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乙泻黄散的作用与功效

养生之家导读:泻黄散源于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卷下·诸方》。钱乙泻黄散的作用与功效、适应症、临床应用、医案组成方解是什么呢?下面小编为您详细介绍。

【来源】源于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卷下·诸方》。

【配方组成】藿香叶七钱山栀子仁一钱石膏五钱甘草三两防风四两,去芦切焙

【用法】上锉,同蜜酒微炒香为细末。每服一钱至二钱,水一盏,煎至五分,温服,清汁无时。

【作用与功效】泻脾胃伏火。

【主治】脾热弄舌。

【方解】方中石膏、山栀相配,石膏辛寒用以清热,山栀苦寒用以泻火,并能引热下行,从小便而解,具清上彻下之功,用为君药。防风味辛微温,在本方是为“火郁发之”而设。本方证由脾胃伏火而致,若只投苦寒清泻,其伏火难免抑遏不升,故于清热之中配以升散之品,以使寒凉而不致冰伏,升散而不助火焰,乃是清中有散,降中有升之法。藿香化湿醒脾,与防风相配伍,有振复脾胃气机之用,两药为臣。诸药合用,共奏其功。

【方论】

吴昆:“脾家伏火,唇口干燥者,此方主之。唇者,脾之外候;口者,脾之窍,故唇口干燥,知脾火也。苦能泻火,故用山栀;寒能胜热,故用石膏;

香能醒脾,故用藿香;甘能缓脾,故用甘草;用防风者,取其发越脾气而升散其伏火也。或问何以不用黄连?余曰:黄连苦而燥,此有唇口干燥,则非黄连所宜,故惟栀子之苦而润者为当耳。又问曰:既恶燥,何以不去防风?余曰:东垣已言之矣,防风乃风药中之润剂也,故昔人审择而用之。”(《医方考》卷二)。

汪品:“此是太阴、阳明药也。山栀清心肺之火,使屈曲下行,从小便出。藿香理脾肺之气,去上焦壅热,辟恶调中。石膏大寒泻热,兼能解肌。甘草甘平和中,又能泻火。重用防风者,取其升阳,能发脾中伏火,又能于土中泻木也。”(《医方集解·泻火之剂》)。

徐大椿:“火伏阳明,胃腑热炽,津液不能上荣,故口舌干燥,消渴不已焉。石膏清胃火之内炽,防风疏火伏之外淫,藿香快胃气以和中,山栀清三焦以降火,甘草泻胃火缓中气也。水煎药末入蜜以润之,使经腑两解,则肺胃肃清而津液得全,何消渴口燥之足患哉?此分解经腑之剂,为胃火郁伏消渴之专方。”(《医略六书·杂病证治》卷十九)。

王旭高:“栀子、石膏泻肺胃之火,藿香辟恶去臭,甘草调中泻热,重用防风者,能发脾中之伏火,又能于土中泻木也。诸药微炒香,则能皆入于脾,用蜜、酒调服,则能缓于中上。盖脾胃伏火,宜徐徐而泻去,非比实火当急泻也。脾中伏火,何以不用黄连?吴鹤皋谓恶其燥者,非也,乃恶其遏也。盖白虎汤治肺胃燔灼之火,身大热烦渴而有汗者;此治脾胃郁蒸之火,肌肉热烦渴而无汗者,故加防风、藿香,兼取火郁则发之义也。”(《王旭高医书六种·退思集类方歌注》)。

【临床应用与医案】

1.小儿牙关紧闭傅毓尚之子,潮热畏寒,医以羌、防、柴、葛之属,热愈甚,大汗淋漓,四肢怠惰,食已即饥。医者犹谓能食为美,见其潮热不退,更认为疟疾,复用柴胡、槟榔之属。其热如故,问其大便甚难,又加大黄、枳壳,便仍未通,乃至牙关紧闭,口中流涎,面唇俱白,大汗嗜卧,腹中欲食,口不能入。前医束手而去,始延余诊。问其初有潮热畏寒,继则大汗易饥便坚,四肢倦怠,后乃牙紧涎流,诊得诸脉弦小,惟两关洪大之至。细察此症,虽属三阳经病,但与太阳、少阳全无相涉,悉是阳明胃病。盖胃中伏火,为中消候也。以泻黄散加蒺藜、升麻、大黄与之。方中最妙防风、升麻有升阳泻木之用,所以能启发胃中伏火,不致清阳、邪火两遏其中,使之尽行舒畅;又有蒺藜诱之,石膏凉之,大黄泄之,栀子引之,甘草调之,

