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孤山文澜阁(三)
文澜阁虽为皇家建筑,却具有江南园林的雅致清新的意境。园林布局的主要特点是顺应地形高低,适当布置亭台、游廊、水池和石块,并通过游廊使之互相贯穿。从入口进入垂花门,后面依次为狮象群、御座坊、水池及文澜阁主楼,同时吸取江南园林不对称的特点,东面配有乾隆、光绪帝题字的碑亭。西面设有连接御座坊与文澜阁主楼的游廊。使得整体空间错落有致,花虫鱼鸟散布在庭院内,动静结合,花香融书香,颇有一种人间仙境的韵味。
丰富的空间序列元代范德机在《诗法》中说过,“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可见作诗讲究“抑扬顿挫”之法。而这种原则在文澜阁的建筑序列上也有所体现。其建筑群体大致以时间与空间的转换呈现为“导入—过渡—高潮—结束”的顺序进行。
从入口到垂花门为导入部分,垂花门之前是一处小院落,里面伫立着古树,建筑掩映在其后,给人一种神秘的韵味。过渡部分为狮象群与御座坊。进入狮象群,假山之下有洞,洞内分成三条路径供行人选择。其间有古树生长于假山的缝隙中,颇有一种“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感觉。穿过狮象群则为御座坊,是古时皇帝休息以及召见大臣的地方。穿过此建筑,则是整个建筑群的高潮部分即文澜阁主楼和楼前的水池,空间豁然开朗。
水池中央有一奇石,名为“仙人峰”。水池之后则是文澜阁主楼,是整个建筑群最耀眼的环节,同时也是空间序列的结束部分。阁前放置的香薰炉燃起香薰,不仅具有驱虫避蚊之效,同时使得主楼在香薰的烟晕下更显庄重。
池塘中,一峰奇石直抵青空,石形似人,得名“仙人峰”,是西湖假山叠石中的精品,与杭州曲院风荷的“绉云峰”、苏州留园的“冠云峰”合称“江南三名石”。

阁上檐中间悬挂“文澜阁”满汉文匾额。原匾额字为清高宗御书,已毁,今匾字本请光绪御书,结果由南书房代笔,由京制好送杭。(网络下载图片)
文澜阁前,楼建台基上,台前有护栏。护栏外安置二鼎、二鹿,皇家气派。

一层到三层,整整齐齐地排放着黑色柜子,双门,插销铜锁,总共有108个,柜子上左右两竖排烫金字“文澜阁尊藏,钦定四库全书”。 都是光绪年间重建时的原件,虽历经风雨百年,风采不减。
文澜阁初建时,一层明间设御座和书案,两侧藏《古今图书集成》和《四库全书》经部。文澜阁重建后,一层明间废御座和书案,除《古今图书集成》外,增储《劝善要言》《全唐文》《剿平粤匪方略》等。二、三两层藏书不变,分别为史部和子部、集部。

文澜阁的规制为明二层暗三层:“由于《四库全书》的藏书量大,匠人们创造性地在腰檐处增加夹层,内为上、中、下三层,扩大了藏书空间。文澜阁夹层上方井口的运用则更有利于书籍的搬运、通风和采光。这些设计体现了古代工匠构思精妙的聪明才智和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灵活多变的结构特点。
文澜阁里的书都是按次序排列在各层,既不能使书之次序颠倒混乱,又不允许架上有高低不齐,《文澜阁志》中就记载了文澜阁排架图。

乾隆四十七年七月初八日内阁奉上谕:朕稽古右文,究心典籍,近年命儒臣编辑四库全书,特建文渊、文溯、文源、文津四阁,以资藏庋。现在缮写头分告竣,其二、三、四分限于六年内按期蒇事,所以嘉惠艺林,垂示万世,典至巨也。因思江浙为人文渊薮,朕翠华临泣士子涵濡敎泽,乐育渐摩,已非一日,其间力学好古之士、愿读中秘书者,自不乏人。兹四库全书允宜广布流传,以光文治。如扬州大观堂之文汇阁、镇江金山寺之文宗阁、杭州圣因寺行宫之文澜阁,皆有藏书之所,着交四库馆再缮写全书三分,安置各该处,俾江浙士子得以就近观摩誊录,用昭我国家藏书美富、敎思无穷之盛轨。钦此。 光绪七年六月吉日兵部尚书浙江巡捕臣潭钟鳞恭录。

光绪年七十月十六日内阁奉上谕,谭钟麟奏修复文澜阁,请颁发匾额方略,并将搜求遗书之绅士奖励等语。浙江省城文澜阁,毁于兵燹,现经谭钟麟筹款修复,其散佚书籍,经绅士丁申、丁丙购求藏弆,渐复旧观,洵足嘉惠艺林,著南书房翰林书写文澜阁匾额颁发,并著武英殿颁发《剿平粤匪方略》一部,交浙江巡抚祗领尊藏。主事丁申著赏四品顶戴,以示奖励,钦此。

