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颉造28字的研究与诠释
一、概述
华夏诸族发祥于中原,大致即今天的陕西东部、山西南部、河南全部、山东西部、河北西南、安徽西北等黄河中下游地区,华夏特有的姓氏也集中在这一区域之内。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生存压力的加剧,加之自然灾害和战乱的不断发生,大批先民不得不断地从中原迁往周边各地,有的由平原迁往山区,有的由山区迁往平原,有的北迁,有的南移,有的甚至飘洋过海,最终形成了华人遍布各地的格局。“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成语就形象地描述了先民们为了生存而迁入荒山丛林中开垦定居的艰辛。
四千多年前,出生在陕西白水阳武村的仓颉与黄帝同一时代,他一生辅佐黄帝走遍了大半个中国,晚年回归故里,直到一百一十岁寿终正寝,埋葬在白水的利乡亭(因仓颉是黄帝的史官,后将利乡亭更名为史官乡)。
仓颉是古代文明的肇始者和拓荒者,他创造了文字,开创了中华五千年之文明史,无论从时间和作用上讲,都远远超越了我们传统概念中的四大发明,是辉耀我们华夏历史的第一大发明,是东方文明的根和源。至今汉字的使用者几乎占全人类五分之一,汉字仍然是世界上最优秀、最优美的通用文字。那么,文祖仓颉创造的字是什么样子,有哪些内容?根据仓颉故里明代万历年间《白水县志》记载:“仓颉造书两卷,后失于兵火”。唯独仓颉庙中的《仓圣鸟迹书》碑尚存。上镌28个字,传为仓颉所造字原形,弥足珍贵。
现在保存28个字最早的资料为《淳化阁帖》。宋代淳化三年(公元992年),宋太宗命侍书学士王著选内府所藏历代书法,摹刻于枣木板上,拓赐于大臣。全帖分为十卷,《仓颉书》排诸家古法帖五卷中的首篇。到了宋徵宗大观三年(公元1109年),太师蔡京又奉命据内府墨迹重新进行刻印成《大观帖》,并将这28个字释为“戊已甲乙,居首共友,所止列世,式气光名,左互乂家,受赤水尊,戈矛斧芾 ”。
究竟这28个字是什么意思呢?笔者从汉字形体的演变、28个古汉字字意等方面着手,进行了研究,终于使28个字内容浮出水面,现将研究内容与成果叙述如下:
二、汉字形体的演变
汉字学家认为:汉字的形体分为古今两类,隶书以前的字叫做古字,隶书开始而后的字叫做今字。所以,“隶变”是古今汉字的分水岭。
笔者认为:从汉字的孑遗雏形算起,汉字的形体演变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汉字经历了由简到繁,再由繁到简的过程。这个演变大体上可分为九个阶段:
(一)孑遗雏形5000年-8000年前。许多人都见过正在孵化的鸡蛋,使卵内的胚胎不断发育,最终成了雏鸡。这里最需要说明的是,在它没有出壳之前,虽然有了一定的形状,但绝对不能称为鸡。汉字的孑遗雏形就是这个意思。
我们的祖先大约在6000多年前,甚至更远的时期就已经孕育了孑遗雏形。从西安半坡村遗址陈列的一些类似文字的刻画符号看,第一,它们都是单个的独立体;第二,有类似笔画的结构;第三,虽然不是系统的汉字,但已经具备了汉字的雏形。
如:“
”。
(二)仓颉造字4000多年前。虽然只留下了28个字,但已形成体系,具备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基本结构规律,符合造字之法。如果说汉字是起源于图画,象形、指事、会意都与图画有着密切的关系。文祖仓颉造的字就是最简练的中国“写意”画。从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仓颉造字是半坡村文化的飞跃,是蛋变鸡、茧变蛾的关系,是质的变化。所以说,仓颉造字是中国几千年乃至几万年、几十万年劳动文化孕育的结果,仓颉是汉字的创造者;甲骨文、金文是仓颉造字基础上的延续和发展,是汉字形体的演变和汉字数量的增多,是字形和字数的变化。
