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孔子的生死观

列子太学幸福人生《学列子 知人生》系列  天瑞13总第013篇

子贡学习厌倦了,对孔子说:“我想休息一下。”孔子说:“人活着没有休息的时候。”子贡问:“那我就没有可以休息的时候了吗?”孔子回答说:“有休息的时候啊。你看那空旷的野外,高出地面,像是墓穴,像是土丘,又像是倒扣在地上的大锅,就知道什么时候是休息的时候了。”子贡说:“死亡真伟大啊!君子到了那时候就可以休息了,小人到了那时候就被埋葬了。”

图片发自简书App

孔子说:“端木赐!你已经明白了生死的道理。人们都知道活着的快乐,却不知道活着的劳苦;都知道年老的疲惫,却不知道老年的安逸;都知道死亡的可恶,却不知道死亡是休息啊。”

晏子说:“真好啊,自古以来就有死亡!仁者到那时就可以休息了,不仁者到那时就被埋葬了。”死亡,是有德的人所祈求的事情啊。古人把死人叫做'归人’。说死人是'归人’,那么活着的人就是'行人’了。一个人一直行走在外,而不知道回家,那就是丢了家的人。如果一个人真的抛弃了家,所有世人都会非议他。现在天下人都抛弃了家(灵魂的家),却没有人去非议了。有的人离开家乡,抛弃家人,荒废家业,到处游荡而不再回来,这是怎样的人呢?世人一定会说他是狂荡不羁的人。还有的人专心治理世事,自以为聪明能干,精心博取功名,到处言行激昂而不知停下来,这又是怎样的人呢?世人一定会认为他是有智慧谋略的人。而这两种人,其实都是丢了家(灵魂的家)的人,世人却赞扬一个,反对一个。只有圣人才知道什么该赞扬,什么该舍弃啊。”

图片发自简书App

感悟:读完上面的故事和列子这番话,我的内心激荡不已。首先是“行人”和“归人”这两个对生死的比喻。原来,熙攘人生,只是“行”或“归”而已,多么准确、贴切而又豪放的比喻呀!人活着,走完此生旅程而回归,又赢得再出发,如此无始无终,只是在自己的生命链上创造了一个小节点而已。而既然如此,作为“行人”,我们就不能迷失自己的归宿,就得记着自己灵魂的“家”在哪儿,不要忘了回家呀。否则,不就成“野人”或“游魂”了吗?那么,生命的家到底在哪里呢?这就是人生的核心问题啊。

“子贡对学习厌倦了”,这句话耐人寻味。学习为什么会厌倦?有两种可能:或是因为所学不是生命内在所需,或是因为学习方式不恰当。总之,是因为学习中出现了生命能量耗损。学习,本来是人的内在自然需求,是人的基本生活方式,教育,本来就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对学习厌倦了,不就是生活准则或生活模式(学习目标或方式)出问题了吗?

对于子贡的问题,孔子一语中的,道出了问题的实质。你看,人什么时候才能休息呢?进坟墓的时候,即死了之后。是啊,人生、生命、生活,简单说就是一个字:生,不停地生长、生新、生发。既已生,既成人,既然活着,就会不停地“生”或“死”,又怎么休息呢?

原来,人只有死的时候才能得到休息,而很多人并不能寿终正寝,获得这种至高的待遇呢。我们活着的时候,睡觉、歇息、休憩,其实只是休养、调养,为“生”预备能量,即为生而息,休养生息,而不是真正的休息。这种“生息”,只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而已。

图片发自简书App

那么,真正的休息又是指什么?依孔子而言,人生(活着)目标已经实现,使命已经完成,可以告一段落而不需要继续努力了,死而无憾了,就可以心安理得地休息了。

可见,生与死真是无法分割啊。生是为了死,为了死后再生。生又决定死,生不好,人生路走错了,引来各种矛盾和问题,人生的使命任务完不成,怎么能死好呢,最终也只能被迫埋掉而已。比如体弱多病,痛苦不堪,怨声载道,死不瞑目,怎么能休息一般地死去呢?由此而看,我们务必要搞明白:人生的终极目标究竟是什么?我们到底该怎样活着?

接着,孔子道出了人生的真相:人活着既有快乐,又有劳苦;年老了既有疲惫,又有安逸;死亡既有可恶之处,又是完满(可休息)之时。孔子告诉我们:快乐、安逸是人生的自然需求,而劳苦、疲惫才是人生必须穿越的课程;只有积极、主动、出色地穿越人生的必需障碍,才能获得成长,实现圆满提升,从而弥补祖宗的缺憾,站在祖宗的肩膀上升级、升华。

如此,则衰老和死亡便不再可怕、可恶,而成了人生到达终点,赢得终极意义的自然过程,成了值得我们终身一以贯之、孜孜以求的真正休息,成了高人、隐士们的至高追求啊!

图片发自简书App

而在平常生活中,如果我们只顾自己潇洒,只图自我享乐,今朝有酒今朝醉,肆意挥霍自己的生命能量,只耗用,不补充,更不塑造,就会导致意外夭折;如果我们极尽才智,精于功业,执着名位,劳苦一生,陷入对外物(钱权色利情名)的欲望之中,或被世人赞誉、敬仰,或遭世人嫉妒、挤兑,临终时,或掏空了祖宗留给自己的生命能量,疾病缠身,或担心失去名位财富,害怕死亡;或外在富裕,而内在亏空,心有缺憾,最终都将落迫而去。

而对于这两种人,世人或褒或贬,却殊途同归,都难逃死无所息的结局:“行人”丢了“家”,“归人”不得“归”。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不继承祖宗,不敬畏生命,被外物羁绊纠缠了。总之,都是忘却、丢掉、抛弃了自己灵魂的“家”:丢弃了生命的本分和使命,忘掉了生命能量的修炼和提升,忘掉了自己内在精神生命的成长和发展,忘掉了替祖补缺、自我升华的人生使命。正所谓,人丢了家,世人皆知;命丢了家,世人尽迷。财富名位,世人皆见;灵魂浪荡,世人不识。

然而,生命的“家”到底在哪里?列子说:“只有圣人才知道什么该赞扬,什么该舍弃。”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有人问列子说:“您为什么以虚为贵呢?”列子说:“虚就是虚,是万物的本然,无所谓贵贱。”又说:“贵贱不在于虚这个名称,关键在于内心保持静,保持虚。能保持静与虚,便达到了生命的自然正常状态。为了名位而争取啊,赞许啊,就是失去了人的本然本性。事物的自然生态被毁坏,而后才会出现舞弄仁义的人。而到了那时候,就不能挽回了。”

孔子为中华民族建立了一幢伦理大厦,功劳昭著。除此之外,我们还想深入探讨的是,孔子是如何完整使用自己生命的?在养命方面做了些什么?在对祖脉文化卓越的传承中,为民族补了什么缺憾?中华伦理到底应该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外在有为与内在无为之间究竟应该怎样协举?

列子在这里告诉我们:人生的高贵不在于名位,而在于保持内心清静与虚无,让我们的生命自然恒常。而生命的自然恒常,才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