蜂蜜润之,井井有法,诚为胃中伏热之妙剂也。下咽后熟睡一顷。牙关即开,流涎亦止,潮热亦退,更以搜风润肠之药频服而健。(《谢映庐医案》)2.口疮朱某,男,3岁,2011年2月9日初诊。口舌生疮3天。症见:口腔黏膜、舌面、上颚等处多个溃疡面,周围红赤,疼痛拒食,哭闹不安,伴口臭,腹胀,无发热,大便干燥,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脉滑数。中医诊为口疮,证属心脾伏热,熏蒸口舌,治以泻脾清心,方用泻黄散加减:藿香10g,苏梗10g,防风6g,生石膏20g,炒栀子10g,炒薏苡仁10g,焦三仙30g,炒莱菔子10g,甘草6g,浙贝母10g。4剂,日1剂,水煎服200ml,少量频服。二诊:服4剂后,溃疡面缩小,疼痛大减,稍能进食。原方加茯苓10g,继予6剂。三诊:溃疡愈合,能进食,二便正常。予保和散调理脾胃。[裘晓芬.泻黄散验案二则.河南中医,2011,31(11):1320]。

3.流涎夏某,男,15个月,2011年3月12日初诊。其母诉:患儿近半年来经常流涎不止,经前医治疗无效。症见:口涎自溢,涎液黏稠,面赤唇红,食欲不佳,二便尚可,舌红苔黄,脉滑数。证属脾胃积热,廉泉失约,治以清热健脾固涎,药用:藿香10g,防风6g,生石膏15g,炒栀子6g,焦神曲10g,焦麦芽10g,炒薏苡仁10g,甘草10g,桔梗10g,炒枳壳10g。3剂,日1剂,水煎服120ml,分次频服。药后流涎明显减少,再进2剂后,流涎止。[裘晓芬.泻黄散验案二则.河南中医,2011,31(11):1320]。

4.汗症患儿,男,10岁,2004年10月27日就诊。患儿于诊前1年起病,盗汗,夜晚汗出多,以头部明显,夜间磨牙,身热,口臭,形体较胖,小便色黄,大便干,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平素喜食肥甘厚腻,辅助检查血常规、血沉、胸透均未见异常, PPD为阴性。该患儿辨证为汗症, 乃湿热迫蒸所致,治以清热泻脾,固摄止汗之法,方用:藿香叶15g,山栀子15g,防风10g,薄荷5g,生石膏20g,麻黄根10g,糯稻根10g,生甘草5g,鸡内金10g,滑石15g。水煎服,配合用五倍子粉5g,醋调成糊状,每晚临睡前敷脐中,每天1次,连用7天,并嘱饮食上以清淡饮食为主。经治疗7天症状明显缓解,原方中去生石膏、滑石、麻黄根、防风,加用莱菔子15g,佛手15g,生地10g,牡丹皮10g。调其脾胃,连用10天而痊愈。[李香玉.泻黄散加减在儿科临床应用体会.社区中医药,2006,12(8):49]。

5.针眼(麦粒肿)陈某,男,6岁,1986年6月1日就诊。右下眼睑红肿如麦粒大,疼痛已3天,心烦吵闹,口干喜冷饮,饮食减少,二便正常,舌红苔薄黄,脉数有力。处方以泻黄散加减,用量略减,加:紫花地丁、郁

金各15g,连翘、牡丹皮各10g,蜂蜜(临服数滴于药汁中),水煎服,忌辛辣燥热之物,2剂。10月10日偶遇询问,尽剂而愈。[李世平.泻黄散治疗眼疾临症举隅.安徽中医临床杂志,1999,4(11):280]。

6.唇疮某男,30岁。患者在冬至前后,连续食火锅,以致下唇起疮,肿痛不止,口燥便结,食后腹胀,尿黄如茶色。服炎见宁、维生素B,等未效。诊见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辨证属燥邪引动脾火上冲,治以泻火润燥。拟泻黄散加麦冬6g,每日1剂。药后大便通畅,唇肿痛均减,疱溢黄水,逐渐结痂,1周后痊愈。[陈见军.泻黄散用于口腔热证的体会.广西中医药,1984,5:27]。

7.重舌某女,65岁。因食煎饼,当晚又感受风邪,出现舌中央有数个溃疡面, 约花生米样大, 舌下血脉胀起, 状如小舌(约1cmx3cm) , 色红有触痛,善食易饥,口干烦渴,疲倦烦热,小溲色黄,舌红苔黄中剥,脉细数。证属脾胃伏火,阴虚血结,风热内蕴。治宜清泻脾火,养阴行血,佐以疏风。处方:藿香10g,栀子10g,生石膏30g,金银花15g,麦冬10g,穿山甲6g,防风12g,淡竹叶6g,甘草6g,每日1剂,水煎服。服药1周,舌中溃疡基本消失,舌下血肿隐退,触之无疼痛,病已愈。[陈见军.泻黄散用于口腔热证的体会.广西中医药,1984,5:27]。