(三)甲骨文3600多年前。是古代先民手工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一是形体不固定,同一个字笔画有多有少,写法有反有正。如“止”字是脚的象形,与仓颉造的一样,但有多种写法:“
”。又如“友”字,仓颉造的是两只左手靠在一起。甲骨文是两只右手靠在一起,也有两只左手靠在一起“
”。二是甲骨文是用钢刀和石刀刻在龟甲和兽骨上。因为到了商代,刻写工具比仓颉时代好的多,从质量和工艺上也进步的多,刻写也就方便的多,所以说,甲骨文上的象形字,由于笔画的增多,更加像象形字了。
(四)金文3300年前。金文是指铸刻在铜器上的文字。金文与甲骨文基本上处于同一时期,金文稍晚一点。从形体上看比甲骨文有所发展,曲笔较多,线条粗而自然,字体多不固定,一个字往往有多种写法。如“左”字,甲骨文“左”字与仓颉造“左”字基本一样,都是左手之形,金文在左手之形下部又加一个“工”字。
(五)篆书。篆书可分为“大篆2800年前”和“小篆2200年前”两种。大篆字结构较整齐,多种写法较少,但笔画较繁,现在看来书写不够方便;小篆是由大篆“省改”而成,即汉字由繁发展到简,线条规整,书写美观。如大篆“车”字“
”、小篆“车”字“
”。
(六)隶书2200年前。隶书始于秦而兴于汉,也称“汉隶”,是由“草篆”演变而成。在字形上由圆形变为方形,在线条上由弧线变为直线,在笔画上由繁就简。如“文字”二字,篆书是“
”,隶书是“
”。
(七)草书2100年前。草书是汉隶的潦草写法,这种字体求快求速,笔势连绵,一般人不好辨认。有的甚至是“狂草”,只有汉字的轮廓,更难认识。
(八)楷书1800年前。楷书是由隶书演变而来,也叫“真书”、“正书”、“今隶”。笔画平直结构方正,书写方便。从东汉开始,唐朝成熟,一直沿用到今。
(九)行书1700年前。从魏晋起直到现在。行书是间于楷书和草书当中的一种形体,行书是“楷书的流动”,写起来比楷书快,但又比草书好认。所以行书使用最为普遍,最有群众基础。
通过以上汉字九个阶段的演变,使我们明确三个问题:
一是古人造的汉字数量少,一字多意。就是说一个字要代表几个意义,如“辟”字代表:“避、嬖、璧、辟”五个字,真可谓“一身兼多职”。二是一字多形。古代由于时间、地域的差异,主观、客观条件的限制,出现了一个字有多种写法。如“兄”字就有35种写法。三是从仓颉造字到甲骨文,时间经过了漫长的700多年。从笔者目前掌握的有限资料来看,仓颉造的28个字中,除有2-3个字与甲骨文、金文有明显不一样外,其余25个字均基本一致。由此,我们得出结论:甲骨文、金文是在仓颉造字基础上的延续和发展。一是甲骨文、金文字的笔划增多了,更象形了,更好认了;二是字的数量增多了,表意内容更丰富了,因而使汉文字更加成熟了。
三、仓颉造28个古汉字字意
要想知道仓颉造28个字是什么内容,首先必须将28个单个字字意译释出来。
戊:戊字是个象形字。戊字的本义是指古代的一种兵器,用于打仗或狩猎。甲骨文、金文象一把大斧之形。
到了后世,戊字的本义消失了,它被假借为天干的第五位,即:“甲、乙、丙、丁、戊……”。同时,它也就常用为序数“第五”的代称,如“戊夜”是指五更天,天快亮了的时候。
己:己字是个象形字。己字的本义应为“缴zhuo”即拴在箭上的丝绳,射鸟用。《说文》:“己,中宫也……象人腹”,此说不妥。罗振玉和郭沫若都认为:“己”象系在箭上用以射飞鸟、野鸭等猎物的弯弯曲曲的丝绳之形,也就是“弋”字的本字。弋字本义为“小木桩”,可以拴东西,所以将细绳拴在箭上射,弋也叫yi。
后来己字本义消失,被借为代表“自己”的“已”字用了,还被借用为天干的第六位,列在“甲、乙、丙、丁、戊”之后。
甲:甲字是个象形字。象古代武士身上穿的盔甲片之间的“十”字缝。甲字的本义就是古代战士穿的“护身衣”。从甲字的护身衣的本义又可引申为动物身上起保护作用的“硬壳”,如龟甲、穿山甲、鱼鳞甲等。再如草木萌芽时的外皮也称甲。
后来“甲”被列为天干的第一位。同时,它也就常用为序数的“第一”。
乙:乙字是个象形字。弯曲之状象肠形。乙字的本义为鱼肠。郭沫若肯定地说:“乙字象鱼肠”。
