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赏析|卫东诵读《玉楼春》(又名《木兰花》)宋词04(原文 赏析)
《玉楼春》(又名《木兰花》)
(原文 赏析)
[宋] 晏殊
诵读:卫东
朋友你好,我是卫东。相信大家都听过唐诗中的名篇,王昌龄的《闺怨》吧?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是唐诗中描写离别与哀怨的名篇。在唐宋时期,男子只要有考学、求官、参军之愿,就往往意味着与妻子、父母的长久分离。在那个没有微信、没有电话、也没有高铁的年代,家书抵得上千万两黄金,长期的离别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因此,不仅唐诗中常常描写离别,宋词里也常见类似的题材。今天我要和你分享的这首晏殊的《玉楼春·春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
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唐诗和宋词在描写春恨时,情绪、景色往往类似,都会有离愁、有思念,也经常会出现柳树、长亭等关于离别的常用意象;但以王昌龄的诗和晏殊的词对比,可以非常明显地感觉到唐诗是明快而直白的,宋词则是内敛且含蓄的。唐诗的别离常常发生在朋友间,而宋词的别离却多描写夫妻情侣之情。同样是送别,唐诗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宋词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唐诗是“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宋词是“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在经历了唐诗的豪迈与潇洒后,宋词对于离别之情的刻画,变得更为细腻和缠绵。
《玉楼春》这个词牌名,还有另外一个好听的名字,叫《木兰花》,原本是唐朝的教坊曲名,后来成为宋词的词牌名。这首词中,晏殊不再是宰相身份,他似乎摇身一变,成为闺中女性的发言人,用她们缠绵悱恻的口吻,讲述自己的离别哀怨。在绿柳长亭中,少女与心爱之人分别,或为科举,或为徭役。总之,眼前的这个人,有无数的理由,让你不得不与他分别。只是一别两地,心头的离愁就像三月的春雨,连绵不绝;楼头五更的钟声,更是不断惊醒深闺梦里人的残梦。是啊,无情的人又怎么会懂得多情之人的烦恼呢?一寸相思竟也可以化作万缕千丝。哪怕天涯海角也是有穷尽的,为什么我的思念、我的哀愁,却是如此“此恨绵绵无绝期”呢?
“江郎才尽”这个故事中的主人公江淹,在他的才思尚未枯竭之前,曾写过一篇知名的《别赋》。他开篇便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在这世间,每个人都会感到人生短促、聚散无常。古今中外,无人幸免。晏殊位极人臣,也依旧在内心对离别感到无奈与缠绵。
赵与时的《宾退录》记载说,晏殊的儿子曾对人讲,父亲平日里虽然写词很多,但从未在词中做女性之言,有女子之态。可是对方马上就反问:“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难道不是妇人之语吗?的确,写思妇闺怨的作品,是很难不用所谓“妇人语”的。即便是贵为皇帝的李煜,在他的《蝶恋花》中描写的离别,也是“一片芳心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的女子之态。
晏殊除了词,还值得人们称道的就是他对教育和人才的重视。天圣五年,也就是公元1027年,晏殊被贬到应天府为官。他在此积极发展应天府书院,并力邀范仲淹到此讲学,培养了大批人才。应天府与白鹿洞、石鼓、岳麓合称宋初四大书院,后来他又和范仲淹一起推动了著名的“庆历兴学”。欧阳修说:“自五代以来,天下学废,兴自公始”,并非虚誉。晏殊多年身居要位,却唯贤是举。他就像爱惜这世间的一花一草一样,对人才也格外提拔。范仲淹、王安石都出自他的门下,欧阳修也是通过他的引荐得到重用。
门外若无南北路,人间应免别离愁。希望今晚的节目能让你在宋词的离别愁绪中感受到相聚相守的可贵,愿每个人都有最亲的家人、最近的朋友、最爱的恋人守护在你身边。卫东祝你晚安。
撰稿:熊晓晓
本期配乐剪辑自:
李孔元古琴曲集《净瓶》中的《阳关三叠》《玉楼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