8.带下某女,44岁。起病3个月,带下色黄而黏臭,四肢倦怠,伴有阴部瘙痒,坐卧不安,纳呆,胸闷,口苦黏腻而臭,苔黄腻,脉滑数。方以泻黄散合四妙散加味:藿香10g,生石膏15g,栀子8g,防风8g,甘草5g,苍术6g,黄柏8g,川牛膝10g,生薏苡仁20g,白鲜皮10g。服药4剂后自诉症状明显减轻,原方又进4剂后症状消失。[郭明敏.泻黄散在妇科运用举隅.中级医刊,1988,3:54]。

9.风赤疮瘦某男,5岁。眼周皮肤红、肿、瘙痒、脱屑半月余。患者于半月前开始出现眼周瘙痒不适,继之局部发红、微肿、起点状皮疹,经西医对症治疗后病不见减,反日见加剧,红肿愈甚,皮疹此起彼伏,疹退后皮屑脱落。后经中药清热凉血、解毒化湿、祛风止痒等治疗,仍无明显疗效。刻诊:双眼睑红肿,表面疹屑交错,并波及上下睑缘亦红肿起疹,瘙痒不适,伴口臭口干喜饮,头晕,纳呆,尿黄,便结,舌红苔黄厚,脉濡数。诊为风赤疮痍,证属脾胃伏火,郁结于上,治拟泻脾胃伏火,利湿解毒消肿,方投泻黄散加味,药用:藿香10g,山栀子、生甘草各7g,石膏30g,防风、蝉蜕、荆芥、通草各8g,土茯苓、连翘、牡丹皮各9g,大黄(后下)5g。水煎

服,并以少许药汁外搽局部。服药1剂则瘙痒止,大便畅通,再进2剂,红肿痒疹全消而愈。[胡兆满.泻黄散儿科应用举隅.四川中医,1995,3:44]10.小儿发热由于小儿冷暖不能自调,又为稚阴稚阳之体,肌肤嫩弱腠理疏松,卫外功能未固,故极易感受外邪。肺为娇脏,且小儿脾常不足,感邪之后常易夹痰、夹滞,形成脾胃伏热证,宜选用泻黄散加减治疗,既能清热退烧,又能化浊调和中焦脾胃,且解表之药能祛藩篱之邪,可使小儿很快康复。李氏用本方加青蒿、杏仁、射干等治疗小儿发热250例,其中温度最高者40℃,最低者37.5℃,发热时间1~6天,服1剂热退者150例,服2剂热退者100例,疗效甚佳。[李剑容.泻黄散治疗小儿发热250例.四川中医,1985,31(6):36]。

11.舌痛症舌居口中,口属脾胃。脾胃伏热,发为舌痛者,常用泻黄散治疗。黄颐玉报道:治疗39例舌痛症患者,均排除肿瘤、神经疾病引起的舌痛,并排除局部刺激因素,如牙齿锐利边缘、不良修复体、溃疡等。其中舌尖灼痛29例,全舌痛3例,舌麻木5例,舌痒2例,舌部无触痛和味觉异常,舌体活动自如。全部病例以泻黄散为基本方剂(生石膏30g,栀子10g,防风30g,藿香10g,甘草6g)进行辨证加减。若兼见口苦咽干、胸胁胀满、月经不调,加柴胡、当归、白芍、香附;若兼见心烦易怒、小便短赤,加黄连、白茅根;若兼见夜寐不安、心悸易惊,加珍珠母、石决明、茯苓;若兼见大便干燥,加酒大黄、芒硝;若兼贫血者,去石膏,加当归、白芍、枸杞子、大枣;若兼患糖尿病者,加天花粉、葛根。结果:1周内症状消失者23例,3周内症状明显减轻者12例,效果显著。[黄颐玉.泻黄散在舌痛症治疗中的运用.中国医刊,2000,35(9):55]。