古人则把“乙”字当“燕子”或“野鸭子”讲。(另有说法:乙,玄鸟名。名缘叫声而得,字依其形而造,故曰乙。)
后来,乙字列为天干第二位,乙字成为假借字。序数的“第二”。
居:“尸”象屋形。《说文》:“屋,居也”。上形为岩穴状,下形为穴洞。依形而造,故曰居。居字本义是蹲。《说文》:“蹲也”。
引申为居住的地方,居住;处在,居于;停溜。
首:首字是个象形字。首就是头。“首”字的本义就是“头”。头顶上还有三根毛,形若人之发端,草木之顶。《列子?黄帝》:“牛首虎鼻”。
由“头”引申为一伙人的头目为“首领”。
头长在人体最上面的部位,所以,首也引申指开端、初始、第一等。
共:共字本为会意字。象两只手捧着一件物品。《说文》:“共,同也”。许慎认为“共”字本义是“同”,此说法不妥或不全面。共就是双手“供奉”一件物品,所以,其本义应是“供”。如:“共其羊牲”。就是说:供给他羊的祭品。也有“恭”的意思。
友:友字是个会意字。形若双手高举,乞天保佑。甲骨文是两只右手也有两只左手靠在一起,这就象现在的旧友重逢,二人都伸出右手,紧紧相握,表示友谊。金文是两只粗壮的右手。“友”字的本义就是“朋友”。
所:所字是个会意字。金文的所字左边是一扇门户,右边是一把大斧头,以斧破门,表示盟誓之义。所字本义当“破门”讲。
止:止字是个象形字。本义就是脚。是脚趾分开的一只脚形象。也象鸟爪,形似爪迹。
在汉字中凡由“止”所组成的字大都与“脚”有关。“脚不前行”为“止”,引申为“停止”义。甲骨文“止”字像一只脚,脚趾朝左,脚后跟朝右。
甲骨文“止”字与“之”有一点象似,上部是一只脚趾朝上的脚,表示“从这里出发”的意思。“之”字的本义是“往”或“到”的意思。
列:列字本为象形字,与“歹”同字。甲骨文的上部象枯骨破碎的裂纹,下部象死人的空骨,所以“歹”亦有“列”义。《说文》:“列,分解也”。“列”是“裂”字的初文,是“分解”、“割裂”的意思。又可引申为“行列”、“排列”、“位次”等。“歹”字的本义就是死人或动物的残骨。
世:草木之叶重累百叠,此字形若草木辈生。世字是古代三十卅的意思。在上古时期三十年为“一世”。在古代所谓“一世”是指人的一辈子。后来则指父子相继亦称一世。
式:式字本义是标准、法式、楷模。 引申为:①效法,以……为楷模;②古人乘车时,伏身扶轼表示警意。另:古通栻。此为古代占卜用具,此字形若两根耆草相交。 在古文中“式”是助词,用于句首,无实义,可不译。
气:气是个象形字。气字本义即“云气”,象空中浮游的云气。另:云气也。形若山中之烟岚。
光:明也。光字本义就是光明、光亮。形若日、月、星光照山河。甲骨文下部是面朝右跪着一个人,人头上有一把大火在照耀。火给人类带来了光明,使人类迈入了文明时代。引申为光彩、光荣、光大之意。
名:名字本为会意字。甲骨文的左边是“口”,右边是“夕”。甲骨文中“夕”与“月”本为一个字。表明在月下说话的意思。也可以说是月下呼唤名字。金文形体变作月下有口,其义未变。“名”字的本义就是“名字”。因有“夕”字旁,也有月光的意思,也有指“文字”的意思。郑玄说:“古曰名,今曰字”。《说文》:“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瞑也。瞑不相见,故以口自名”。“名”字也可做为事物之称号。状若杆上装一饰物。古时,各部落将自己的图腾装于杆上,作为该部落的标志和部落的名称,也是这一氏族的保护者。
左:指方位。甲骨文“
”就像左手之形,上部代表“手指”形,下部代表“手臂”形。 金文“
”的上部及左部都代表手,与甲骨文一样,下部又加了“工”字。“工”字象斧锛木工器具之形。左手执斧锛等工具,就是辅助、帮助干活的意思。所以“左”字是“佐”字的先造字。后来因为“左”只借为“左右”之“左”用了。那么代表“帮助”之义的“左”,就只好加上个“立人旁”,成为“辅佐”的“佐”了。 古代尊崇右,所以右是较尊之位。“左迁”都是降级降职的意思。古代人有个习惯,人面朝东,那么东就是左面。
互:互相、相继、交替、交错的意思。形若藤条交错缠绕,故曰互。
乂:芟草也。形若刈草之刀。引申意为治理、安定、义安太平无事。
