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煤矿岁月【三】

〓 第 1452  期 〓

文|张俊 编辑|王成海

工友遇难记

刘宝小任福利矿长后,我被调后勤科担任办事员。原低值易耗品库房保管员DCQ,因家庭生活困难,申请去采煤一线工作。他的愿望很快得以实现,劳资科批准调他到采煤二队当工人。

那时候工人下井劳动前,煤矿也疏于安全培训,在对安全生产一无所知的情况下,DCQ被直接安排到工作面干活,严重违反《煤矿安全规程》规定,结果人身事故真的发生了。

那天,采煤二队工作面发生扯网漏顶事故,结果他被大量倾倒的支柱和冒落的煤矸埋压而不幸遇难。

当时,采煤二队的回采工作面,采用走向长壁金属网假顶分层法回采。在地质条件极为复杂的白狐沟煤矿,这种采煤方法仅仅属于试验性开采。由于工人素质及安全生产管理等多方面原因,金属网假顶经常发生扯网漏顶事故。

事后,据参与现场抢救的同志介绍,当工作面发生漏顶的一刹那,DCQ本应向工作面靠近煤壁一侧躲避,但遗憾的是,他选择了向老塘一侧撤离,结果段成全被扯破的金属网和冒落的煤矸埋压而牺牲。

事故发生后,死者很快被送往矿务局医院的“太平房”。矿领导责成工会、保卫科、后勤科等相关部门负责善后工作。政治部主任王明祥、工会主席刘功、保卫科长王挨世、后勤科长刘计堂等领导亲自出面,分别负责做家属的安抚工作,并联系进行整容、入殓及安葬等事宜。

那次我也参与了事故的善后工作。在把死者送往医院太平间,为其换“寿衣”的任务,就义不容辞地落在当时在场的我和木工赵老大身上。

那时我不到30岁,从未经见过此等场面。既然遇上了,也无法回避,只好硬着头皮干了。原来人死后,尸体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僵硬,何况在发生事故的一刹那,DCQ受到极度惊吓,稀屎拉了一裤裆。我们把死者扶起、放平、反转、侧卧,脱去井下的窑衣,换上一身崭新的“寿衣”,几经折腾,揪扯拉拽了好长时间,才终于完成了这项特殊任务。

此刻,我已满头大汗,浑身潮热,心里五味杂陈,一种难以言说的伤感和复杂的心绪袭上心头!

在返回煤矿的路上,我一路无语……

知识分子的春天 

1978年3月,党中央召开全国科学技术代表大会,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并发出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伟大号召,批判和摒弃了“文革”中不讲科学,不学无术,不重视知识及伤害知识分子的种种错误。大力提倡发展科学技术,培养和造就大批科学技术人才,大胆使用知识分子,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为实现我国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四个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党中央的英明决策,象浩荡的东风吹遍神州大地,我国迎来了科学技术大发展的历史性转变。广大知识分子盼来了千载难逢报效国家和人民的机遇。大江南北,各条战线,全国军民无不欢欣鼓舞,如沐春风。

随着中央政策的不断落实和国家形势的总体好转,包头矿务局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重视和使用知识分子的大趋势下,也逐步形成共识。1984年,一大批知识分子走上了领导岗位,“文革”中被誉为“臭老九”的人,逐步被提拔安置在重要工作岗位上,发挥着各自的聪明才智。像王树义、吴玉臣、何秀琪、赵家礼、胡景芳等同志,都是那时被提拔重用的知识分子。

期间,包头煤炭学校毕业的一大批学生,经过十多年的基层锤炼和摸爬滚打,也渐渐地被安插在一些关键性的工作岗位上,多数人开始从事了自己所学的专业技术工作。

此时,我被安排到矿灭火队担任技术员。那时我的主要工作任务是,收集钻探资料,整理钻探成果,实施探放水工程,并为矿井安全生产提供火区资料。

记得有一次,某工作面因回风巷积水严重,影响工作面布置和安排回采,调度会要求在一个原班内完成放水任务。接到任务后,我亲自布置钻机队下井,马不停蹄地开机钻进……

下午三点,我在办公室突然接到井下打来的电话,班长汇报说:“钻孔虽已打到位置,但由于孔口的终点高于积水的平面位置,因而巷道内的积水无法泄出!”

