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冕的孝心

王冕的孝心

作者:弘虫

关于王冕的孝,《儒林外史》开篇就有生动形象的演绎。说王冕很小就懂得体谅母亲的难处,小小年纪就给秦家放牛,以补贴家用。小说中有王冕与母亲的一番对话:“娘说的是。我在学堂里坐着,心里也闷,不如往他家放牛倒快活些。假如我要读书,依旧可以带几本去读。”多么孝顺懂事的孩子!放牛的时候,王冕遇到秦家煮腌鱼腊肉给他吃的时候,“他便拿块荷叶包了来家,递与母亲。每日点心钱,他也不买了吃,聚到一两个月,便偷个空,走到村学堂里,见那闯学堂的书客,就买几本旧书。”多么孝顺好学的孩子!又后来王冕的画能卖钱了,“王冕得了钱就买些好东好西孝敬母亲。”“到了十七八岁,王冕不在秦家了,每日画几笔画,读古人的诗文,渐渐不愁衣食,母亲心里欢喜。”……

在吴敬梓的笔下,王冕是一位侍奉母亲的大孝子。这当然是小说的艺术虚构,那么真实情况又如何?其实关于童年王冕孝母一事,并没有史料记载。在王冕的传记中,只有宋濂和朱彝尊提到过,但在王冕年龄上有较大的出入。

“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粤城就养。久之,思母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竟庶道讪笑,冕亦笑。”(宋濂《王冕传》)

“归,迎其母至会稽,驾以白牛车,冕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皆讪笑,冕不顾也。”(朱彝尊《王冕传》)

王冕在父亲去世后,将母亲及妻儿均接到绍兴城里一起生活,此事发生在王冕中年。后来母亲说眼睛昏花,想念家乡,王冕就买了一辆牛车,和母亲一起举家回到了故乡,此事发生在王冕68岁那年。而《儒林外史》则是这样叙述:

“这王冕天性聪明,年纪不满二十岁,就把那天文、地理、经史上的大学问,无一不贯通。但他性情不同,既不求官爵、又不交纳朋友,终日闭户读书。又在《楚辞图》上看见画的屈原衣冠,他便自造一顶极高的帽子、一件极阔的衣服,遇着花明柳媚的时节,把一乘牛车载了母亲,他便戴了高帽,穿了阔衣,执着鞭子,口里唱着歌曲,在乡村镇上以及湖边到处顽耍,惹的乡下孩子们,三五成群跟着他笑,他也不放在意下。”

虽然文学王冕与历史王冕未必吻合,但王冕是个孝子,却是不争的事实。我们暂且撇开上述资料,单从王冕诗歌里寻找,也依然能发现他作为人子的拳拳孝心。且来细数他在孝顺父母上的点点滴滴。

一心报答为父母

王冕三十岁左右作《自感》长诗,诗的后半首这样写道:“世俗鄙我微,故旧嗤我愚。赖有父母慈,倚门复倚闾。我心苦凄戚,我情痛郁纡。山林竞蛇虺,道路喧豺貙。荒林落日阴,羞见反哺乌。乌鸟有如此,吾生当何如?”(翻译详见《青年王冕》)王冕在三十岁功名未成时,内心深感痛苦,觉得对不起养育自己的父母。他用“乌鸦反哺”作为镜子来照鉴自己,(传说乌鸦在长大后,当母亲年老体衰、不能觅食或双目失明飞不动的时候,它就四处寻找可口的食物,衔回来嘴对嘴地喂到母亲口中,以回报母亲的养育之恩,并且从不感到厌烦,一直到老乌鸦临终、再也吃不下东西为止。)自己已到而立之年了,但仍然一事无成,在孝顺父母这件事情上,自己还比不上乌鸦呢,因此王冕羞于看见乌鸦,在内心深处生发“乌鸟有如此,我生当何如”的愧疚和自责。

