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为什么要吃月饼?你不知道的中秋节!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历史上的中秋有战乱,有阴谋,有背叛,也有兄弟情深,今天的团圆节来之不易。
01
中秋节为什么非要吃月饼?
“八月十五杀鞑子”、“蒙古人不吃月饼”真的吗?
流传甚广的一种说法是,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与元末明初农民起义“八月十五杀鞑子”和民国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有关。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朱元璋、孙中山跟这种传说有何干系?蒙古人不吃月饼是真的吗?
传说元朝蒙古贵族统治中国的时候,对汉族和其它兄弟民族进行了残酷的镇压,并且把汉族看作是最卑贱的奴隶,每个汉人家里都住着一个蒙古兵,以监视汉人,又叫“家鞑子”。
鞑子无恶不作,百般欺压汉人,不允许汉人有任何自由。百姓苦不堪言,决定奋起反抗。
可起义消息怎么发布,怎么联络?
有个聪明人想到了一个办法,在卖的面饼里夹上一个纸条,号召人们八月十五这天一起动手杀鞑子。让人们吃饼时看见这个纸条。
这办法果然不错,把号召起义的消息传遍四面八方,许多得到消息的人家都按时动手杀了鞑子。此事酿成起义,终于推翻了蒙古统治者。
后来,人们便在八月十五这天吃月饼表示纪念。(黄叶《八月十五吃月饼的来历》,收黄泊沧编《节日的传说》)
那个聪明人就是神机妙算的大明开国军师——刘伯温。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浙江青田人,明朝开国元勋
“月圆杀鞑子”的故事雏形,最早可能见于元初人徐大焯的《烬馀录》,徐氏在这本书里记述了苏州吴县在蒙元统治下遭受的残暴对待,随后经过民间的加工改造,包括把“大神”刘伯温搬来当作起义的幕后策划者,才变成了后来的样子。
值得注意的是,成书于元初的《烬馀录》,一直秘藏到清朝光绪年间方才刊印流通,所以可以推测这个故事的流行是在清末。
而清末,孙中山先生抗击清政府,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八月十五杀鞑子”的故事正好应景,这与“十羊九不全”(慈禧太后、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等晚清重要人物都属羊)的故事传播应在同一时期。
这个故事之所以流传广泛,还与朱元璋崇拜的宗教有关。
我们知道朱元璋参加红巾军起义之前是个放牛娃,而且还因为穷困潦倒当过和尚,后来朱元璋加入了摩尼教,当时称“明教”,崇拜日月光明,也就是所谓的“日月神教”。
影视作品中的日月神教教主
清静光明,大力智慧,无上至真,摩尼光佛
八月十五月圆之夜,正是“明教”认为人的斗志最好的时候,选择这个节日反抗压迫,红巾军的战斗力更强大。
而“明教”也正是朱元璋称帝后,定国号为“大明”的由来。
关于蒙古人不吃月饼的传说,已有人现身说法,证实是谣言,所以大家不要以讹传讹。
02
嫦娥奔月是爱情还是背叛?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嫦娥》唐·李商隐
李商隐这首诗流传较广,说的是嫦娥偷食灵丹妙药,升仙月宫的故事。
传说嫦娥和后羿是天帝派驻人间的神仙,感觉应该是外星文明。
但是后羿把天上的九个太阳射杀,惹怒了天帝,于是惩罚后羿和他妻子嫦娥降为凡人,不得飞升天庭,飞碟给没收了?或者传送门给关了。
这在《后羿射日》故事中有讲到。
《西游记》里的嫦娥
此后,嫦娥整天闷闷不乐,后羿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因为他太爱妻子嫦娥了。
后羿听说西北的昆仑山上住着西王母,王母娘娘有可以升仙的灵丹妙药,于是就跋山涉水、披荆斩棘去了昆仑,讨得仙药,只是这仙药只有一颗了。
后羿带仙药回到中原,打算让给嫦娥吃,但是想到两人从此天地相隔,实在于心不忍,纠结后又把仙药藏了起来。
但最终,还是被嫦娥找到了。她回忆这天庭的瑶台仙境,琼浆玉液……种种美好,人间是一天也待不下去,于是就选择了月圆之夜,偷偷把仙药吃了,背着后羿飞升天庭。那天正是八月十五。
天帝听说嫦娥背叛老公,自己偷食仙药,大发雷霆,就把嫦娥打入了月亮上的广寒宫,上面只有一只捣药的小白兔,和一位天天砍伐桂树的老头吴刚。
这不就是传说中的“冷宫”吗?
嫦娥肯定后悔死了,所以每年八月十五,月圆之夜,就成了相思和团圆的节日。
历史上,嫦娥应该确有其人。
传说,她是上古时期,约公元前2400年左右,三皇五帝之一帝喾(天帝帝俊)的女儿、后羿(大羿)之妻,美貌非凡,本称姮娥 ,因西汉时为避汉文帝刘恒的忌讳而改称嫦娥。
还有一传说与“九尾狐”的故事有关,说嫦娥名嫄娥,其姓纯狐。
东汉之前,无任何资料显示嫦娥与羿是夫妻关系,直到高诱注解《淮南子》才指出嫦娥是后羿之妻。
在道教中,嫦娥为月神,又称太阴星君,道教以月为阴之精,尊称为月宫黄华素曜元精圣后太阴元君,或称月宫太阴皇君孝道明王,作女神像。
山东潍坊市的寒亭区,现存嫦娥奔月台,而且当地人们相信,寒亭就是传说的“广寒宫”。
为何如此?答案猛戳《因为嫦娥的故事,潍坊寒亭的命运被改写了!》
03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为何不是儿女私情?
与中秋节有关的另一个著名人物,非大学士苏东坡莫属。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唐宋八大家之一。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成为千古绝唱。而这首词的著作地,就在山东省潍坊市的诸城市(密州)超然台。
此台最初建于北魏,熙宁八年(1075)重修,增加了栋宇,作为登高远眺和望月之地,苏轼的第弟苏辙,时为齐州(济南)通判,为其取名“超然台”,取超然物外,物我两忘之意。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但原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首《水调歌头》是苏轼在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节登台赏月,欢饮达旦,大醉后一气呵成的。
东坡居士在开篇明确“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这位让苏东坡牵挂怀念的子由,正是其弟弟苏辙。
从词中可以看出苏轼对弟弟异常想念,真是兄弟情深,情真意切啊!
有意思的是,后人常常把词的最后两句用来祝福男女爱情。
这也是中国诗词的文化魅力所在吧。
文/弘道大叔 山东省民俗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