家:安居落户之所。家字是个会意字。甲骨文、金文:外面是屋,屋内有一只头朝下的猪。家的本义即家庭。家字有时也作谦称,如和外人谈起自己家中的长辈,则称家兄、家父或家尊等。
受:受字是两只手从各自的方向抓住船。或者是两只手抓住船运来的物品。受字的本义接受。《说文》:“相付也”。仓颉造的受字是一只右手接受物品。引申义:遭受、遭到。
赤:红色也。赤字是个会意字。赤字本为“被火烤红”之义,所以后世以“赤”为“红”
甲骨文的上部是个“人大”,下部是“火”,人被火烤红了。金文与甲骨文的形体结构完全一致。只是变得笔形粗壮。到了隶书、楷书把“大”变成了“土”,“火”变成了“ ”,与仓颉造的赤字反而接近了。仓颉造的赤字是两层火,也是“被火烤红”之义。
水:水字是个象形字。甲骨文、金文是四个点之中有一条曲线,表示弯弯曲曲的流水之形。仓颉造的水字是四个点之中有一条直线。形若天雨,涌泉,河流。“水”字的本义古今一致,就是水。
尊:敬也。形若双手高举酒具。尊字是个会意字。尊字的本义就是“酒器”。甲骨文的“尊”字是下部是一双手,上部是一个大酒杯或容器,是赤诚献酒的意思。在古代,向人敬酒是须非常尊重的。仓颉造的尊字与甲骨文、金文基本一致,在上古时代,由于受书写工具等客观条件限制,仓颉造的字笔画简练了许多。
戈:戈字是象形字。戈的本义是指古代的一种兵器。在汉字中凡由戈字旁所组成的字大都与武器或格斗有关。
矛:矛字是个象形字。矛在古代是一种最常用的也是最早的武器,大约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了。在汉字中凡由矛字组成的字往往与矛或割杀的动作有关。
斧:形若运器断木。斧字本为形声字。甲骨文:右边是个“斤斧头”表形;左为“父”表声。斧字本义应为名词“斧头”工具名,亦作兵器。《说文》:“斧,斫也”。斫:用刀斧砍,〈动词〉如:斫伐树林。《诗经》:“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大意是:要砍柴呀怎么办?不用斧子就不能办成。古代的兵器亦用大斧。斧由名词引申为动词,当“砍”讲。
芾:古之蔽膝,腰。此字依蔽膝之形而造,故曰芾。①蔽芾:形容树干树叶微小;②草木茂盛。
四、仓颉造28个字,笔者认为有三种说法
1、“五行”方向说
仓颉造28个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记述黄帝功德的《史书》。
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在上古时期,用“五行说”和“八卦说”来认识世界,说明万物的错综变化。即:五行说用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元素解释世界多样性,八卦说则用天、地、山、泽、雷、风、水、火来说明万物的化生。而将这种原始的学说用文字记载下来,初出现于黄帝本纪中,“有治五气”一语,解释为五行之气,谓春甲乙木气,夏丙丁火气之属是五气也。到了夏朝,《尚书?甘哲篇》中明确提到:“有扈氐威侮五行。”周武王克殷、访问箕子以天道,《尚书?洪范篇》对“五行”的解释就详细的多了。“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碱,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其中“五行”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的范围比较广泛。如观察太空星系,有水、火、木、金、土星之称;算卦的运用“五行”看人的面相,说明吉凶祸福;中医学《黄帝内经》中用“五行”相生相克来说明人体病理的变化;将“五行”运用到方向上,有东、南、西、北、中。即:东为甲乙木,南为丙丁火,西为庚辛金,北为壬癸水,中为戊已土。现在,我们用“五行”方向说,来解释仓颉造28个字是记述黄帝功德的《史书》。
