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孤山文澜阁(三)

文澜阁虽为皇家建筑,却具有江南园林的雅致清新的意境。园林布局的主要特点是顺应地形高低,适当布置亭台、游廊、水池和石块,并通过游廊使之互相贯穿。从入口进入垂花门,后面依次为狮象群、御座坊、水池及文澜阁主楼,同时吸取江南园林不对称的特点,东面配有乾隆、光绪帝题字的碑亭。西面设有连接御座坊与文澜阁主楼的游廊。使得整体空间错落有致,花虫鱼鸟散布在庭院内,动静结合,花香融书香,颇有一种人间仙境的韵味。

   丰富的空间序列元代范德机在《诗法》中说过,“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可见作诗讲究“抑扬顿挫”之法。而这种原则在文澜阁的建筑序列上也有所体现。其建筑群体大致以时间与空间的转换呈现为“导入—过渡—高潮—结束”的顺序进行。

  从入口到垂花门为导入部分,垂花门之前是一处小院落,里面伫立着古树,建筑掩映在其后,给人一种神秘的韵味。过渡部分为狮象群与御座坊。进入狮象群,假山之下有洞,洞内分成三条路径供行人选择。其间有古树生长于假山的缝隙中,颇有一种“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感觉。穿过狮象群则为御座坊,是古时皇帝休息以及召见大臣的地方。穿过此建筑,则是整个建筑群的高潮部分即文澜阁主楼和楼前的水池,空间豁然开朗。

   水池中央有一奇石,名为“仙人峰”。水池之后则是文澜阁主楼,是整个建筑群最耀眼的环节,同时也是空间序列的结束部分。阁前放置的香薰炉燃起香薰,不仅具有驱虫避蚊之效,同时使得主楼在香薰的烟晕下更显庄重。

水池东侧有碑亭一座

 

   池塘中,一峰奇石直抵青空,石形似人,得名“仙人峰”,是西湖假山叠石中的精品,与杭州曲院风荷的“绉云峰”、苏州留园的“冠云峰”合称“江南三名石”。

它造型独特,从不同角度看,形象各异。 

   “阴阳五行”的建筑观文澜阁作为以藏书为主的建筑群体,最大的隐患即火患。在当时科学技术欠发达的大环境下,古代的文人匠师们会把自己的理念与文化运用到建筑的设计中。

  首先从文澜阁主楼的命名就能充分体现这一点。“文澜”寓意“波澜”,且“澜”

本与“水”意相近,以克火之隐患。其次体现在建筑外观上,屋顶为悬山顶建筑体,正脊两端以“鸱吻”收口,有吞火之意。建筑整体以白墙、黑柱构筑而成,黑与白代表五行中的金与水,金生水,有克火之意。再次,则体现在建筑的内部构造上,古代数字有阴阳之分,偶数属阴,奇数属阳。建筑遵循宁波天一阁的设计理念,“上通为一,下分六间”,六是偶数,属于阴,象征水,具有克火之意。

文澜阁墀头上的绘画

   文澜阁仿宁波天一阁形式,为结构六开间楼房,外观二层,中实三层。顶层通作一间,取“天一生水”之意,底层六间,取“地六成之”之义。屋面重檐,背山轩立。

   嘉庆版《两浙盐法志》这样写文澜阁最初的藏书布局:“第一层中藏《图书集成》,后及两旁藏经部,第二层藏史部,第三层藏子、集二部。”

  阁上檐中间悬挂“文澜阁”满汉文匾额。原匾额字为清高宗御书,已毁,今匾字本请光绪御书,结果由南书房代笔,由京制好送杭。(网络下载图片)

文澜阁前,楼建台基上,台前有护栏。护栏外安置二鼎、二鹿,皇家气派。

汉白玉的石栏板制作精美

   文澜阁前石座上原有的四件陈设已遗失,遗失年代不详。据《文澜阁图》以及《文澜阁志》中袁昶《文澜阁铜鹿引》推断,石座上的陈设应为铜鹿和香炉。在2006年的修缮中,浙江省博物馆予以恢复旧观。

