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玉兰 | 知是夜来春雨足
往期回顾
知是夜来春雨足
——回忆我的初中生活
接到校办的征文通知就想到了我的初中生活,想到了 “初一班”,想到了与这个班 集体有关的人和事。
在孝中历史上曾经办过几届初中班,我是一届一班的学生。初一班的诞生有其特 殊的历史背景,它是孝义中学历史上特殊时期的特殊产物。孝义中学是有着60年历史的孝义市最高学府,也是省重点中学,全国知名的示范高中,是桃李满天下的老校。据说当时的教导主任郭锡麟老师以一个教育战略家的眼光,想到占用高中指标在全县小学应届毕业生中招收初中尖子班(类似现在的凌云班、宏志班),想来是想为高中储备好的生源,或做个试验吧。这个当时先进的理念被采纳,于是就有了 1979年暑期那 一场别开生面的五年一贯制学生招生考试。于是在一个大雨滂沱的日子,父亲用一辆 破旧的自行车驮着从没出过远门的我,我打着一把破油布伞,来到这所令人向往的圣洁的知识殿堂参加选拔。结果是我幸运地被排在前100名,顺利地被录取,成为初一 班的学生。从此,我幸运地碰到了全县同龄人中的精英,得以与他们共同生活学习,遇到了许多德高望重的高素质的老师,接触到当时比较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模式, 接受到当时农村孩子可望而不可即的好的教育,养成了许多好的习惯,奠定了我一生 赖以生存的基础,虽然我的履历中没有高中这一笔,在学业生涯中却有“高中”这一笔,我是一个特殊时期以初代高的特殊的学生。
知是夜来春雨足。更有幸的是遇到我们的班主任魏攀山老师。他来自省城太原, 给我们带来了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和管理模式,他给我们带来了正能量,使我们在三年的时间里,不但学到了知识,发展了智力,更养成了很多好的习惯,无形中形成了 一股凝聚力,使初一班成为当时教育界的一个亮点一个品牌,在以后的岁月里成了一种精神一面旗帜。
想到初一班就自然想到教室里浓郁的学习气氛,且不说各门功课开足开全(当年 教育界刚改学制,初中增加了英语课),教师配备的经验丰富有水平,常规教学的有模有样有声有色,单说教室的文化氛围和学习气氛就令人刮目相看。魏老师是代语文的, 很懂得教室的文化建设。走进我们的教室,名言警句、励志标语触目可见,“莫做语言 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是我到现在仍刻骨铭心的一句。魏老师求人做了木头的报架,订阅了适合我们阅览的《山西青年报》这份当时的时尚报纸。教室后面的黑板报定期 更换内容,一期连着一期,内容丰富,涉及面广。这里面当然有田艳琴和梁亚芬同学 的无私奉献。除此而外,魏老师自制了一块大白纸张贴在教室后面,上面是他做的剪报,百科知识,应有尽有,还有同学写的范文,正是教室里诸如此类免费的精神大餐, 让你只要愿意随时可以享用。在媒体还不发达的当时,这些精神食粮常常令我们流连 忘返。教室前面黑板左手是考试排名表,每次考试的成绩排名一览无余。于是在这样的文化熏陶下,一群十三四岁的孩子的积极性被激发得淋漓尽致,比学赶帮是主流, 由不得你不认真学,教室里常常是座无虚席,除了吃饭上厕所。冬天教室里生炉子时 魏老师拿铝壶给我们热水,我们一人一个水杯,白开水就是当时的高级饮料,它多像知识的甘泉吸引着如饥似渴的学子废寝忘食孜孜不倦。
想到初一班怎能不想到干净整洁 的军营般的宿舍。魏老师是老师更是严父,他关心我们的学习更关心我们 的饮食起居,他用军营的模式管理宿 舍。被子要叠得像豆腐块,一张大的 通铺木板床整洁干净,生活用品摆放 整齐,地下轮流值日还要生火,生的是砖炉子,常常砖就活动了,记得父 亲还帮我们宿舍泥过炉子。当然十三 四岁的孩子必然有不会做的时候,这 时就有同学帮忙,这方面张玉萍同学做得最多。她家孩子多,她早当家,也算是同龄 人中的大姐,我们真应该感谢她的付出。也有懈怠的时候,但常常逃不过老师的眼睛,他常常突查,定时组织干部检查或者让全班同学参观。虽然不能天天一尘不染,但现 在想来,当时我们已经就进行过军训了,起码三年下来培养了自理的能力。既接受过 这样的严格训练也就不难理解学习、卫生、纪律流动红旗为什么总是在初一班教室外飘扬,这是养成教育的最好典范。魏老师也是慈母,他一个人只身来到孝义,把全部 的心血都花在我们身上。我们是孝中当时年龄最小的学生,平常一星期中午三顿高粱 面擦尖,两顿馒头(星期六中午赶着回家吃),吃一顿白面条那是奢望,六年级下学期六一儿童节,魏老师就以我们还是儿童要过节为由为我们争取到了一顿“幸福的白面 条”。现在想起打饭窗口那些大哥哥大姐姐羡慕的目光,还能想起当时我们是多么的幸 福、多么的得意,这就是因为我们有这位慈母般的魏老师。
