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天)传统山水画欣赏(三):《洞天山堂图》
宋-金 佚名《洞天山堂》(传董源)
《洞天山堂》曾长期被认为是五代董源(元)的画作,不过它的真正作者,可能是北宋灭亡后被金人掳掠至北方的画家所绘。其设色虽然不是十分浓重,然远山所施的青绿,仍清晰可见,此种技法或许与辽《深山会棋》一脉相承。
这幅《洞天山堂》比起《深山会棋》图,更突显洞天式的道家山水。
构 图 立 意
“洞”--“天”
洞天就是地上的仙山,它包括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构成道教地上仙境的主体部分,中国五岳则包括在洞天之内。是指神道居住的名山胜地。
“洞天”意谓
山中有洞室通达上天,
贯通诸山。
第一个洞口是进山洞
虎形的山体像猛虎张开大口
形成入山的洞口
同时猛虎也是守护着山门
洞口前画着两组四棵古松
古松苍劲挺拔
作低头环抱式
周围呼应着各式杂树
画者在画云龙的时候
竟然还把眼睛给画上了
几条游龙盘旋守护着主峰
洞天并不是谁都可以进入的
非得是有缘人
如《桃花园记》里的渔夫
或者是修炼的人
才有机会进入洞天世界
山堂--天堂
白云松林深处,山堂显露嵯峨
山堂,指山中的寺院。
这里是道观。
有好道者,
进入寺院、道观修行
当修炼达到一定的境界
功能与功力直达天上
洞天相接
洞即是天
天也是洞
别有洞天
得大自在
所以进入山堂修行
是进入天堂的一个途经
只不过云深道隐
需经过一番修炼
才能洞明堂奥
山堂前面是涧流清驶
象征道法源流
从高处直流而下
如天降甘露
披及万物
那长流不息的泉声
似乎传达着
“唯修炼得闻天音”的清音
一座木桥飞渡
接引前来寻道的客人
正欲离开之际
前行者回望着后者手指的方向
白云深处
流水迢迢
道观就在眼前
是否寻道
他们还在谈论
关于董源
董源(?~约962年)五代时期南唐画家。一作董元,字叔达,钟陵(今江西进贤)人。曾官任北苑副使,世称“董北苑”。多画山水、牛、虎、人物,最擅山水画。运用披麻皴和点苔法表现江南一带山川景色,用笔圆曲柔浑,用墨清润淡雅,多画平远山势,有苍莽之气。北宋郭若虚称“类王维”,米芾赞为“唐无此品”。元代赵孟糖称其山水景物富丽,有李思训风格。董源与巨然并称“董巨”。成为南方山水画派之祖;与李成、范宽并称“北宋三大家”;又与荆浩、巨然、关仝并称为五代北宋间四大山水画家。画人多用青红,小而神情逼真。传世作品有《潇湘图》、《夏山图》、《夏景山口待渡图》、《龙宿郊民图》、《洞天山堂》。
艺术特色
此画无款,图绘白云吞吐飘浮于山间, 山谷中松林茂密,清溪流淌,隐露楼观,境界清幽,鲜明地表现了世外仙境。画幅右上楷书“洞天山堂” 四宇, 点明了全画主题。诗堂有王铎跋语:“神理气韵,古秀灵通,入于口微,董源此图,当属玄化,丙戌端阳后二日题于琅华馆。”故此遂被定为董源手笔。然此图笔墨苍劲,景色茂密,云朵以白粉染绘,与董源之淡墨轻岚颇不相类,更近于1 2世纪后之山水画风貌,按金代很多山水画承袭董、巨而有所变化,特别是山顶的神秀静穆,很有巨然的气息,故拟此画为金代之作似更为恰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