西侧铜鹿

东侧铜鹿

文澜阁前两角落各放置一石瓶

石瓶上雕刻花卉

文澜阁于1974年8月13日被烧毁,1981~1983年重建。

进入文澜阁一层

   文澜阁一层,正中是御座,周围是仿古家具、瓷器,还有几排黑色木制书柜。两侧柱联:鸿去燕归往事如烟霭,星移斗转翰墨犹似芝兰。

御座上悬挂赐题“敷文观海”匾额

   一层到三层,整整齐齐地排放着黑色柜子,双门,插销铜锁,总共有108个,柜子上左右两竖排烫金字“文澜阁尊藏,钦定四库全书”。 都是光绪年间重建时的原件,虽历经风雨百年,风采不减。

   文澜阁初建时,一层明间设御座和书案,两侧藏《古今图书集成》和《四库全书》经部。文澜阁重建后,一层明间废御座和书案,除《古今图书集成》外,增储《劝善要言》《全唐文》《剿平粤匪方略》等。二、三两层藏书不变,分别为史部和子部、集部。

   《四库全书》,按照子、史、经、集分类、归纳。第一层,存放经部。第二层,存放史部。第三层,存放子部、集部。

   文澜阁的规制为明二层暗三层:“由于《四库全书》的藏书量大,匠人们创造性地在腰檐处增加夹层,内为上、中、下三层,扩大了藏书空间。文澜阁夹层上方井口的运用则更有利于书籍的搬运、通风和采光。这些设计体现了古代工匠构思精妙的聪明才智和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灵活多变的结构特点。

   文澜阁里的书都是按次序排列在各层,既不能使书之次序颠倒混乱,又不允许架上有高低不齐,《文澜阁志》中就记载了文澜阁排架图。

池东有御碑亭,御碑为乾隆题诗和《四库全书》上谕均由浙江巡抚谭钟麟誊录。

   高宗(乾隆)第六次南巡时在四十九年正月,到杭州时为三月辛丑,此时文澜阁已建成。高宗亲览其地,赐题敷文观海匾额,并作《题文澜阁》诗。

   《题文澜阁》诗:四库抄成蒇次第,因之絜矩到南邦。班佣此实官帑发,卢径彼殊众力扛。兖钺必公慎取舍,淄渑细辨斥蒙庞。范家天一于斯近,幸也文澜乃得双。

    乾隆四十七年七月初八日内阁奉上谕:朕稽古右文,究心典籍,近年命儒臣编辑四库全书,特建文渊、文溯、文源、文津四阁,以资藏庋。现在缮写头分告竣,其二、三、四分限于六年内按期蒇事,所以嘉惠艺林,垂示万世,典至巨也。因思江浙为人文渊薮,朕翠华临泣士子涵濡敎泽,乐育渐摩,已非一日,其间力学好古之士、愿读中秘书者,自不乏人。兹四库全书允宜广布流传,以光文治。如扬州大观堂之文汇阁、镇江金山寺之文宗阁、杭州圣因寺行宫之文澜阁,皆有藏书之所,着交四库馆再缮写全书三分,安置各该处,俾江浙士子得以就近观摩誊录,用昭我国家藏书美富、敎思无穷之盛轨。钦此。  光绪七年六月吉日兵部尚书浙江巡捕臣潭钟鳞恭录。

文澜阁前东侧

东侧走廊可见文澜阁与太乙分清室之间有小御碑亭

光绪题碑亭

亭内为光绪帝题“文澜阁”三字御碑一通,碑正面刻“文澜阁”满汉文,字与匾额同。

背面刻光绪七年上谕,由浙江巡抚谭锺麟书写。

   光绪年七十月十六日内阁奉上谕,谭钟麟奏修复文澜阁,请颁发匾额方略,并将搜求遗书之绅士奖励等语。浙江省城文澜阁,毁于兵燹,现经谭钟麟筹款修复,其散佚书籍,经绅士丁申、丁丙购求藏弆,渐复旧观,洵足嘉惠艺林,著南书房翰林书写文澜阁匾额颁发,并著武英殿颁发《剿平粤匪方略》一部,交浙江巡抚祗领尊藏。主事丁申著赏四品顶戴,以示奖励,钦此。