12.剥脱性唇炎剥脱性唇炎属中医学“唇风”范畴。皮损多见于下唇,亦可延及上唇,症见口唇及唇周干裂,皮肤色红,灼热疼痛,颌下淋巴结和扁桃体可肿大,病情可持续数月到数年不等,有顽固难愈的特点。本病多属脾胃蕴热,复因风邪外袭,热毒夹风上攻,搏结于口唇部而发,常用泻黄散加味治疗,配合黄连膏(《医宗金鉴》)外涂,每日2~3次。热盛加连翘、黄芩;痒甚加牛蒡子、僵蚕;便秘加生大黄,颌下淋巴结肿痛者加金银花、桔梗、浙贝母等。乔氏用泻黄散合增液汤治疗剥脱性唇炎29例,结果29例病人全部治愈,其中服药3剂症状消失者18例,占62%;服药6剂症状消失者11例,占38%。[李卫莉.泻黄散合增液汤治疗剥脱性唇炎.山东中医杂志,1998,17(9):405]。

杨桂芹等报道:应用泻黄散治疗剥脱性唇炎20例。服药2~7剂后均获愈,3剂后症状明显减轻,7剂后肿胀、糜烂消失,结痂脱落,黏膜恢复正常,随访3年未再复发。处方:藿香20g,栀子10g,石膏30g,甘草10g,防风10g,生地黄10g,知母15g,地骨皮15g,土茯苓10g,文火水煎3次,1~2煎内服,第3煎外洗口唇,每日1剂。[杨桂芹.泻黄散治疗剥脱性唇炎.中国民间疗法,2000,8(3):41]。

郭盾等运用泻黄散加减治疗剥脱性唇炎160例,并与158例采用西药治疗者做对照,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观察。治疗组处方:藿香叶10g,生石膏15g,防风15g,栀子12g,甘草6g。10天为1个疗程。口干渴者加石斛、沙参;大便秘结者加大黄。对照组:口服氯雷他定,外涂丁酸氢化可的松软膏。结果,治疗组治愈78例,好转82例,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治愈11例,好转59例,无效88例,总有效率为44.3%。总有效率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其中,对所有痊愈患者进行1年随访,治疗组78例中有5例复发;对照组11例中有7例复发。[郭盾,肖红霞.泻黄散加减治疗剥脱性唇炎160例分析.中国药物与临床,2004,4(1):24]。

患儿,女,12岁,因口唇痒痛1个月,于2003年4月5日就诊。患儿近3年每到春季出现口唇痒痛、红肿,风吹及进食后加重,平素挑食,喜食蛋糕、饼干等甜食,伴纳差,小便黄,大便干,舌质红苔黄,脉数。证属脾胃实火为本,虚火为标,治以清热泻火,滋阴生津,方用泻黄散加减:藿香叶15g,山栀子20g,防风10g,薄荷5g,生石膏20g,生地15g,地骨皮15g,知母15g,白鲜皮15g,生甘草5g。并配合外用黄连膏,在睡觉之前涂于唇部,并嘱饮食清淡,多食蔬菜,5剂,服药后诸症俱消,随访未再复发。[李香玉.泻黄散加减在儿科临床应用体会.社区中医药,2006,12(8):49]。

13.口腔溃疡口腔溃疡属于中医学“口疮”范畴。小儿口疮多由于心脾积热,复感邪毒,热邪循经上炎熏灼口腔而致,多伴有发热烦躁、便秘溲赤,舌红苔腻,脉数等。可用泻黄散加味治疗。李天萍报道:应用泻黄散加味治疗口疮61例,痊愈(临床症状消失,随访3个月无复发)57例,占93.5%;显效(治疗后症状消失,3个月内复发)3例,占4.9%;有效(治疗后溃疡面缩小,疼痛减轻)1例,占1.6%。总有效率为100%。处方:藿香21克,栀子3g,石膏15g,甘草90g,防风120g。随症加减:兼外感风热者,加金银花、连翘、板蓝根;兼湿热者,加滑石、石斛、生地黄;热甚伤津者,加玄参、石斛、知母。剂量根据年龄增减。水煎服,每日1剂。口服泻黄散时配合珠黄散外用,搽于患处,每日3~5次。[李天萍.泻黄散加味治疗小儿口腔溃疡61例.河北中医,2001,23(5):340]。

刘淑贤等报道:以本方加减:藿香6~10g,栀子6~10g,石膏10~15g,防风10*~15g,甘草6~10g,茯苓15~20g,苍术10~15g,半夏6~10g,薏苡仁10~20g,黄芩10~15g,陈皮10~15g。治疗口腔溃疡31例,其中初发者8例,病程均在1周以内;反复发作者23例,病程1~5年者17例,5年以上者6例。结果:初发8例中治愈7例,1例无效;反复发作者23例中,治愈18例,无效5例;总治愈率为80%。其中最少服药2剂,最多服药9剂。[刘淑贤,安娜.泻黄散加味治疗口腔溃疡31例.内蒙古中医药,1993,12(3):27]。

