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不可好高骛远,更不可小看自己【图文】
古往今来,浪子回头的可贵,是在能够改邪归正。改邪归正之后,必须要积极地重建他的人生,才能达到“回头”的目的,才有“金不换”的价值可言。
佛家有一句话广为流传,“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被当作佛法广开,接引世人的一大例证。于是很多人就认为,假使犯下很多的错误,但是一旦信仰佛法,就能使自己即刻得到拯救。
还有一句话,“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意思是说,我们向海中直游出去,或者在海中浮沉漂流下去,是上不了岸的,只有当我们希望登岸而掉过头来时,就朝着岸的方向了。掉过头来虽非立即登岸,但已面对着岸并且向岸接近,那是不容置疑的事。
佛经中比喻,众生就像是在此岸,而成佛就好像是彼岸;众生要成佛,就好像由此岸到彼岸一样。但是众生成佛本来就有无数的方法,称之为“八万四千”法门,而主要的方法有六种,称之为“六波罗蜜”,也就是六种到彼岸的方法。
这其中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这就是此岸、彼岸的典故。
本来成佛的方法是很简单、很直接,但为了找到更快、更便捷的方式,于是有人开始寻找其他的方法。可惜的是除“六波罗蜜”一途外,成就的人少之又少,所以为了帮助这些另辟道路的人,禅宗便应机开创了“回头是岸”的法门,帮助学佛之人重新找到正确的路途。
其实这里的“回头是岸”可以解读为,当我们用一种方法要达到目的,但长期间行不通时,我们应考虑是否选用另一种方法,甚至是与我们之前完全相反的方法。大家都要到彼岸,如果没办法到达“彼岸”,回头也是“岸”呀!
“不向空门出,投窗也太痴;百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这是一首禅意诗,是形容一只苍蝇为了飞出屋外,不知道有门可以飞出去,却拼命地往“纸窗”里钻,到底什么时候才能钻穿“纸做的窗”呢?那就不知道了。
还有一则同样场景,却说明了回头的益处:“为爱寻光纸上钻,不能透处几多难;忽然撞着来时路,始信从前被眼瞒。”
这一则中苍蝇为了贪求户外的光而拼命钻窗门的纸,但始终没办法通过,忽然发觉,我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呀?不妨往飞来的原路看一看,结果解决了问题。作为聪明的人来说,我们应该更能理解逆向思维的方法,而不是像苍蝇一样乱撞。
使用这种方法、这种思维的人,令很多本来无法解决问题,找到了解决的方法。所以这法门不仅在禅门流传,还推广到现实生活中并流传下来了。
一个农夫养了一群羊,有一日发现自己的羊圈坏了一块木头,但是农夫并没有当一回事。过了几天,农夫的羊少了几只。农夫伤心地在屋外哭泣。
这时经过的人问他为什么哭泣。农夫说了他的遭遇。当劝解的人告诉他需要赶紧将羊圈修好时,农夫说:“我的羊都丢了,我还需要修羊圈做什么?”可想而知,不修羊圈的农夫还会继续遇上什么悲惨的事情。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就像这个农夫,遇上悲惨的遭遇,或是面对错误、失败,我们采取的是唉声叹气,怨天尤人,却缺少了积极解决问题的办法。就如停滞在前往彼岸的中途,自然到不了目的地。
相对于沉浸在悲痛中,处于一个惊慌失措的状态同样不可取。我们应采取的是“反思”、“反省”、“自省”的方法,而这种方法也是令我们改正错误、走向光明的重要方法。
看清了自己,认识了自己犯下的错误,所以我们能够快速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路途。因此,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们发心要成佛,必须先从我们现在的立场和程度做起。
我们不可好高骛远,也不可小看自己,因为任何人都有他们的立场和现在的程度。我们是人,成佛就必得从人的本位开始,如果人尚不能做好,成佛自是不可能的。
对于佛教徒来说,最终目的是成佛、成为觉悟的人;不仅自己能成为一个觉悟的人,并且能帮助别人成为觉悟的人。当这种事业达到圆满阶段时,称为“觉满”。
“自觉”、“觉他”、“觉满”便是佛。在学习成佛的过程中,其中主要的一个过程是学习修行,也就是学习“觉悟的有情”行为。
而在科学思维中,其中一派是“反向思维”和“逆向思维”。这派学说认为,人类大多是“羊群心理”,如果大多数人不问理由地相信种事物,那就会很危险了。在投资学中,认为这是抽身而出的时候了;虽然这是不容易做到,但在成就自己方面,往往是很管用的。
人在“放下屠刀”的时候,已是佛性圆成的起步点,称为“立地成佛”,等于是说“回头是岸”。但事实上,放下屠刀并非马上就是佛,苦海回头也并不能立即就在岸上啊!
因此,佛教所说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也只是从正面的自性—佛性上做的肯定,不必就是真的当下成就了无上的正等正觉—佛的果位。放下屠刀之后,更多的需要我们自身对佛法的学习。
(2021/03/17)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