为此,我立即安排有关人员,为井下打钻的同志们送去干粮和开水,以便让工人们吃饱喝足后坚持连续作战,不达目的决不收兵。与此同时我更衣下井,与工人师傅们一起,重新测量和计算了钻机钻进的方位和角度。当晚11点左右,已在井下连续奋战了两个原班的钻机班长报告说,钻孔已顺利打到预定位置,角度和方位都很准确,钻孔象巨大的喷泉一样正向大巷泄水,为保证按时布置回采做出了贡献。

那时,我们使用鸡西煤矿机械制造厂出品的红旗——150型钻机,钻进速度慢,工作效率低。有时因巷道空间狭窄,钻机摆放不开,只好采用伪倾斜的方式布置机具,结果在计算钻孔终点位置,与巷道及其煤层之间的相互关系时,经常出现偏差。为此,我必须重新学习许多已被遗忘了的知识,比如三角函数,磁偏角的确定等等。

人们常说,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话虽然有点太过,但是作为一名理工科毕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来说,数、理、化基础知识掌握得如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在你漫长的工作实践中,说不定什么时候,你就会用到这些理论知识。因此,我奉劝年轻的学子们,一定要打好这个基础!

时代的产物——小煤窑生产  

为支持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支撑炼钢、发电、水泥、化工等企业的快速激增,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就业的压力,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国务院决定放开矿山和煤炭开采权后,以国有煤矿为主体的全国大小煤矿,一夜之间发展到8万多处,从业人员也激增到800万人左右。

那时,我在白狐沟煤矿工作,了解小煤矿(窑)的生产经营模式和安全生产状况。一般来说,小煤矿(窑)多数建在国有煤矿的边角煤田上,开采规模小,设备简陋,安全条件差,煤质不稳定,生产能力有限。但是,小煤矿的出现,对回收大型煤矿不能开采的边角煤炭资源,安置待业青年和职工家属及农民工就业,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小煤窑一般多属于集体所有制企业,他们大都由国有煤矿派出有一定工作能力的领导干部管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生产经营以及用人、分配机制都很灵活。

但由于生产规模小,设备简陋,井上下条件差,生产过程全凭人拉肩扛,因而劳动强度大,安全没保障,福利待遇也不高。但对于那时的人们来说,能有一份这样的工作干,心里已经很满足。

他们为我国的煤炭事业和家庭幸福,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艰苦奋斗,努力拼搏,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和“四个现代化”建设增砖添瓦,做出了那代人的应有贡献。

现在回想起来,由于煤矿产品单一,人员就业渠道少,我所在的白狐沟煤矿,包括我自己的家属在内,大家都在小煤窑上过班,对于她们的辛劳和付出,我是感同身受!

有一年,我矿一个小煤窑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个荒诞的故事。一位“调皮”的青年矿工,当他下班后路过这个小煤窑井口时,看到四下无人,便动起了歪脑筋——他想戏弄一下井下的人们。于是他趴在井口旁,对着井下提高嗓门连声大喊:“老乡们,出来吧,皇军不要粮食!老乡们,出来吧……”

当井下的人们听到那声嘶力竭的呼喊时,不知地面上发生了什么状况?于是一个个放下手头工具,气喘吁吁地连忙跑步升井,结果到达井口才得知什么也没有发生。

事后了解到,原来是一位青年矿工的一场恶作剧,让大家虚惊一场,气的大伙儿七窍生烟!

现在回想起来,那时人们在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不惜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甚至付出自己的宝贵生命,为我国煤炭事业的发展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值得我们永远怀念和敬佩!