想到初一班就想到比赛场上那矫健的步伐,娇小而飒爽的英姿,齐刷刷的手势, 规范的动作和炯炯有神的目光,在我们的意识里总是有旗必夺,凡一必争,于是思想高度集中,眼光十分敏锐,动作十分干净利落,不能有丝毫懈怠,否则魏老师是绝不宽恕的。还有宏大的考试场面,类似现在的模拟考试,全部拉到操场上,拉开一米的 距离,没有也不懂得作弊。
想到初一班就想到教室里挤得水泄不通的听课场面,授课人当然是魏老师,他的 古文四行对译法,他的作文多元化批改法,他的语文积累学习法等等,深得本地外地同行的赞许,也为我们奠定了扎实的语文功底。
想到初一班就想到魏老师诸多独特的激励方法。榜样激励法是在我身上起了作用 的,到现在,我仍相信榜样的力量,比如每次看感动中国人物的事迹我都会激动,而且同事也有人说过如果换了我在特定情境下我也会那样做。这里要说的是“送喜报” 的方法,就是每次考试以后,魏老师总要全班大排队,然后给成绩优异和有进步的同 学家送喜报。一张不大的红纸上面写着几行字,现在看来有点寒碑,但在十几岁孩子的眼中这是多么大的鼓励啊。至少在我,促使我更加努力,要求进步。还有利用随机 事件进行的“励志教育”。记得黄文晋同学的父亲去世了,为了教育顽皮的文晋“荒于 嬉”,更为了教育我们,魏老师三番五次让他写《我的父亲》,然后不断修改,不断在全班同学面前朗读,常常文晋满含热泪哽咽着,同学们也低着头或啜泣或无语,陷入 深深的思索中。这让我们体会到父母的不易,学会感恩,学会孝敬父母,同时知道自 己要惜时,要勤奋,况且《今日诗》《明日歌》早已熟读成诵。后来黄文晋终于修成正果,现在西安某生物研究所工作,担任博导,是研究领域的中坚力量。而我们同学也 大都是尊老敬老的楷模。
想到魏老师就想到他对我刻骨铭心的鼓励。一是魏老师刚接我们班不久,他发现 我的作文语句不怎么通顺,于是单独叫我去,给我布置一个作业:用每课后习题中的优美词汇写一段话,词语必须都用进去。我照做了,一段时间下来我的语句通顺了, 加之以后不间断的日记练习,夯实了我的文字功底。这个方法我受益了,以后我做了 老师,也拿来用于我的学生,让他们受益。二是初二寒假,魏老师布置让同学们把学过的六本语文书上的古文用四行对译法译出来,我认真照做了,开学后交上作业本, 老师做了认真批改,本子发下来红笔沟的圈圈点点很多,封面上用钢笔工工整整写了陶渊明的诗:“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并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表扬。这件事对我的鼓励很大,就如同给我这艘即将起航的船加了油,由 此我能开足马力驶向神圣的彼岸。这是我受益终身的一次助推,从当时到现在,乃至 以后的岁月里,我将始终保持这种扬帆远航的状态,保持“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追求,积极进取,不断完善,向着人生的完美境界前行。
三年的时间在人生的长河中只是沧海之一粟,但我有幸生活在一群精英中,有幸 遇到魏老师这样的好班主任,遇到吴鹏年、马振声、任仲坤三位德高望重的外语老师, 数学乔春娥老师,物理张心睿老师,化学李国生老师,政治郭锡麟老师,地理黄秀蓉老师,这些曾经是高中教师的老师如同黑暗中的执灯人为我们传道授业解惑,自然是高屋建瓴,我衷心地感谢他们的辛勤培育,感谢同学之间的真挚情谊。正是这三年的时光,我被正能量武装,养成了许多好的习惯,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此, 迈向了我人生的坦途。
随着岁月的流逝,初一班的同学们如今已近知命之年,他们已成为各条战线的中坚,社会的精英。其中有地质学家王彦彬同学,两次赴南极考察,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还有太原工大的博导田琦,有工程师李小刚,铁路方面的专家杨俊杰,轻工业方面的专家宋桂平,高级军官郭全宝,政届精英吴建辉、马胄、赵大龙、鲁志强、张孝生,教育专家张雅琴,高级编辑、教授傅一静,著名电视业务专家尚冬霞,还有部分企业家和一大批活跃在三尺讲台教书育人的人民教师。他们活跃于自己的岗位,仍然 是积极进取、求真务实、无私奉献、尊老敬老、重情重义、团结互助的表率,因为在 他们身上体现的已不仅仅是自己,而是初一班这个品牌的内涵,这个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的品牌和亮点,在我们的心目中如今已化为一种精神、一面旗帜,它将永远激励 着我们,影响着后人。
看到初一班同学的现在,就想起魏老师老早让我们积累的奥斯托洛夫斯基的那段 话:“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是的,现在回头看,我们无愧于我们的老师,无愧于那个班集体。这段名言将激励我们无愧于自己的一生。初一班的学子们,加油啊,老骥伏析志在千里, 何况我们正当壮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