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庆 | 那飞扬的青春过往
总第1351期
图|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
一个民族,她那时代不灭的灵魂烙印,常以文字、建筑、雕塑、书法、民俗等各种形式在无尽的时空里体现凝聚,在浩瀚的文山书海中闪现跳跃,这就是文化的力量、人文的精神、民族的灵魂。
对一个社会一个民族来说,如果没有诗歌、没有散文、没有小说,简直无法想象。邱吉尔说过,英国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原失去一个莎士比亚,而法国则建了一座包括政治家、思想家、作家、艺术家和科学家等72位伟人的“先贤祠”,并在正门上镌刻着“献给伟人,祖国感谢他们”,因为这里是法国人心目中的思想与精神圣地。世上的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这么一种恋旧情结、希冀着有一座精神小岛,它是归宿,是寄托,是信仰,是流浪者的故土,是迷航者的灯塔,它是我们全部以及最后的希望……这座小岛可以皈依过去的寓所,安放灵魂的圣地,就像印度诗人泰戈尔所说“无论你走多远,你的心总和我连在一起;无论黄昏时树的影子有多长,它总是和根连在一起……”这座小岛,超越了现实物质的诱惑范畴,形而上地赋予文学、史学、哲学等精神形式;这个根,常常被我们有意无意地指向最熟悉的栖居地——祖国、故乡、母校,让我们每个人自由徜徉,为之温暖,为之感动,为之沉醉。
我要说,能在最好的时光里遇见安师,是我此生最大的幸运。
从一九九二年在安阳师范高等专科学习,而后留校工作,自己二十年的经历正好与学校发展最快、变化最频的过程相重合,我的命运也就自然而然地和安师牵系在一起,印象重迭、行动契合,那曾经的一人一事,校园的一砖一瓦,文字的一笔一画,都处处被刻上安师印章,印上安师掌纹,烙上安师痕迹。
现实是流动的历史,历史是凝固的现实。安阳师范学院最近二十年的发展,真可谓草伏蛇行,惊险跌宕,波峰浪谷,波澜壮阔。一九九五年十月全国第一所五年制艺术教育试点的创办,一九九六年十月老校区第一幢教学楼的剪彩,学校艰难的专升本的历程和二千年四月梦想成真的喜悦,二OO一年十一月新校区的奠基开工,二OO七年十月的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圆满答卷,二OO九年十月十八日的六十校庆的礼花绽放,二O一一年十月的硕士点突破,自己不由自主地参与其中,与她脸贴脸,面对面、肩并肩,心连心,生死相依,风雨同舟。那繁琐而忙碌的日子,那一点点期待、一番番论争、一个个路标、一份份欣喜、一场场挫折、一次次彷徨、一回回激动,我都能闻到它的味道,看到它的颜色,感觉到它的温度……而当时一些不经意的遭际、不起眼的拐点,磨砺了我、成就了我,并悄悄转化成安师记忆的点点刻痕,这刻痕,如一串串晶莹的宝石,在安师历史的长河中闪闪发光。
大学只所以为大,不光是有巍峨大楼,更重要的是有睿智大师、浩瀚大书、无尽大爱和无尚大雅来引导知识之路、熏陶自由之灵、浸润智慧之光。著名教育家涂又光先生有一个著名的“泡菜理论”:他认为大学就好像用泡菜缸泡菜,泡菜缸里有什么味道的泡菜,就会泡出什么味道的泡菜。每个大学学人都应该经常地仰望天空,从母校的泡菜缸汲取精神营养,为母校的泡菜缸增添文化养分,做一个关心世界和国家命运的人。于是,在我的心里,常常鼓荡着这样的念头:作为历史的亲历者、见证者,不把这些亲身经历的历史脚步描画出来,就愧对了历史的诘难;不能以开阔的视野、丰厚的认知了解安师,就愧对未来的拷问!
华美的叶片落尽,记忆的脉络历历可见。有些人,你以为可以见面的;有些事,你以为可以一直继续的。然后,也许在你转身的那个刹那。那些人或事,或许你就再也见不到了。当太阳落下又升起来的时候,一切都变了,一不小心就再也回不去了。作为经历过那段岁月的安师人,责任和使命常常使我在慨叹和留恋之间留下依稀的文字,铭记日渐消瘦的记忆,奠祭那飞逝的青春过往。希冀着在未来的某段时光、某个时候,有人翻阅这本有关安师的发黄书签,能甜蜜地回忆起母校的历史,那曾经的美好、青春的印痕、奋斗的足迹,能神为之向往,心为之驻足、灵为之悸动……这,或许就是这本书付梓的真正意义之所在。
2007年温家宝在同济大学的即席演讲中说: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我常想,有时候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顶峰的高度,而在于坚守的张力。我们在面对浮躁的社会时,每个人都更多地关注于市场的指向、物质的表象、网络的虚幻,倘能以高昂的姿态、淡然的笔触、写意的涂画,勾勒出安师几代人的命运与纠葛,从另一种方式记录、叙述安师二十年的进程,铭记和感悟安师二十年的历史,勾描和融化安师二十年的魂魄,虽有袁枚的“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的味道,然处处用情、用意、用心地为学校做一点力所能及、微不足道的小事,用高尚的文化熏陶心灵,深厚的人文滋润情操,为之高蹈,为之呼号,以绵薄之力汇涓涓溪流,让更多的人认识安师、理解安师,从而形成发展安师、建设安师的滔滔大河,当也是功不可没的一件好事。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在日渐多元化的时代,立体化的海量资讯使我们手足无措,微博等方式逐渐解构着思考的碎片,而我依然选择灵魂的坚守,深情地、执着地坚守着这片并不肥沃的养育过我的土地。
最后,请允许我以一首炽热的小诗来结束这段文字之旅:
作者简介
11、魏延庆 | 绝句六首
13、魏延庆 | 词寄风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