文澜阁前檐廊

文澜阁前檐廊东有月门通太乙分清室和罗汉堂 

进入小门

里面是一处宽敞的院落,北面是太乙分青室。

院落西侧围墙

围墙那边是文澜阁

院落东侧围墙有一小门,门那边是浙江西湖博物馆。

   太乙分青室为士子抄阅、憩息之处,光绪七年重建文澜阁时添建。太乙分青室现为清代文人雅居陈列馆。

   太乙分青室屋前悬“太乙分青室”木匾,上载“宋西太乙宫旧址,特建文澜阁,藏四库书,诏许世子观摩卷写,荣誉校书无禄矣。……”南宋理宗时,卢允升等奏称:福太乙(星)临吴越之分乃即延祥园建太乙宫(既今文澜阁)。东方又称青方,按天文分星而言,“太乙分青”寓意太乙星的东方。平屋即在文澜阁的东方,故得名“太乙分青室”。

(网络下载图片)

   1974年,文澜阁旁边的太乙分青室毁于火灾。从此以后,文澜阁经历了1974、1984、1993年三次大修。2006年也有过一次大修,现在看到的建筑是2009年重建的。

太乙分青室内

太乙分青室有三间,专供士子阅抄书之用。两侧各有二小书房,可用于“琴棋书画”。

   《四库全书》编纂成功的原因。

   第一,安定的社会环境。修书期间,正当康乾盛世,天下无事,没有战争的干扰。四库馆臣坐在书案之前,一坐就是10年,没有后顾之忧。
   第二,最高统治者的重视。《四库全书》从酝酿到修成,乾隆弘历始终参预其事,并由他精心策划。从征书、选择底本,到抄书、校书,乾隆都一一过问,亲自安排。
   第三,雄厚的资金来源。《四库全书》卷帙浩繁,所需经费难以数计,清廷一概包揽下来。
   第四,严密的组织系统。四库全书馆的最高职务是总裁和副总裁,多由郡王,大学士以及六部尚书、侍郎兼任,负责总理馆内一切事务,下设纂修处,缮书处和监造处。纂修处负责校理勘定全部书籍,并兼任缮书处缮写书籍的分校工作;缮书处负责全书的缮写及校勘事宜;监造处负责武英殿刊刻、印刷、装订、整理书籍事宜。四库馆臣总计360人,因故革职、身死除名、调用它任者,不在此数。
   第五,破格录用人材。四库全书馆堪称人才之宝库,集中了大量优秀人才,其中不少人是破格录用的,如邵晋涵、余集、周永年、戴震、杨昌霖等人,入馆前不仅不是翰林,而且戴震、杨昌霖等连进士都不是,仅是举人。人才云集,为编纂《四库全书》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四库全书》的命运。《四库全书》完成至今的两百年间中国历经动乱,《四库全书》也同样饱经沧桑,多份抄本在战火中被毁。其中文源阁本在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时被焚毁,文宗、文汇阁本在太平天国运动期间被毁;杭州文澜阁藏书楼1861年在太平军第二次攻占杭州时倒塌,所藏《四库全书》散落民间,后由藏书家丁氏兄弟收拾、整理、补钞,才抢救回原书的四分之一,于1881年再度存放入修复后的文澜阁。文澜阁本在民国时期又有一次大规模修补,目前大部分内容已经恢复。因此《四库全书》今天只存3套半,其中文渊阁本原藏北京故宫,后经上海、南京转运至台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也是保存较为完好的一部)。文溯阁本1922年险些被卖给日本人,现藏甘肃省图书馆,近些年对这部书是否要归还沈阳,甘肃、辽宁两省一直未能达成一致。避暑山庄文津阁本于1950年代由中国政府下令调拨到中国国家图书馆,这是目前唯一一套原架原函原书保存的版本。而残缺的文澜阁本则藏于浙江省图书馆。

   民国初期,商务印书馆影印了《四库全书珍本初集》,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出版了文渊阁本《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曾将之缩印。1999年香港的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分别与上海人民出版社以及香港中文大学在中国大陆及香港出版发行文渊阁本《四库全书》电子版。