父母健在是幸福

王冕并非《儒林外史》所说的“七岁上死了父亲”,事实上王冕中年时父亲还在世。在王冕看来,有一种幸福就是父母健在。他在诗中两次提到这个话题。一是在《有感》诗中提到:“江南有古客,布衣狂而愚。区区许何为?窃比莘野夫……箪瓢陋巷中,其乐颇自如。不虑贫贱苦,且喜父母俱……”该诗当作于王冕住绍兴期间,虽然生活很贫穷,“一箪食,一瓢羹”地居于陋巷之中,但想到自己父母健在,贫苦便全然不计较了。从中不难发现王冕心目中父母的份量,父母就是最大的财富,“父母之恩,昊天罔极”。二是在《归来》诗中也提到:“湖海飘零久,归来依旧贫。顾无青眼友,喜有白头亲。篱菊留余色,庭梅奏早春。溪翁密相访,杯酒接殷勤。”王冕外出归来,回到水南老家,虽然日子依旧贫穷,但他庆幸自己有深交的朋友,有白发的双亲,有菊梅相伴,有和睦的乡邻,便感觉到温暖和幸福。“喜有白头亲”,正是王冕以父母健在为幸福的真实心声。

儿行千里思母亲

父亲去世后,王冕将母亲接到绍兴,与自己一起生活。“父母在,不远游”是人子行孝的一个标准,但为了生计,王冕不得不经常外出,为此,他背负着沉重的心理负担。特别是在南游和北游期间,王冕行途中念念不忘的是他家中的老母亲。《墨萱图》(二首)就是王冕儿行千里思母亲的“游子吟”。

其一:“灿灿萱草花,罗生北堂下。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甘旨日以疏,音问日以阻。举头望云林,愧听慧鸟语。”灿烂的萱草花,生长在北堂之下。南风吹着萱草,摇摇摆摆的,不知道在为谁吐露芬芳?慈祥的母亲倚着门框,盼望着出门在外的孩子,担心孩子路途上的艰辛。奉养母亲的日子在一天天减少,游子的音讯却无法传递给母亲。抬头看着一片云林,听到有慧鸟(即“慈乌”,懂得反哺的乌鸦)的叫声,心里惭愧不已。这是王冕在一幅以萱草为素材的水墨画上的题诗。“萱草”也叫忘忧草、宜男花、母亲花,就像现在的康乃馨;“北堂”也是代表母亲之意,古时候当游子将远行时,会先在北堂种萱草,希望减轻母亲对孩子的思念,忘却烦忧。唐朝孟郊《游子诗》中也这样写道:“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母倚堂门,不见萱草花。”(门外的台阶旁长出了萱草花,然而远行的游子还在天涯。慈爱的母亲倚在堂前,看儿子种下的萱草花,可是却不见儿子回家。)

其二:“萱草生北堂,颜色鲜且好。对之有余饮,背之那可道?人子孝顺心,岂在荣与槁?昨宵天雨霜,江空岁华老。游子未能归,感慨心如捣。”萱草生长在老母亲的高堂前,颜色鲜艳而且美好。面对这幅墨萱图时,我的手里握着酒杯,可当我背过身去,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人子的孝顺之心,难道只在富贵与贫贱?(在于“父母在,不远游”,在于常依父母膝下)昨天夜里寒霜降临,江水一片空濛,母亲又年老一岁了。可是,漂泊在外的我却不能及时回到母亲身边,我的心里就像被锤子深深砸痛一样难受。诗中的“人子孝顺心,岂在荣与槁”和“游子未能归,感慨心如捣”,是王冕孝心的真情流露。

魂牵梦萦念母亲

出门在外的王冕,因为放心不下家里的老母亲,有时候连晚上做梦都在跟母亲说话。王冕《纪梦》诗写道:“十有一月三十夜,清梦忽然归到家。对母徐徐言世事,呼儿故故问生涯。庭前修竹不改色,溪上老梅都是花。起坐山窗听茶鼎,又思风雨客三巴。”某个冬天的夜里,王冕做了一个梦,梦里他竟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回家后第一件事,是耐心地、慢慢地跟母亲说世上的新鲜事,第二件事才是屡屡询问儿子家里的情况。梦里他还看到了庭前的修竹、溪上的梅花。梦醒之后王冕痴痴地坐在窗前,回想刚才的梦境不禁黯然神伤,因为自己在这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还客居在距离故乡遥远的三巴之地(四川)。王冕诗中没有提到思念,但是思念之情浸润在每一句诗中,特别是“对母徐徐言世事”一句,正是王冕平时孝顺母亲的细节。

