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资料整理:五运六气的交接时间
五运六气的交接时间作为五运六气理论推演的始点,其正确起点可能对理论推导产生一定的影响。
五运的更替,内经里面说的比较模糊。《素问·六节藏象论》云:“求其至也,皆归始春。”这个春从什么时刻开始没有明确说明。导致后世有多种说法。主要争论点在大寒、立春、正月朔日这几个点上面。六气的起点与五运相同,但是六气在《黄帝内经》当中讨论的比较多,我们可以从内经
原文当中寻找一定的根据。
对于六气的起点主要三种。
一是大寒说。大寒说起源于唐·王冰《补注黄帝内经素问》注解《素问·六微旨大论》“天之六气”一段:“初之气,起于立春前十五日,余二、三、四、五、终气次至,而分为六十日余八十七刻半。”立春前十五日即大寒,意为初之气起于大寒。后人研究内经多宗王冰,故大寒说现今认同者较多。现行中医学教材也以大寒日为初之气的起始时间:“初之气交自上一年大寒日,二之气交当年春分日……。”
二是立春说。立春说在王冰注经中也有体现,但未引起重视,在注解《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岁半之前”一段注:“岁半,谓立秋之日也。”以立秋日推算,则立春为岁首。
三是正月朔日说。仍有学者从内经原文出发,提出年首为“正月朔日”。《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夫六气者,行有次,止有位,故常以正月朔日平旦视之,睹其位而知其所在矣。运有余其至先,运不及其至后,此天之道,气之常也。”。
“正月朔日”的“朔”是指月地关系中朔望月的初一,实为太阴历的体现,而“正月朔日”体现了阴阳合历的记时方法。阴阳合历即是传世农历,它调和了太阳、月亮、地球三者的运转周期。而正因如此,年份有平年和闰年之分,平年12个月,354~355 d,闰年13个月,383~384 d。若以正月朔日为年首,便与《素问·六微旨大论》中每年、每气时长相等的规定相矛盾。可见正月朔日说也不是十分完备。
立春日合于正月朔日说。近年有学者提出第四种观点,立春日与正月朔日恰逢同一日的历元年为年首[1]。该观点认为在传世农历中,正月朔日合于立春日的那年定为历元,由此六气的始点与五运的始点重合,在历元年之外的年份则是正月朔日在立春日前后徘徊,过60年周期又重合于始点。
这种说法也是经不起推敲的。因为传世农历设置闰年的方法是在19年里设7个闰年,故每隔19年变回出现1次正月初一与立春是同一天,例如1943年、1992年、2038年、2087年,而并非田氏所言60年周期。而且历元应由实际观测而得,并非正月初一合于立春即为历元。
读内经原文,研究六气主客气来历的时候,发现内经原文中对形成六气的的天道六之节和地理应六节中如有如下记载:
《素问·六微旨大论》:“帝曰:愿闻天道六之节,盛衰何也?
岐伯曰:上下有位,左右有纪。故少阳之右,阳明治之;阳明之右,太阳治之;太阳之右,厥阴治之;厥阴之右,少阴治之;少阴之右,太阴治之;太阴之右,少阳治之;此所谓气之标,盖南面而待也。故曰:因天之序,盛衰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此之谓
也。”说的是客气的变化顺序。
关于气候的变化,即主气的变化顺序则有:“帝曰:善。愿闻地理之应六节,气位,何如?
岐伯曰:显明之右,君火之位也。君火之右,退行一步,相火治之,复行一步,土气治之。复行一步,金气治之。复行一步,水气治之。复行一步,木气治之。复行一步,君火治之。”(注:有学者认为君火之右,退行一步,应该为复行一步)。
人面向南方,正对少阳,上应天气的变化之气为客气,变化顺序依次为:少阳、阳明、太阳、厥阴、少阴、太阴。此处的时间点不是很清晰。如果是正南而立,很显然这个时间点应该是夏至。
但谈到下应地理时,其中提到日出称之为显明。很显然,这个的参照时间是取类比象的写法。参照以日象年的方法,阴阳平均的来看,日出在年对应的时间点应该为春分。
结合五运六气的推算时采用的年干、地支,因此认为五运六气应该是在每年的岁首交接,这个岁首对应的节气应该是大寒。
当然,这个推定是理论推定。将会在临床验证阶段进一步以事实进行验证。
本课题为了保证严谨性,将按照不同的时间分割进行推论。如果五运六气可以完美解释新冠肺炎的发病变化规律,那么就可以反过来论证这个起点是什么时候,或者锁定某一比较精确的时间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