根据《史记?五帝本》记载: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似,有娇氏女,登为少典妃。游华阴有神龙,首感生炎帝,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初都陈(现宝鸡一带),又徒鲁(今山东),位于我国之东部。这说明炎帝居于鲁,符合“东为甲乙木”。黄帝,有熊国君少典之子(有熊,今河南新郑),生于寿丘,长于姬水,米轩辕之丘,因以为名,又以为号,有土德之瑞,土色黄,故称黄帝。都于涿鹿之邑,位于妫州(今河北省),后迁于陕西,葬于桥山。按河北、河南、陕西居于我国中部,符合“中为戊已土”。故《仓颉书》第一句“戊已甲乙”是指黄帝、炎帝,这是28个字的大前提。如果这个前提推断正确,以下24个字就可以迎刃而解。“居首共友”说的是黄河流域,黄帝族居于所有部族(包括炎帝族和蚩尤的九黎族)中的首领地位,部族之间又友好相处,体现了“居首共友”的意义。“五行土德厚”是老对联中的一句。黄帝有土之瑞,说明黄帝生性聪明灵活,善于思索,道德情操高尚,在原始生活中,能及时发现问题,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又勤于耕作,为各部族做出了榜样。在黄帝时代有许多发明创造,像造船、造车、养蚕制衣、铸铜鼎、算数等,最突出的是仓颉造字,使人类向文明迈出了一大步。由于长年累月,积少成多,才获得了各部族首领的爱戴和拥护。但是,事物总是在矛盾和斗争中发展的。黄帝本纪中载:炎帝欲侵凌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等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豹虎(熊罴貔貅豹虎指诸多部落及部落图腾)与炎帝战于阪泉郊野(今河北涿鹿东南),三战而胜。接着是蚩尤作乱,又与蚩尤战于涿鹿(今河北涿鹿南),最后擒杀了蚩尤,各部落一致拥戴黄帝为联盟首领。“所止列世”是说明黄帝族代代相传,在过去很长的年代中,东战西征,其模范和正义的行动,得到了很好的发扬和传播,因而取得并巩固了联盟首领的地位。“式气光名”,是黄帝族对图腾十分崇拜和尊敬,并以天上的云及自然景观命官,各司其职,治理天下。“左互乂家”,是说先民们经过战争之后,互相协作,互相帮助,互相爱护,收获庄稼,清除杂草,重建家园,社会安定祥和。“赤”是火也,位于南方;“水”在西北,自然归流于黄河渠道。黄帝族孕育了黄河流域,自然环境优美,土地肥沃,上有太阳四季轮流照射,下有西北流来的水自然灌溉。“受赤水尊,戈矛斧芾”八个字,形容在战争结束后,人们在黄帝的英明领导下,携带着戈矛及生产、生活用具,在草木茂盛的地方游牧狩猎,发展生产,过着美好的原始共产主义生活。直译为:炎黄部族,黄帝居首,友好相处,代代相传,东战西征,建立政权,发展生产,共建家园,安居乐业,军队强健。意译是:轩辕黄帝为首时代,部族之间友好相处,在黄河流域代代繁殖生活,四方远近部落都来归附。发生过炎帝欲侵凌诸候,蚩尤作乱残害百姓,黄帝最终打败了炎帝,擒杀了蚩尤,被尊为部落联盟领袖,人们在黄帝的英明领导下,生产向前发展,军队力量强大,社会安定祥和,人民生活幸福。因而专门刻在石头上,形成史书,留给后人。
2、黄帝战胜炎帝、蚩尤说
仓颉造28个字是记述黄帝战胜炎帝及蚩尤的《文诰》。
上古时期,在我国辽阔的中原大地上生存着大大小小无数个部落,他们世世代代在这里繁衍生息,逐渐形成了炎帝、黄帝、蚩尤三大部落群体。由于黄帝的威望越来越高,四方远近部落都来归附。其间,发生过炎帝欲侵凌诸侯,被黄帝赶出了黄河流域,迁移到南方去了。接着是蚩尤不断侵扰,抢劫财物,残害百姓,民不安生。于是双方集结了成千上万的军队,他们手持大斧、长矛、弓箭等各种兵器,在涿鹿(今河北涿鹿南)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激战。战争打的非常残酷,从白天一直打到晚上,月色火光交相辉映,厮杀呼喊声震天动地。