母亲健在常祝寿

王冕出门在外常常“感慨心如捣”,一旦回家,就始终陪伴在母亲身边,而且每年记着给母亲祝寿。《今朝》(原题为“四月廿五日堂前萱花试开,时老母健在,因喜之”)这样写道:“今朝风日好,堂前萱草花。持杯为母寿,所喜无喧哗。东邻已藤蔓,西邻但桑麻。侧闻义士招,我辈鬓已华。世事既如此,不乐将奈何?”今天是母亲的生日,天气特别晴好,堂前的萱草花也正好开放。我拿着酒杯替母亲祝寿,所幸今天没人来家里打扰。东家的园子里挂满了瓜藤,西家的园子里种满了桑麻。传说官府在征招义士,而我已经两鬓斑白了。虽然我的人生并不如意,但能在家里陪伴慈祥老母亲,还有什么不高兴的呢?

顺从母亲的意愿

王冕《归家》诗写道:“我母本强健,今年说眼昏。顾怜为客子,尤喜读书孙。事业新灯火,桑麻旧里村。太平风俗美,不用闭柴门。”王冕的母亲一直身体健康,这自然与王冕的孝顺有关。这首诗当写于王冕“去城”至“悬九里”期间。此时王冕的母亲至少已经85岁以上的高龄了(王冕约于68岁回故乡水南)。当母亲突然说眼睛昏花,说自己想回老家时,身为人子的王冕便毫不犹豫地做出了“去城”的决定,举家从绍兴搬回到枫桥水南。这是顺从母亲的意愿,让母亲能够叶落归根。王冕在诗中还特别提到了母亲的“慈”,说她既顾念爱怜儿子,又特别喜欢读书的孙子。在王冕所谓的“太平风俗美”中,实际上还隐含着“母慈子孝”的家风家教。

母亡守孝告亡灵

移居九里山后的第二年,王冕的母亲就去世了。第二年正月初一,虽是新春佳节,但王冕还在为母亲守孝,他有感而作诗一首。《丙申元旦守母制因感而作》写道:“今日椒花颂,无能献老亲。自怜垂白发,不敢着乌巾。牢落田园兴,微茫海国春。话言儿女辈,清苦莫辞贫。”丙申年是1356年,这一年王冕70岁。“守制”指守孝;“椒花颂”指新年祝词。王冕说,今天是新年第一天,按理应该有新年祝词,但是我父母已经去世,没办法给父母送祝福了。自己已经两鬓斑白,不敢戴黑色的帽子(因为在守孝期间)。通过辛勤劳碌,九里山中的田园终于露出新的样子,望出去茫茫一大片,到春天时将是一片花海。这是对父母的告慰。然后又跟晚辈说,要安于田园劳作,要安于清苦自守。这又是对父母的告慰。言下之意,他会遵循父母的教导,把家风家规代代传承下去。

风雅枫桥

(0)

相关推荐

  • 【幽雅生活】北堂生萱草,花儿与少年

    网上看到一则有趣的对比: 现在的家长,为了让提高孩子们的记忆力,大量使用补品,五花八门,不一而足: 我们以前--想要增强记忆力,只要父母抡起手,两巴掌-- 虽说是个笑话,但却也引人深省:时移世易,想要 ...

  • 北堂有萱 惟愿安康

    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 慈母倚堂门,不见萱草花. --<游子诗>(唐)孟郊 萱草在中国古代象征母亲.从前,每当游子要远行时,会先在母亲居所前种上萱草,以解母亲思念之苦,忘却烦忧.因此,人 ...

  • 夏花萱草七首,母亲花开,灿灿萱草花,摇摇为谁吐?