太乙分青室屋前悬“太乙分青室”木匾,上载“宋西太乙宫旧址,特建文澜阁,藏四库书,诏许世子观摩卷写,荣誉校书无禄矣。……”南宋理宗时,卢允升等奏称:福太乙(星)临吴越之分乃即延祥园建太乙宫(既今文澜阁)。东方又称青方,按天文分星而言,“太乙分青”寓意太乙星的东方。平屋即在文澜阁的东方,故得名“太乙分青室”。
《四库全书》的命运。《四库全书》完成至今的两百年间中国历经动乱,《四库全书》也同样饱经沧桑,多份抄本在战火中被毁。其中文源阁本在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时被焚毁,文宗、文汇阁本在太平天国运动期间被毁;杭州文澜阁藏书楼1861年在太平军第二次攻占杭州时倒塌,所藏《四库全书》散落民间,后由藏书家丁氏兄弟收拾、整理、补钞,才抢救回原书的四分之一,于1881年再度存放入修复后的文澜阁。文澜阁本在民国时期又有一次大规模修补,目前大部分内容已经恢复。因此《四库全书》今天只存3套半,其中文渊阁本原藏北京故宫,后经上海、南京转运至台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也是保存较为完好的一部)。文溯阁本1922年险些被卖给日本人,现藏甘肃省图书馆,近些年对这部书是否要归还沈阳,甘肃、辽宁两省一直未能达成一致。避暑山庄文津阁本于1950年代由中国政府下令调拨到中国国家图书馆,这是目前唯一一套原架原函原书保存的版本。而残缺的文澜阁本则藏于浙江省图书馆。

民国初期,商务印书馆影印了《四库全书珍本初集》,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出版了文渊阁本《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曾将之缩印。1999年香港的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分别与上海人民出版社以及香港中文大学在中国大陆及香港出版发行文渊阁本《四库全书》电子版。

编纂《四库全书》的过程,也就是寓禁于征的过程,也就是大兴文字狱的过程。据统计,在长达10余年的修书过程中,禁毁图书3100多种、15万部以上。在收入《四库全书》的图书中,也有不少删节或挖改。 在编纂《四库全书》的过程中,还编了《四库全书荟要》、《四库全书总目》、《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四库全书考证》、《武英殿聚珍版丛书》等。这几种书可以看作编纂《四库全书》的副产品。《四库全书荟要》是《四库全书》的精华,收书473种、19931卷。开本大小和装帧形式与《四库全书》相同。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共抄两部:一部放在宫中御花园的摛藻堂,一部放在圆明园东墙外长春园内的味腴书屋。

《四库全书》(1773年)可以称为中华传统文化最丰富最完备的集成之作。中国文、史、哲、理、工、医,几乎所有的学科都能够从中找到它的源头和血脉,几乎所有关于中国的新兴学科都能从这里找到它生存发展的泥土和营养。从那时开始,作为国家正统、民族根基的象征,已成为中国乃至东方读书人安身立命梦寐以求的圭臬和后代王朝维系统治宏扬大业的“传国之宝”。《四库全书》共收书3460多种、79000多卷、36000多册,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其中“经部”分为“易、书、诗、礼、春秋、孝经、五经总义、四书、乐、小学”等10类;“史部”分为“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等 15类;“子部” 分为“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等14类;“集部”分为“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等05类。总共44类。为了保存这批精典文献,由皇帝“御批监制”,从全国征集3800多文人学士,集中在京城,历时十年,用工整的正楷抄书七部,连同底本,共八部。建阁深藏,世人难得一见。虽然由数千人抄写,但字体风格端庄规范,笔笔不苟,如出一人。所以,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形式上看,都具有十分难得的研究、收藏和欣赏价值。后几经战乱,损毁过半,更使这套世界出版史上的巨制,成为举世罕见的无价之宝。

《四库全书》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官修丛书,是清乾隆皇帝诏谕编修的我国乃至世界最大的文化工程。全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收书3503种,79309卷,存目书籍6793种,93551卷,分装36000余册,约10亿字。相当于同时期法国狄德罗主编《百科全书》的44倍。清乾隆以前的中国重要典籍,许多都收载其中。由于编纂人员都是当时的著名学者,因而代表了当时学术的最高水平。乾隆编修此书的初衷虽是“寓禁于征”,但客观上整理、保存了一大批重要典籍,开创了中国书目学,确立了汉学在社会文化中的主导地位,具有无与伦比的文献价值、史料价值、文物价值与版本价值。本次出版的《四库全书精编》,精选《四库全书》之精华,以便于读者诵读为宗旨,所选之文,趣味清源,神采焕发,无一语不耐人寻味,无一篇不睿人智慧,数千年道术学艺文章之精华,几尽荟萃于斯。

中国近代,由于战乱不断,七部《四库全书》中完整保存下来的仅存三部。文汇阁、文宗阁藏本毁于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文源阁藏本被英法联军焚毁;文澜阁所藏亦多散失,后经补抄基本得全,然已非原书。1948年,国民党政府撤离大陆,前往台湾,将故宫博物院的一些珍贵藏品运往台湾时,将《四库全书》中最为珍贵的藏本文渊阁《四库全书》带到台湾,文渊阁《四库全书》现存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内。由于《四库全书》由乾隆敕编,为了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需要,名为“稽古右文”,实则“寓禁于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