
3.三焦取穴 病位取穴,如头部、上肢、胸腔疾病取上焦穴;上腹部、胸背部及其内容脏器的疾病取中焦穴;腰骶部、小腹部和生殖、泌尿系统及下肢疾病取下焦穴。
(三)操作方法
1.探穴
①按压探穴法 用点眼棒或三棱针柄在 “眼周眶区穴”的范围内平均用力,轻轻按压,凡出现酸、麻胀重或发热、发凉,或微痛,或感觉舒服等反应的部位都是穴位。此时,可以稍加压,使皮肤呈一凹点,作为针刺点的标志。
②皮肤电阻测定 用经络测定仪探穴,探测读数最高处即是穴。
③按选好经区针刺,以瞳仁为中心,找准经区界限,在经区界限沿皮直刺或横刺。
2.针刺
①用32号。.5寸长不锈钢针,先以左手指压住眼球,严密保护,并使眼眶内皮肤绷紧。
右手持针,在离眼眶边缘2cm处轻轻刺入。有针刺反应点的,可以直刺0. 1-0. 2寸,不可过深。按经区的沿皮横刺。.2~ 0.4寸,横刺时沿皮刺入皮内,由经区边缘进针不可超越所刺的经区。一般在患侧针刺,亦可在健侧缪刺,为增加疗效,可同时针刺双侧。
②一般不用手法,如针后无得气感,可把针稍提一点,重新调整刺入。得气时可有种种感觉,如触电样,或上下窜动感,或酸麻感,或发热、发凉感,或感到轻松舒适。如需施行补泻时,顺着眼针经穴分布顺序进针为补,逆着进针则为泻。
③留针时间5-20分钟,以症状消失为度。如未得气或症状重者可用指甲轻刮针柄,或用极微的手法缓缓捻动,幅度不可超过10度。
①起针时首先做到顺针体方向向外拔针,不可向上拔针。起针时应先将干棉球压迫于被针刺部位,然后慢慢出针,再继续压迫棉球片刻,以防出血。
(四)适应范围
本法可治多种病症,尤其是镇痛作用较强。对于头痛、落枕、牙痛、急性胃肠痉挛、肋间神经痛、急性胆囊炎、胆道蛔虫症、急性皋丸炎、各种扭伤疼痛、肩关节周围炎、坐骨神经痛、痛经、麦粒肿、急性结膜炎以及脑血管意外所致的偏瘫等疗效颇佳。
(五)注意事项
①要严格消毒,注意消毒药液不可渗入眼内。
②不宜直刺、深刺,以免损伤眼球。
③眼睑肥厚或眼睑上青色静脉很明显者,均不宜施行眼针。如需要时,宜特别慎重轻刺、浅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