    七首萱草诗读,亭亭乱叶中,一一芳心插,芳心是母亲对孩子的思念 "萱草虽微花,孤秀自能拔. 亭亭乱叶中,一一芳心插."苏轼<萱草> 五月有个西方的节日母亲节,但中国却有五 ...

  • 诗词日历 | 墨萱图

    墨萱图 [元]王冕 灿灿萱草花,罗生北堂下. 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 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 甘旨日以疏,音问日以阻. 举头望云林,愧听慧鸟语. 寿萱图(局部)明·陈洪绶 北堂下,一丛萱草花开得灿 ...

  • 古诗词日历 | 王冕《墨萱图·其一》

    译文.赏析 / 严勇.音频 / 张佳 译 文 灿烂的忘忧草,罗列生长在北堂之下. 南风吹着芳草的心,摇摇摆摆为谁吐露芬芳? 慈爱的母亲倚着门口盼望的心情, 出门远游的孩子行路多么艰苦啊! 对父母的奉养 ...

  • 种下一片忘忧草

    种下一片忘忧草,在我的园子,在春日的柔光里.点开周华健的同名曲,任岁月的回声轻轻响起.质朴的词,质朴的声,如同当年质朴的我. 初识,只道是黄花菜.那年,岁月正青葱,年华似花样,隔壁邻居,种下黄花一行行 ...

  • 十首至美古诗,献给母亲节(唐·孟郊、李商隐、白居易、杜甫、李白、韩愈、元·王冕、《诗经·邶风·凯风》、清·黄景仁、清·蒋士铨)

    书画文化新风景 05-09 阅读 关注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送母回乡> 唐·李商隐 停车茫茫顾 ...

  • 元代王冕行书《感遇诗帖》欣赏

    王冕(1310年-1359年),字元章,号煮石山农,亦号食中翁.梅花屋主等,浙江省绍兴市诸暨枫桥人.他是元末文坛有影响的诗人,又是画坛上以画墨梅开创写意新风的花鸟画家. 其一生爱好梅花,种梅.咏梅,又 ...

  • 榜样 | 孝心是一剂良药

    2019年10月,一个13岁男孩的作文,让很多网友看得落泪.男孩是家住成都龙泉驿区的罗锦谊. 那年,得知母亲患癌后,刚满7岁的罗锦谊嚎啕大哭,他不停地问:"妈妈会不会死?"但没人能 ...

  • 高压线︱孝心不是犯罪的挡箭牌

    21岁的杨仁敬是西安一所大学的大学生.在众人眼里,他从小是品学兼优.孝顺长辈的好孩子.不幸的是,12岁那年,他的父母离婚了,没人管他,他只能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两位老人体弱多病,一直由杨仁敬照顾着. ...

  • 爱心︱“半路儿子”的孝心接力

    他不是亲儿子,却如亲儿子般孝顺.他十几年如一日,一边孝敬自己的亲生父母,一边如对待亲生父母一般,照顾起战友的父母.他一肩担当,从无怨言.他就是一诺千金的老兵马云山. 2004年初,在西藏军区某部新兵营 ...

  • 榜样︱女状元的孝心

    5年前,她以桂林市永福县"文科状元"的身份考入广西大学,轰动了整个小山村:2016年年底,她却休学,回到小山村酿酒,再次轰动了四乡八邻.她就是24岁的黄通慧,出生在桂林市丞福县的一 ...

  • “女状元”的孝心

    23岁的黄通慧,5年前以桂林市永福县"文科状元"的身份考入广西大学.2016年底,她却放弃在城市工作的机会,回到小山村烧酒卖. 小时候,黄通慧在父母的抚爱下长大.然而长大后,不幸的 ...

  • 最高级的炫富:给父母孝心,给爱人暖心,给孩子关心!

    精神富裕才是真正的富有,家庭和睦才是真正的炫富. 正如有人说:一个人的幸福指数与物质关系不大,幸福是一种精神满足感,只有精神富裕的人,才能明白和感受到真正的幸福.   百善孝为先.<礼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