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老师甘温除热法治疗午后低热验案 -- 马氏妇科
初诊:2013年8月23日。冯某某,32岁。因“午后低热10天”就诊。
患者平素月经规则,末次经期8月13日至8月22日,伴痛经,自经行起每日下午发热,体温37.5℃,伴恶心、出汗、乏力。舌淡红,苔薄白,脉细软。B超检查:子宫内膜厚度5.5mm,子宫三径之和18.4cm。诊断:子宫腺肌病合并肌壁小结节(13mm×10mm、14mm×9mm)。
中医诊断:内伤发热(气虚)。 西医诊断:子宫腺肌症。
治则:益气升阳,祛风除热。
方药:调经升阳除湿汤。
生黄芪12g 党参12g 柴胡9g 升麻6g 葛根15g 羌活6g 蔓荆子10g 白芷5g 炙甘草5g 藁本10g 防风6g,3剂。
二诊:2013年8月26日。药后午后发热症状消失。
按语:甘温除热法为金元时期李杲所创,旨在应用性味甘温的药物治疗虚损劳倦引起的发热,其代表方剂为补中益气汤。李东垣认为,气虚下陷,虚阳外越,故见发热,若以寒凉投之,则病虽已,乃“降之又降”,助其阴而重竭其阳,而阳气虚,则精神愈短,是“阴重阳,阳重阴,反助其邪”,故用柴胡、升麻、黄芪、葛根等“升阳风药”,风者,升发之气也,下者举之,使阳气升腾,鼓舞正气,平衡阴阳,则虚热得解。患者行经后出现午后低热,恶心、汗出、乏力,为营血亏虚,气随血脱,正气不足,脉细而软,其为虚证,当补之,故治宜补中益气,健脾升阳。生黄芪、党参大补元气,健脾升阳,为君药。柴胡引少阳之气,升麻升脾胃清阳,“火郁发之”,皆为臣药;羌活、藁本引太阳之气,葛根防温燥耗阴;白芷引阳明之气,防风胜湿而醒脾;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诸子皆降,蔓荆独升”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固护脾胃。全方以益气升阳为主,亦有祛风利湿,清散风热之品,补中寓散,升中有降,气为血之帅,补气而摄血收津,3剂而低热尽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