吴文菊报道:泻黄散加味治疗脾胃湿热型口腔溃疡60例。药用:生石膏30g(先煎),栀子10g,防风10g,藿香10g,生甘草6g,黄连6g,苦参12g,牡丹皮10g,蒲黄10g(包煎)。结果:治疗3天后诸症皆减,其中57例服5~12剂而愈,3例因病情顽固,病程缠绵,服20剂许而愈。再用六味地黄丸善其后,随访半年均未见复发。[吴文菊.泻黄散加味治疗口腔溃疡60例.湖南中医杂志,2003,19(3):49]。

王琮本报道:以本方为基本方,若邪热较甚,溃疡面较大,疼痛剧者,加黄连、淡竹叶、生地;口臭、苔腻、口腔黏膜水肿者,加鸡苏散、车前子;大便秘结者,加大黄泡服;食欲不振者,加神曲、山楂;症状缓解后酌加麦冬、山药等养阴之品。治疗小儿口疮32例。结果:服药1~2剂后体温正常者23例(72%),服药3~4剂后体温正常者7例(22%),其余2例在服药6剂后体温恢复正常。溃疡平均消退愈合时间为治疗后5天。[王琮本.钱氏泻黄散治疗小儿口疮32例.湖北中医杂志,1989,(1):24]。

14.过敏性紫癜过敏性紫癜是由于某些过敏性因素引起的变态反应性疾病,病变以毛细血管为主,小血管亦受累。临床表现为皮肤紫癜,伴有胃肠道、关节及肾脏损害的症状。本病属中医学“血证”范畴,临床可从脾胃伏火外蒸,血络损伤论治。黄俊玉报道:以本方为主,兼风热者加金银花、连翘;咽红喉核赤肿加射干等;皮肤瘙痒加蝉蜕;血热者去藿香,加牡丹皮、赤芍、紫草、仙鹤草、寒水石等;阴虚者去藿香、防风,加生地、知母、麦冬;关节肿痛者合四妙散;伴胃脘疼痛者合丹参饮或失笑散,痛甚加乳香、没药;血尿者合地榆散或二至丸加减。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38例。结果:痊愈27例(紫癜全退,诸症消失,1周无复发);有效11例(皮肤紫癜消失或有小反复,终至控制,惟肾损害未能恢复者)。见效时间2~10天,一般在2周内紫癜全消,1例伴消化道大出血休克的危重患者21天见效,治疗88天痊愈。[黄俊玉.泻脾散为主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38例.四川中医,1993,11(9):43]吉建勋报道:用泻黄散为主治疗过敏性紫癜40例,结果:痊愈16例,有效2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0%,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吉建勋.泻黄散为主治疗过敏性紫癜40例.四川中医,2003,21(2):33-34]许德军等报道:用泻黄散治疗过敏性紫癜58例。痊愈(皮肤紫癜、关节、胃肠道、肾损害症状完全消失,实验室检查正常)40例;好转(紫癜基本消失,症状好转,但仍有复发,复发后治疗仍有效,尿分析或有异常)16例。总有效率96.6%。治愈患儿随访6个月~2年,5例失访,35例均未见复发。处方:石膏10~15g,栀子10~15g,藿香10~15g,防风10~15g,紫草10~15g,生地黄20~25g,大黄3~6g。其中热盛者,加生大黄且后人煎剂,紫癜颜色鲜红或伴有鼻衄、牙龈出血者,加大黄炭;病久反复发作、紫癜色紫暗者,用酒炙大黄。加减:紫癜密集、融合成片者,加牡丹皮;紫癜高出皮面或伴有瘙痒者,加秦艽、荆芥;手足背肿胀者,加白茅根、车前草;四肢关节胀痛者,加川牛膝、鸡血藤;腹部刺痛或绞痛者,加白茅根、仙鹤草,另吞琥珀末0.5~1g,加三七粉1~3g;蛋白尿者,加益母草、石韦;紫癜反复发作者,加生黄芪、干地龙。[许德军.泻黄散加减治疗过敏性紫癜.浙江中医杂志,1997,(6):273]。