由于黄帝率领的军队,首领与士兵能同甘共苦,互相配合,身先士卒,队伍排列的威严整齐,将士们越战越勇,消灭蚩尤的人马就像杀猪割草一样,横尸遍地,兵器上沾满了鲜血,赤红的液体就像水一样流淌,最后终于擒杀了蚩尤,平定了天下,万民欢呼,举杯庆贺。这是上古时期一次最伟大的正义战争,结束了部落时代的历史,黄帝族的势力遍布各地,各部落的人一致拥戴黄帝为联盟领袖。我国第一个有共主的国家建立起来了,中华民族开始形成,社会出现了太平盛世。先民们在黄帝的英明领导下,携带着戈矛及生产、生活用具,在草木茂盛的地方游牧狩猎,发展生产,过着美好的原始共产主义生活。黄帝命史官仓颉撰写《文诰》,颁布天下,达到炫耀战绩、显示武力、震慑敌人、安定民心、发展生产、巩固政权之目的。
虽经沧海桑田、历史变迁,人们还是先后在陕西白水县、洛南县、西安市长安区以及河南、山东等地发现有仓颉造28个字遗迹,甚至发现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一家博物馆内也存有一块古老的玉石制作的仓颉造字碑,上边刻有仓颉造的28个字,虽是后来流传到美国,可见当时《文诰》颁布的十分广泛及数量之多。
3、古汉字本义说
仓颉造28个字是展现黄帝创立盛世的历史《画卷》。
根据古汉字本义推断,经过两次大规模战争,黄帝先后打败了末代炎帝,擒杀了叛乱的蚩尤,民族得到了融合统一,共主国家体制得到了建立,军事力量得到了加强,人们在黄帝的英明领导下,游牧狩猎,发展生产,社会安定,风气良好,大家过着美好的原始共产主义幸福生活,给人们展现出一幅远古时期太平盛世的“清明上河图”《画卷》。
⑴戊己甲乙狩猎场面。先民们带着弓箭等武器,穿着护身衣,外出打猎。他们不但捕获陆地上的猎物,还用弓箭射天上的飞鸟,水面上的野鸭、鱼类等猎物,使人们的生活得到了改善。
⑵居首共友祭祀场面。部落首领和大家都是长期友好相处的朋友,他们跪在地上,将捕来的猎物,共同敬献神、图腾和祖先。
⑶所止列世占卜盟誓场面。先民们破开甲骨和兽骨进行占卜,他们站在一起盟誓,表示一辈子在一起同甘共苦,共创幸福,世代友好,永不分离。
⑷式气光名自然美景场面。夕阳的霞光、晚上的火光月色交相辉映,把天空和大地照耀地光彩明亮。先民们在月光下互相呼唤着名字,他们有的三三两两在一起交谈,有的三五成群唱歌、跳舞或在传授生产、狩猎技术及学习文字。
⑸左互乂家祥和太平场面。先民们互相协作、互相帮助、互相爱护,收获庄稼,清除杂草,建设家园,使社会治理的安定、祥和、太平。
⑹受赤水尊共享劳动成果场面。先民们手抓物品,烈火把食物烤的通红,大家在一起吃着“美食”,互相不断地敬着“美酒”。
⑺戈矛斧芾开垦新领地场面。先民们带着武器和生产工具,到草木茂盛的地方去开垦新的领地或捕获更多的猎物。
《仓圣鸟迹书》之歌
黄帝英明创盛世,仓颉作书记史歌;
戊已甲乙是狩猎,捕鹿猎羊射鸭鹅;
居首共友是祭祀,跪拜神祖双手托;
所止列世是占卜,排列整齐甲骨测;
式气光名是美景,晚霞月色燃篝火;
左互乂家是太平,社会安定又祥和;
受赤水尊是共享,烤肉饮酒共享乐;
戈矛斧芾是开垦,草木茂盛食物多。
仓颉造字经历了四千多年的历史岁月,对28个字的研究和识读,古人今人尽管颇感深奥难懂,但仍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些看法的正确与否,仍有待于人们的探索研究。因年代太久远,可供参考的资料又很稀少。如有不妥之处,希望惠鉴指正。同时欢迎有兴趣者研究,并将成果进行交流,以便让大家分飨。
谢谢阅览!
附:1、《仓颉书》插图7幅(赵国康提供)
2、仓颉造28个字形体演变示意图1幅
(参考书籍:左民安著《细说汉字》、李一宇主编《中国文化的由来》、许慎《说文解字》、郭纪忠《仓颉与仓颉庙》等资料。)
(作者系:宋振东 中华仓颉文化网古文化研究员、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特约研究员、陕西省作家协会、美术家协会、老年书画协会、仓颉文化研究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