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米烧麦
这是我第一次做烧麦,其实自己也不确定做的这玩意能不能算得上是烧麦。总之就是把加了紫米饭的馅大部分塞进了饺子皮里,又让小部分傲娇的露在了外面,并把它们蒸熟了而已。
烧麦在小城没什么地位,属于那种好奇者偶尔会买来尝一个、而大多数人不会去触碰的那种边缘小吃。大家也并不会爱上这种奇怪的搭配,更别说自己去做了。
我和大多数生活在小城的人们一样,是衷情于米线的,并不好奇这些东西。但孩子对于遇见总有自己的一些想法――哪怕是在电视里的遇见。她们看到吃的也总是保持着“粑粑,这个看起来好好吃的样子,我想尝尝……”
那好吧!既然好奇了,那咱就做点尝尝。下了决心,也就是给自己制造了个“困难”,接下来就是最有趣的,得找个办法――至少是貌似靠谱的办法来把困难干掉。
我先在记忆里翻找一番,把曾经吃烧麦时留在记忆里的那部分翻出来,然后再将记忆里的感觉掰开、搓碎,以便在回味当初咀嚼时遇见了些什么美好(配料)……
有面皮、有糯米、有肉丁、盐……要有点辣椒就好了、在有点酸菜……小城里的人们吃糯米饭是要配点酸菜、干巴丝、土豆丝……吃饺子是加汤的,要葱花、盖头、蒜油、小米辣、肠子、血旺、还有……
喂喂喂!糟老头子,叫你回忆烧麦,你的思绪跑哪去了?赶紧把哈喇子吸溜回去,想想怎么揉面、肉丁要多大……
算了,不想了,直接开始就好了。在我的意识里,每当要做点什么时就会习惯性的去考虑困难,以至于在不知不觉间就把困难放大了无数倍,结果就是还没开始就被自己吓死了,哪里还敢给自己留个借口去开始呢?
既然决定了要做,就赶紧开始。困难嘛!有缘遇见了再说,先不去预估它出现的概率。无路可走了,自然会有一个“最好的去处”,怕什么呢?
所以,先什么都不想了,先把紫米蒸上。蒸上了再――到时候实在做不了,就蒸八宝饭或者熬粥好了。
接着就赶紧揉面。成了自然好,不成就煮个疙瘩汤好了,反正西红柿和鸡蛋、葱花都有……
结果呢!面竟然被我揉成了团;紫米饭虽然水多了一点点,所以导致颗粒没那么明显,但也完全不会影响到它去参与接下来的制作过程。所以这一切于我而言,算完美。
接下来就要打开冰箱看看,除了必须要的肉之外还有些什么东西适合切丁的了。我选择了土豆和茭白,至于选择它们的原因嘛,因为它们较其他的容易切成丁。
接下来就该制作馅料了:热锅下冷油,油热了下肉丁煸炒,待肉炒熟下土豆丁继续炒到土豆也熟透,然后加紫米饭(或者糯米饭)和调料再随便搅和一下就出锅了。至于茭白丁,汆一下拌到馅料里就好了。要问我这样做究竟为了什么?嗯!关于这个、那个――好吧好吧!我承认是炒的时候把它忘了。
馅准备好就擀皮了。擀皮这件事吧!我还是比较喜欢看别人擀,那轻松坚决的手法、那气定神闲……只要一眼就叫人信心满满。可自己一来,任怎么呲牙咧嘴、跺脚瞪眼……
幸亏咱不死心眼,懂得随形而变,圆的圆包、方的假装是圆的那样包、长的假装是圆的那样包……假装是圆的那样包。
包烧麦不像包包子、饺子,包子和饺子要的是深藏不露,而烧麦却要掐腰塞料、半撑半吐的感觉,似爬课桌上睡觉――不但肚里要有屎尿,口中还得悬一溜子欲滴的涎(屎尿,要里外一致嘛!)。
包的差不多就蒸锅上炉待雾腾了,水一开就把那些个吐了的包子――哦不!是烧麦上锅蒸。蒸多久呢?发条朋友圈“在线等”啰!如果没人理就假装很多人留言的样子,给自己留个言“谢谢各位亲的指点,蒸好了上图。”然后就勤看锅,勤尝尝啰!
别问我怎么知道的,媳妇都问了我好几遍“孩地粑粑,那玩意就那么好吃吗?怎么感觉面还没熟你就偷吃仨了!”。
你懂个啥?这叫试吃好不啦!
出锅上桌,我的小食客们囫囵起来。一再追问“味道怎么样”之后才在百忙之中抽空竖起一根大拇指,按在了我的脑门上――这叫点赞。
采访一下:你包这玩意遇到过些什么困难呢?顺便介绍介绍你的经验,以便大家以后遇见类似的困难……
答:困难肯定是有过哒!嗯!对了,谁见到我的那些个困难了?你等等,等我找到了再介绍你们认识好不啦!对了,你的烧麦要不要辣椒、加不加汤……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