患儿,女,7岁,2002年3月16日来诊。半月来腹痛拒按,无寒热、呕恶及头身疼痛,纳食减少,“并于最近4日解黑便,每日1~2次。3天前始见双下肢皮肤紫癜,色紫红,大小不等,两侧对称,高出皮肤,发痒不肿,精神较差,面色萎黄,舌尖红苔黄厚腻,脉滑。化验检查,尿蛋白阴性,但红细胞4~8个/高倍,血小板及出、凝血时间均正常。本例发病之初以腹痛黑便起病,当属“内斑”。为脾胃伏火,火毒伤及营血,斑毒由里达外。治以泻黄散加味:藿香12g,石膏、地肤子各20g,栀子、防风、黄连、生地、台乌、地榆炭、牡丹皮各10g,紫草6g,甘草3g。煎服4剂,紫癜全消,腹痛明显减轻,大便颜色转黄,精神、食欲转佳。原方去黄连、地肤子,再服3剂。用药10天,症状全消。随诊2周无复发。[刘敏.泻黄散加减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25例.中国医药指南,2008,23(6):428-429]。

15.手足口病小儿手足口病是由柯萨奇病毒A16型引起的一种自限性疾病。症见发热,口腔黏膜及掌趾皮疹等。证属脾胃伏火者,可用泻黄散加

板蓝根、金银花、连翘、炒牛蒡子、荆芥、川连治疗,以清热解毒,疏散外邪。俞友根报道:应用加味泻黄散治疗手足口病58例,全部治愈。其中最少服药4剂,最多10剂,一般服药2~3剂热退,6剂疱疹逐渐干萎,9剂口腔溃疡逐渐愈合,皮疹消退仅见色素斑疹。处方:生石膏(打,先煎)15g,藿香8g,焦栀子10g,板蓝根10g,金银花10g,连翘10g,炒牛蒡子10g,防风6g,荆芥6g,川连2g,生甘草5g。加减:淋巴结肿大者,加夏枯草10g;扁桃体肿大者,加薄荷(后下)5g。每日1剂,水煎2次,数次分服。[俞友根.加味泻黄散治疗手足及口病58例.辽宁中医杂志,1994,21(5):218]。

张颖报道:将本病60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6例,以泻黄散加味(处方:藿香、防风、甘草各20g,生石膏、生地黄、灯心草、牛膝各10g,淡竹叶6g,栀子3g)治疗;对照组24例以利巴韦林颗粒、维生索C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1.7%,对照组为79.2%,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张颖.泻黄散治疗小儿手足口病60例.新中医,2007,39(9):75]。

16.小儿厌食症郑珊等报道:60例厌食症患儿,辨证属于湿热内结型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以泻黄散为基础方加减治疗,对照组单纯使用锌剂口服治疗。治疗1个月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在临床症状、体重、治愈率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P<0.05或P<0.01。[郑珊,雷碧华.泻黄散治疗小儿厌食症湿热内结型30例临床疗效观察.中医儿科杂志,2006,2(2):37-39]。

17.粉刺寻常性痤疮是一种男女青春期常见的皮肤疾病,俗称“粉刺”。如伴有口疮、口臭、口干,大便干结或便秘,小便黄,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数或滑数者,可用泻黄散加味治疗。栾菁等报道:应用泻黄散治疗粉刺87例。治愈36例(皮肤损害消退,自觉症状消失);好转47例(自觉症状明显减轻,皮损消退30%以上);未愈4例(皮损及症状均无变化或消退不足30%)。有效率为95.4%。处方:藿香10g,栀子10g,防风10g,黄芩10g,生石膏25g,黄连6g,丹参15g,茵陈15g,薏苡仁30g,甘草3g。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2次。加减:心烦者,加灯心草、淡竹叶;便秘者,加大黄、桃仁;皮疹红肿痒痛或有脓疱者,酌加蒲公英、紫花地丁、地榆、金银花、玄参、生地黄、白花蛇舌草、连翘等。服药期间停用其他药物。1个月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1~4个疗程。[栾菁.泻黄散加味治疗粉刺87例.辽宁中医杂志,1998,(8):359]。

【现代研究】现代药理实验研究表明,泻黄散具有抗炎作用。以本方的主症口疮与现代炎症相关为依据,以对巴豆油所致小鼠耳肿胀以及组胺所致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的抑制作用为指标,观察泻黄散以及防风的不同配伍对全方抗炎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单味药防风无明显抑制作用,但加入全方中则有明显的协同作用,用和不用防风,抗炎作用有显著差异。防风可增加方中石膏、山栀等药的抗炎作用,减去4/5的防风用量,未见全方抗炎作用显著减弱,但大剂量防风却能使抗炎作用减弱。提示防风的“升阳散火”在配伍中有重要意义,但其用量不宜过大。