   编纂《四库全书》的过程,也就是寓禁于征的过程,也就是大兴文字狱的过程。据统计,在长达10余年的修书过程中,禁毁图书3100多种、15万部以上。在收入《四库全书》的图书中,也有不少删节或挖改。 在编纂《四库全书》的过程中,还编了《四库全书荟要》、《四库全书总目》、《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四库全书考证》、《武英殿聚珍版丛书》等。这几种书可以看作编纂《四库全书》的副产品。《四库全书荟要》是《四库全书》的精华,收书473种、19931卷。开本大小和装帧形式与《四库全书》相同。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共抄两部:一部放在宫中御花园的摛藻堂,一部放在圆明园东墙外长春园内的味腴书屋。

室内中堂为竹石图,联曰:秋水初晴浪澄烟外,幽兰未放香在云端。

   《四库全书》(1773年)可以称为中华传统文化最丰富最完备的集成之作。中国文、史、哲、理、工、医,几乎所有的学科都能够从中找到它的源头和血脉,几乎所有关于中国的新兴学科都能从这里找到它生存发展的泥土和营养。从那时开始,作为国家正统、民族根基的象征,已成为中国乃至东方读书人安身立命梦寐以求的圭臬和后代王朝维系统治宏扬大业的“传国之宝”。《四库全书》共收书3460多种、79000多卷、36000多册,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其中“经部”分为“易、书、诗、礼、春秋、孝经、五经总义、四书、乐、小学”等10类;“史部”分为“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等 15类;“子部” 分为“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等14类;“集部”分为“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等05类。总共44类。为了保存这批精典文献,由皇帝“御批监制”,从全国征集3800多文人学士,集中在京城,历时十年,用工整的正楷抄书七部,连同底本,共八部。建阁深藏,世人难得一见。虽然由数千人抄写,但字体风格端庄规范,笔笔不苟,如出一人。所以,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形式上看,都具有十分难得的研究、收藏和欣赏价值。后几经战乱,损毁过半,更使这套世界出版史上的巨制,成为举世罕见的无价之宝。

   《四库全书》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官修丛书,是清乾隆皇帝诏谕编修的我国乃至世界最大的文化工程。全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收书3503种,79309卷,存目书籍6793种,93551卷,分装36000余册,约10亿字。相当于同时期法国狄德罗主编《百科全书》的44倍。清乾隆以前的中国重要典籍,许多都收载其中。由于编纂人员都是当时的著名学者,因而代表了当时学术的最高水平。乾隆编修此书的初衷虽是“寓禁于征”,但客观上整理、保存了一大批重要典籍,开创了中国书目学,确立了汉学在社会文化中的主导地位,具有无与伦比的文献价值、史料价值、文物价值与版本价值。本次出版的《四库全书精编》,精选《四库全书》之精华,以便于读者诵读为宗旨,所选之文,趣味清源,神采焕发,无一语不耐人寻味,无一篇不睿人智慧,数千年道术学艺文章之精华,几尽荟萃于斯。

   中国近代,由于战乱不断,七部《四库全书》中完整保存下来的仅存三部。文汇阁、文宗阁藏本毁于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文源阁藏本被英法联军焚毁;文澜阁所藏亦多散失,后经补抄基本得全,然已非原书。1948年,国民党政府撤离大陆,前往台湾,将故宫博物院的一些珍贵藏品运往台湾时,将《四库全书》中最为珍贵的藏本文渊阁《四库全书》带到台湾,文渊阁《四库全书》现存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内。由于《四库全书》由乾隆敕编,为了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需要,名为“稽古右文”,实则“寓禁于征”

,大量搜罗、查禁、删改、销毁书籍。根据流传至今的几种禁毁书目和有关档案记载,全毁于2400多种,抽毁书400多种,铲毁、烧毁书版七、八万块。同时大兴“文字狱”,《四库全书》开馆后10年内竟发生了48起“文字狱”。而古书亡矣!”

