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中文不是“象形文字”之三
为什么说中文不是“象形文字”之三
承前文:
“建旗”与“建中”是不同的概念。“建旗”的目的在于能够起到号令的作用,标示所属。各种旗帜有各种命令的表达,而通过旗帜转换成命令是需要培训的。“建旗”就是这个培训的过程。让不同的人追随不同的旗帜,听从不同的号令。
号令随着需要是可以变化、变换的。所以旗帜是可以树许多的。不同的旗帜可以指挥不同的人。并不是在说这里有不同的旗帜表示有许多不同的中心。许多个中心就等于没有中心。“建旗”之号令会随着被执行而止。有时间的效用。而“建中”是在说要建立一个中心。只有区域的标示。概念必须清晰。
还有就是唐兰所谓:“盖古者有大事,聚众于旷地,先建中焉,群众望见中而趋附,群众来自四方,则建中之地为中央矣。”天才的想象总是有太多的不确定性。
“建中”并不一定就是“建旗”。
群众趋附不一定就是因为“望中”,而更可能是得到了命令。
群众不一定来自四方。指挥中心是可以动的,所以可不确定某一地点就是指挥中心的所在。
中心不一定就是建立起来的。“建中”的说法值得怀疑。
唐兰的这个逻辑是这样的:“中是徽帜”。群众通过旗子的标识明白指挥中心的所在。“常”是“王旗”,“王旗”上就有“徽帜”。所以“徽帜之称,乃假常以称之。”指挥中心所在的标识用“常”来称呼。“王旗”所在就是“中央”之所在。而这个“王旗”的“徽帜”即是“中”,又称为“常”。“中常声相转也。而其分别。”。因为“中常声相转”,“中”这个“王旗”的“徽帜”表达变成了中心,“常”依然表达的是“王旗”。所以从此“中字遂无用为徽帜之义矣。”。
不是说唐兰的这个逻辑有问题。但这个逻辑有太多的是自我设定与构想。而我们不是生活在别人或自我设定与构想之中的。这个设定与构想可以成立,但不是必然成立。用自己的设定与构想来解释这个世界是一种幼稚的傲慢。
即使“'
’本为氏族社会之徽帜”也并不表明有“徽帜”的地方就是该氏族的中心。
“徽帜”所在只表明有该氏族的人存在而已。
旗子更多的是表达识别,一种标志乃至号令。如:旗亭(酒楼。悬旗为酒招)、旗望(酒旗)、旗麾(将旗)等等。古今都是如此。这些都与表达一个中心无关。
再比如现代各国都有国旗。当在某国出现别国国旗的时候,有可能该国被别国占领了,也有可能该国有别国的使者到了。还有其他的种种可能存在。但是唯独与中心无关。
“徽帜”或可以表示有聚会。但并不是在说人们会望见“徽帜”而聚。
再说有道是“墙头变换大王旗”。“王旗”是可以随时变更的,而中心通常相对固定。
“王旗”可以有“中心”的那种关联,但不是必然有“中心”的指向。
“旗”主要象征的是权力、权利,作用在于“号令”与“标记”。都与“中心”没有太大的直接关联。
当然权力、权利也可以有中心的暗示。从某方面来说,人们或许会围绕权力、权利转。只是没有必然性。
而大自然随处都有“中心”存在。何必要绕一大圈“建中”来认识“中”呢?这是在说唐兰的推论存在许多疑问。
首先“中常声相转也”这个判断没有依据。“中”、“常”两字发声自古有着明显的区别,并不“相转也。”。
第二、“中”与“旗”的字形字义都有着明显的差别。
第三、“旗”并不一定是“王旗”。
第四、“旗”可以表示“徽帜”,也可以有别的表达。
第五、“中”并不表示“徽帜”。
第六、“旗”可以标识“中心”,但“旗”本身没有“中心”的内容。
第七、“中”的内涵与“旗”的内涵风牛马不相及。
第八、“中”的意义并不只是中心。还有动态表达。而这些关于“中”的动词都与“旗”无关。
第九、“中”与“徽帜”缺少关联度。
第十、“徽帜”可以标记中心,但“徽帜”所在并不就一定是中心。或者说中心普遍都没有“徽帜”的标记。我们不必通过“徽帜”来确认中心的概念。
“其不知而不问,人用己私,是非无正,巧说邪辞,使天下学者疑。”但当然要使故事使人信服,还得需要耍些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