“6.12”瓦斯爆炸事故

1983年春天,根据《煤矿安全规程》要求,白狐沟煤矿组建了一支以本矿通风队瓦斯检查员为主体的“矿山辅助救护队”。其宗旨是,借助本矿工人熟悉本单位井下巷道及其矿井安全生产状况的有利条件,在矿井一旦发生事故灾害时,可及时有效地协助专职矿山救护队进行抢险救灾。为此,由矿总工程师罗传亮牵头组织,由通风队郭富成任辅助救护队长,韩福启任指导员,安检科张俊任技术员,瓦斯检查员贾福官、刘守贤、贾珍、郭七子、宁维军以及后补队员赵天宝组成的白狐沟煤矿“辅助救护队”成立了。

期间,白狐沟煤矿专门聘请包头矿务局救护队的有关同志,对这支队伍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培训。主要学习氧气呼吸器的构造、使用方法和安全注意事项,学习矿山救护规程及其抢险救灾的一般知识等。理论学习结束后,我们又长时间深入井下现场,理论联系实际,不断进行实战演练,以进一步培养锻炼在矿井发生灾变时,能够迅速采取措施并进行现场处置的应变能力。全部培训结束后,经考试合格,发给每人一套救护服装和一台矿山用氧气呼吸器。自此,白狐沟煤矿有了一支随时可以拉出去抢险救灾的“辅助救护队”。为进一步强化白狐沟煤矿的安全生产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

那年国庆节过后,我被临时借调到自治区煤炭厅,前后在内蒙政府大院工作了近八个月时间。期间,瓦斯检查员赵天宝同志替补了我在“辅助救护队”的空缺。

1984年6月初,我从内蒙煤炭厅返回白狐沟煤矿,又被暂时安排在矿总工程师办公室上班,主要工作任务是,整理白狐沟煤矿建矿以来的各项规章制度,而重点是整理有关矿井安全生产方面的规章制度。

6月12日早晨,当我刚刚跨进办公室房门时,就传来了康包井发生瓦斯爆炸的消息。

事故经过:

6月12日凌晨六点多钟,在外包工程队某掘进工作面,当爆破员放完最后一茬炮,他顶着炮烟往工作面走去,结果发现工作面爆燃起火,于是他掉头就跑,而且边跑边喊:“瓦斯爆炸了,瓦斯爆炸了……”

爆破员惊慌失措的行为,使这个掘进头的所有工人,全部仓惶撤离到井底车场进行躲避,但他们并未及时向矿井调度室或有关领导报告灾情。

救灾经过:

当调度室接到主回风井冒黑烟的灾情汇报后,值班领导随即下令,撤出井下所有人员,停止主扇运转,并立即将灾情报告远在白狐沟煤矿的总工程师罗传亮同志,同时请求矿务局救护队前来救灾!

大约于7点多钟,地面传来井下发生爆炸的声音!

此时,白狐沟煤矿的罗传亮同志接到灾情报告后,当即带领辅助救护队七名队员,从十几公里外的白狐沟煤矿赶到康包井。经与康包井技术负责人髙贤同志商量,决定立即恢复矿井主扇运转,并由罗、高二人亲自带队,带领七名辅助救护队员一行九人下井侦查灾情。

在他们到达爆炸巷道的现场后发现,事故巷道已被破坏得面目全非。于是他们兵分两路,一路由罗传亮、髙贤和赵天宝三人,到井底车场找电话向地面汇报情况;另一路由郭富成带领,打算设法进入事故巷道看个究竟。不料,就在髙贤同志用电话向地面调度室报告井下灾情时,该掘进工作面又发生了第二次爆炸!