于苏平利用泻黄散加减方研究小鼠镇痛、抗炎、胃功能方面的药效学机制。泻黄散加减方可以显著抑制醋酸引起的小鼠腹痛反应,对热刺激引起的小鼠足痛反应无明显影响;可以极显著抑制二甲苯所致小鼠耳肿胀;显著抑制胃液分泌,减少总酸排出;对胃蛋白酶活性及排出无明显影响;可以促进胃排空运动,为泻黄散治疗小儿厌食症提供了实验基础。[于苏平.泻黄散加减方对小鼠镇痛、抗炎、胃功能方面的药效学研究.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4(31):65-67]樊巧玲将本方药物按原书比例及炮制方法制成泻黄散(含生药30%,简称泻黄散I),泻黄散去4/5防风(简称泻黄散Ⅱ),泻黄散去防风(简称泻黄散Ⅲ)以及单味防风(浓度同泻黄散Ⅰ中的防风含量)水煎液。观察其对实验性炎症的影响。①对巴豆油所致小鼠耳肿胀的影响:结果表明,泻黄散不同配伍对巴豆油性小鼠耳肿有明显地抑制作用(与生理盐水组相比P<0.01),其中泻黄散Ⅱ的抑制作用强于泻黄散Ⅲ(P<0.05),泻黄散Ⅰ的平均肿胀度略大于泻黄散Ⅱ,但无统计学意义。单味防风无明显抑制作用。②对组胺所致大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泻黄散及不同配伍对于组胺所致大鼠腹部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亦有明显抑制作用,泻黄散I、Ⅱ抑制作用均强于Ⅲ(P<0.01),单味防风未见明显抑制作用。[樊巧玲.泻黄散及其不同配伍对实验性炎症的影响.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6,(3):50]。

【临证提要】泻黄散的配伍特点是:清泻为主,辅以升散,则清中有散,降中有升,寒凉而不致冰伏,升散而不助火焰,佐以甘润和中,以使泻脾而不伤脾。本方与清胃散同有清热作用,泻黄散泻脾胃伏火,主治脾热弄舌、口疮、口臭等;清胃散清胃凉血,主治胃热牙痛,或牙宣出血,颊腮肿痛者。前者是清泻与升发并用,兼顾脾胃;后者是以清胃凉血为主,兼以升散解毒,此为两方同中之异。本方为治脾热口疮之常用方,以口疮、口臭,舌红脉数为辨证要点。小儿“滞颐”属脾胃积热者,去藿香,加赤茯苓、木通以清热

利湿;对脾胃郁热之口疮、弄舌,治以清热为主,无需重用防风;若口疮、口疳兼有血热者,可加生地、赤芍;口舌赤裂疼痛,可加黄连、黄柏;舌下肿痛,可加瓜蒌、贝母等。现代常用于治疗口腔溃疡、小儿鹅口疮等属心脾积热者。

泻黄散证辨证要点应为中焦湿热证。其中包括中焦湿阻,气机不畅,津不上承,枢机不利,传导失司之湿郁脾胃证;湿郁化热,或热伤津液之热盛与津伤之象;湿郁化热,热扰神明之神志证候。究其病因病机主要可归纳为:肝气不疏,横逆犯脾,脾气郁结,或饮食自倍,胃肠乃伤,运化失司,水湿停滞,久之化热,或过食肥甘,湿热壅脾,热扰心神,心火上炎。因此脾胃湿热为本,心火上炎为标。又“脾脉连舌本,散舌下”,“脾为心之子”,子病及母是其必然,“舌为心之苗”,故凸显口舌症状。临床所见,泻黄散证总是以舌痛、口疮等为首发症状,实际上其病理基础即是源于长期脾胃湿热郁伏而引发的心火上炎之标证。脾位于中焦,无任何出路与外界相通,故其热之发生,成郁伏之态。《内经》中说“火郁发之”,清泻脾热的方法也与其他脏腑不同。方中以辛味药物为主,正是发散郁热所必需的,超常规大剂量使用甘草、防风二药,是本方配伍特色之一。张山雷对此疑问甚大:“甘草味甘,已非实热者必用之药;而防风实不可解,又且独重,其义云何?是恐有误。乃望文生义者,且曰取其升阳,又曰以散伏火,须知病是火热,安有升散以煽其焰之理?”盖甘草补中气而泻火,脾热用之并无不妥,防风升阳疏风,正合“火郁发之”之意,在方中建功最大。若疑其有误而改换其他药物,则顿失立方之意,疗效亦随之大减。总之,泻黄散可治疗中焦湿热、脾胃伏火而致的以舌痛、口疮等为首发症状的多种疾病。此外,原方虽能治疗小儿弄舌之证,但必须是脾热所致,对于先天不足、大脑发育不全所致的弄舌,症见舌质淡白,脉象沉弱而缓者,应绝对禁用。

(0)

相关推荐

  • 泻黄散的临床案例

    [临床应用与医案] 小儿牙关紧闭 傅毓尚之子,潮热畏寒,医以羌.防.柴.葛之属,热愈甚,大汗淋漓,四肢怠惰,食已即饥.医者犹谓能食为美,见其潮热不退,更认为疟疾,复用柴胡.槟榔之属.其热如故,问其大便 ...