   隋唐以后的皇家图书馆及秘书省、翰林院等重要典藏图书之所,都是按照经、史、子、集分四库贮藏图书的,名为“四库书”。清乾隆开“四库全书馆”,使成编时,名为《四库全书》。因为有了《四库全书》的编纂,清乾隆以前的很多重要典籍才得以较完整地存世。《四库全书》誊缮七部,分藏于紫禁城内的文渊阁、盛京(今沈阳)宫内的文溯阁、北京圆明园的文源河北承德避暑山庄的文津阁,此为北四阁,又称为内廷四阁,仅供皇室阅览。另三部藏于扬州的文汇阁、镇江的文宗阁、杭州的文澜阁,即浙江三阁,又称南三阁,南三阁允许文人入阁阅览。

(0)

相关推荐

  • 观红墙金瓦,赏明清皇宫之十二:外朝东路文华殿

    明清皇宫从午门往北算是外朝,包括前三殿:三大殿以北算是内廷,包括中路的后三宫和东西六宫.这叫做前朝后寝.外朝除了中路的前三殿,还有东西两路建筑,都有各自的功能和历史. 从太和门广场东侧庑廊中间的协和门 ...

  • 文宗阁琐议

    <四库全书>是我国历史上卷帙最大的一部丛书,它有种类一万余种,数量达18余万册,几乎汇集了乾隆以前的所有古籍.该书问世后,乾隆皇帝非常重视,传旨分抄七部,先后庋藏于北京故宫文渊阁,圆明园文 ...

  • 流落海外百年,北大花费1.1亿买回的大仓藏书精品欣赏

    文中介绍的是北京大学图书馆2013年收购的日本大仓藏书.内容经微信公号"北京大学图书馆"授权发布.1912年,藏书家."诵芬室"主人董康就学于东京大学,因生活窘 ...

  • 刘蔷丨文源阁与《四库全书》

    文源阁与<四库全书> 刘 蔷 (清华大学科技史暨古文献研究所) 摘  要:文源阁因存世时间短.实物遗存少,相对"四库七阁"其它几阁,研究较为薄弱.本文备述其建立及庋藏& ...

  • 王静:天一阁与《四库全书》关系谫论

    宁波天一阁历经四百多年的沧桑独存于世,是中国传世最久的私人藏书楼,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藏书楼之一[1].天一阁建于明代嘉靖年间,由当时的兵部右侍郎范钦所建.天一阁以其宏富的藏书.内涵深厚的书阁命名方式. ...

  • 杭州孤山文澜阁(一)

    文澜阁,位于浙江杭州西湖孤山南麓,浙江省博物馆内.初建于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是清代为珍藏<四库全书>而建的七大藏书阁之一,也是江南三阁中唯一幸存的一阁. 此地原为清康熙行宫.雍正 ...

  • 杭州孤山文澜阁(二)

    文澜阁古建筑群位于西湖博物馆馆区西侧,原是清代收藏<四库全书>的皇家藏书楼. 文澜阁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是年,<四库全书>告成,当时先抄四部,分藏紫禁城文渊阁. ...

  • 谭钟麟《杭州文澜阁碑》大楷欣赏

    文澜阁位于杭州西湖孤山南麓,浙江省博物馆内.初建于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是清代为珍藏<四库全书>而建的七大藏书阁之一,也是江南三阁中唯一幸存的一阁.<杭州文澜阁碑> ...

  • 谭延闿之父——谭钟麟神笔大楷《杭州文澜阁碑》

    谭钟麟,中华民国政治家谭延闿之父,曾任两广总督,江南道监察御史,杭州府遗缺知府,河南按察使等职. <杭州文澜阁碑>大楷书法为谭钟麟,内容是乾隆所撰.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浙江杭州文澜阁

    杭州文澜阁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孤山路25号,浙江省博物馆内.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澜阁初建于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是清代为珍藏<四库全书>而建的七大藏书阁之一,也是江 ...

  • 杭州文澜阁碑.乾隆撰.谭钟麟正书.淸光绪拓本

    杭州文澜阁碑.乾隆撰.谭钟麟正书.淸光绪拓本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杭州 文澜阁

    文澜阁位于杭州西湖孤山路26号 建成于清乾隆四十八年 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到西湖好几次了,只知道在孤山的浙江博物馆旁边有一座文澜阁,但始终大门紧闭,秘不示人.偶然在网上看到文澜阁经整修后免费开 ...

  • 高清碑帖-清 ·谭钟麟《杭州文澜阁碑》

    此大楷作者为谭钟麟,内容是乾隆所撰. 谭钟麟(1822-1905),字文卿,原名谭二监,中国湖南茶陵人,清朝末年政治人物,中华民国政治家谭延闿之父.曾任两广总督,江南道监察御史,杭州府遗缺知府,河南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