此时,矿务局救护队已经赶到,在二次爆炸发生之前,他们也派出一个小分队从主进口下井。当这支小分队刚刚行进到主井筒半道时,就遇上了第二次爆炸的冲击波,于是他们迅速撤回到地面。

二次爆炸发生不久,内蒙煤炭厅通风专家胡仁同工程师赶到康包。包头市和石拐矿区等有关部门的领导同志也陆续赶来。为此,决定成立救灾指挥部,以便统一指挥抢险救灾工作。

指挥部成立后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如何尽快查明井下情况,并积极抢救罗传亮等九名同志,这是摆在指挥部面前的首要任务。

为防止灾情继续扩大,确保救灾人员的绝对安全,指挥部决定:

一、以矿务局救护队为主,康包井工人大力配合,重新构筑井下通风网络,改变矿井通风系统,以避免和阻止再次发生爆炸而影响救灾工作。

二、在通风系统作出重要调整和改变后,视井下具体情况,派出精干小分队下井,以积极抢救遇险人员。

经过半天一夜的奋力工作,于第二天上午,局救护队首先把已经牺牲的罗传亮、髙贤、赵天宝三人找到并运到地面。

根据分析研判,处在爆源点附近巷道的其他同志,生还的可能性已经为零。为此指挥部决定,暂停抢险救灾,撤出部分矿井设备,停风停电,以矿井涌水向事故巷道进行灌浆灭火。至此,康包井全面停止工作。

第二年春天,当矿井涌水已经淹至井口后,煤矿才重新组织抽水恢复巷道,最终把早已牺牲的郭富成、贾福官、刘守贤、贾珍、郭七子、宁维军六人全部运出。

事故原因分析:

一、事故掘进队为外包工程队,工人多数来自农民工,入矿下井前,未进行认真的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因此人员素质低,安全意识差,是造成这次事故的主要原因。

二、爆破员放炮后发现工作面“爆燃”起火,本应立刻现场灭火,但遗憾的是他没有这样做,而是惊慌失措迅速逃离现场,贻误了最佳灭火时机。致使工作面局部扇风机风筒被全部烧光,为掘进头积聚瓦斯创造了条件。

三、当该工作面全班人马集体逃离现场后,并在井底车场逗留多时,但又未及时向矿井调度室汇报灾情,耽搁了抢险救灾时机。

四、当调度室接到矿井主回风井冒黑烟的灾情报告后,某领导下令停止主扇运转,致使全井停止负压通风,加剧了掘进工作面积聚瓦斯的速度,在有明火存在的情况下,当瓦斯浓度达到爆炸界限时,发生爆炸是必然的结局。

五、罗传亮、髙贤同志救灾心切,为了尽快到达事故巷道,他们冒险从主回风井直接下井,并且把全部辅助救护队员一次带入井下,而且又未认真研究制定抢险救灾方案,致使整个辅助救护队全军覆没。他们的精神可嘉,但行动过分鲁莽而不可取。

1984年,包头矿务局前后发生过三起瓦斯爆炸事故。元月份五道沟煤矿掘进头瓦斯爆炸;6月12日白狐沟康包井瓦斯爆炸;7月9日河滩沟煤矿采煤工作面发生瓦斯爆炸。短短一年内连续发生三次瓦斯爆炸,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重大经济损失,是包头矿务局建局以来安全生产形势最惨痛的一年。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一晃30多年过去。回顾往事,心情十分沉重。想当年,那一个个年富力强而又鲜活的生命,一下子被定格在历史的画面中,他们每个人的音容笑貌,永远留在我的脑海里至今难以忘怀。而我原本就是那支青年团队的成员之一,然而阴差阳错似有神灵护佑,使我在那次大难面前躲过一劫而活到今天,我感谢上苍的眷顾,我珍惜来之不易的生命和生活。

在祭奠罗传亮等同志因公牺牲36周年之际,特向他们的英灵致以最深切的怀念和敬意!

让我们永远记住他们的名字吧:罗传亮、髙贤、郭富成、贾福官、刘守贤、郭七子、贾珍、赵天宝、宁维军! 【未完待续】

喜欢本文就在最后右下角点个“在看”让更多朋友看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