  • 泻黄散治伏火一案

    ●非专业中医请勿使用 近来身体小恙,遂自行拟方用药,不慎经他手煲药致方中石膏量增一倍而不知情,疾病虽愈,阳气却伤,适值春升之时,肃杀之令,行于发生之月,养生大禁也.切身领会,印象颇深,爰记录如下. 2 ...

  • 实战:手脚发凉十年,只因上火!一张方子,去火、通阳,暖四肢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 ...

  • 中医儿科学——汗证湿热迫蒸——泻黄散——阴阳解析

    泻黄散--阴阳解析 汗证湿热迫蒸证候: 汗出过多,以额.心胸为甚,汗出肤热,汗渍色黄,口臭,口渴不欲饮,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泻脾 方药:<小儿药证直诀>泻黄散加减 ...

  • 钱乙泻黄散的作用与功效、适应症、临床应用、医案组成方解

    [来源]源于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卷下·诸方>. [配方组成]藿香叶七钱山栀子仁一钱石膏五钱甘草三两防风四两,去芦切焙 [用法]上锉,同蜜酒微炒香为细末.每服一钱至二钱,水一盏,煎至五分 ...

  • 钱乙败毒散的作用与功效、适应症、临床应用、医案组成方解

    [来源]源于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卷下·诸方>. [配方组成]柴胡洗,去芦前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茯苓桔梗炒人参各一两甘草半两 [用法]上为末,每服二钱,入生姜.薄荷煎,加地骨皮.天麻,或? ...

  • 钱乙安神丸的作用功效、适应症、配方组成、来源方解

    [来源]-源于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卷下·诸方>. [配方组成]马牙硝五钱白茯苓五钱麦冬五钱干山药五钱龙脑一字,研寒水石五钱,研朱砂一两,研甘草五钱 [用法]上末之,炼蜜为丸,鸡头大,每 ...

  • 山楂有什么作用和功效

    山楂有什么作用和功效呢? 作用和功效之一:可以消脂肪减肥 中医认为山楂不仅有健脾的功效,还可以消积,有利于减肥,可用于治疗继发性肥胖,有些人可能会存在疑问就是这种食物有开胃的作用,那么在吃的时候,会导 ...

  • 蜂蜜加桂花泡水的功效?桂花蜂蜜水的作用与功效?

    蜂蜜口感香甜,与桂花一同泡水是不错的搭配,而且蜂蜜和桂花都是营养丰富的食品,那蜂蜜加桂花泡水的功效是什么呢? 蜂蜜加桂花泡水对身体健康有多种益处,下面田野牧蜂带大家了解一下.适当喝桂花蜂蜜水可以一定程 ...

  • 桔皮的作用及功效

    病情分析:橘皮具有理气化痰,健胃除湿,降低血压的功效.而且橘皮中富含丰富的维生素c以及芳香精油,具有提神,通气的功效.橘子皮所含的挥发油,对胃肠道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可以有效促进消化液的分泌,排出胃肠 ...

  • 张镜人清宫紫雪散的配方组成、作用与功效、经验

    [配方组成]广犀角粉(代)6g(匀分2次冲入),玄参心 9g,莲子3g,连翘心9g,竹叶卷心6g,金银花12g,炙远志4.5g,紫雪丹6g(分2次调入) [作用与功效]清心开窍,平肝息风. [适应证] ...

  • 赤芍的作用与功效有哪些 盘点赤芍的十大功效

    一.赤芍的功效与作用 赤芍一味常见的中药,其功效多多,不仅具有保肝的作用,还具有抗炎抗癌的作用.但是赤芍的功效并不仅限于此,下面就来具体了解一下吧! 1.具有抗炎的作用 赤芍所含的丹皮酚有较强的抗炎作 ...

  • 龙骨与牡蛎配伍的药对作用与功效主治

    [基源与功效]龙骨为古代大型哺乳类动物象类.三趾马类.犀类.鹿类.牛类等骨骼的化石.性味甘.涩,平.归心.肝.肾经.具有镇惊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之功效. 牡蛎为牡蛎科动物长牡蛎.大连湾牡蛎或近江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