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肺炎的经典方,新冠肺炎指南也推荐
随着新冠疫情的全球蔓延,中医药抗疫的身影也登上了国际舞台,让海外民众也见识到了中医药的实力。在治疗新冠肺炎的推荐方中,有一张辛寒清气的经方在临床治疗各类肺炎时都是主力军,它就是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简称“麻杏甘石汤”)。今天,我们将与大家分享援汉中医刘宁医生从温病学角度,为我们深入浅出地讲解如何使用好这张经典方剂。

热邪壅肺证多由肺的卫分证发展而来,也就是由表入里,由肺卫而深入肺脏。其临床表现是身热,汗出,咳喘,或胸闷、胸痛,舌红苔黄燥,脉数。
分析其病机,身热而不恶寒,说明热邪已不在表而是已经入里。因为有咳喘的症状,就可以定位在肺,标志热邪由肺系的浅层卫分进入了肺脏气分。因为邪气入肺,全身的正气就大量调动到肺部来抗邪,正邪相争非常激烈,所以体温就升高,可以高达39℃,甚至40℃,这种发热是高热。由于里热蒸腾,鼓动体内的津液外渗,就有汗出。肺是清虚之脏,它只能容纳清气,不能容纳邪气,大量的热邪壅滞在肺,就导致肺的宣发、肃降功能障碍,肺气被逼而上逆,就出现咳,甚至喘息气促。
气粗、气促、喘这三个名词,都是形容肺的呼吸功能失常,但是它们之间又有所区别。气粗,是指呼吸气粗,气流量大,有呼哧呼哧的声音,一般见于实证。气促,是指呼吸频率加快,呼吸急促,因为一呼一吸称为一息,所以气促也称为息促,它既可以见于实证,也可见于虚证。见于实证者,多伴见气粗;见于虚证者,多伴见气息微弱,呼吸表浅。喘,是指呼吸时伴见张口、抬肩,表现为张口呼吸,肩膀摇动,说明鼻子呼吸不够用了,要张口呼吸,还要扩胸运动,由扩胸而引起肩膀摇动,甚至于腹式呼吸也加重,腹壁也跟着上下运动,称为挺胸撷肚。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麻黄四两(9g)(去节),杏仁五十个(9g)(去皮、尖),甘草二两(6g)(炙),石膏半斤(18g)(碎,绵裹)。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加减
临床使用麻杏甘石汤时,如果患者肺热咳喘而痰多,要加清化热痰药,如浙贝母、瓜蒌、竹沥、车前子、葶苈子等。患者大便不干者,用瓜蒌皮宽胸化痰,大便干者,瓜蒌皮与瓜蒌仁同用,称为全瓜蒌,既宽胸理气化痰又润肠通便。瓜蒌与竹沥都要用大剂量,一般用30g。
肺热很重,热邪损伤肺络,出现咯痰带血者,可以加凉血止血药,如白茅根、藕节、仙鹤草等。
临床新书推荐
本文作者是温病学泰斗刘景源教授学术继承人、援汉中医医疗队队员刘宁医生。在他与刘景源教授合著的本书中,对中医温病学与疫病学的源流与治法进行了系统阐述,还特别增加了刘宁医生在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进行新冠肺炎诊疗和救治的经验和思考。

《中医千年抗疫史及新冠肺炎研究与思考》
(点击图片购买)
本书上篇“中医温病学与疫病学发展简史”,系统介绍了数十部有关温病、疫病的古籍,而且对每一部古籍都有较详细的介绍和点评;中篇“温病治法九讲”,从临床应用出发,梳理、归纳了九种温病治法(包含疫病治法);下篇“武汉抗疫阵地战的研究与思考”,则是通过武汉抗疫一线临床观察,阐述作者对新冠肺炎的中西病因、病机、治法的研究与思考,并且有真实案例分享。全书内容非常丰富,读来颇有启迪,对战胜当前的新冠肺炎疫情乃至当今的传染病防治工作具有很高的临床参考价值。
因库房盘点,中医书院于2020年4月24日-2020年5月6日停止发货。在此期间您可以正常下单,我们会于5月7日起按照订单顺序发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