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俏皮话探源
家乡山界,地处隆回县西南边陲,与武冈市、邵阳县接壤,以山为界,辖地46平方公里。千百年来,先辈们在这块热土上坚守着,耕耘着,沉淀出厚重的家乡地域文化。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先辈们总结出了许多富有哲理性的俏皮话,幽默、风趣。或以启迪后人,或以自嘲,或以警醒,并大都冠以“左江人”之口语开头,如“左江人打'波雕’(鹭鸶),过了坳了”、“左江人打(织)草鞋,起手便是”……这些俏皮话,俨然一部活生生的家乡口传版的语录体之《论语》,代代相承,流传至今。
左江人是何人?为何总是以左江人说的结论定性呢?
左江,是山界乡境内的一条山溪,亦名“崇山江”,发源于武冈市双牌乡的黄甲山,流经山界乡原坳头村、黄羊村、左江村、木瓜村、崇山村、牛眼村,后在赧水边的“港子口”汇入资江(现行政村域有些进行了合并)。溪水流泾量不是很大,但常年不会干沽,还真是“是有活水源头来”。
在左江村,多为杨姓人家,据《杨氏族谱》载,左江杨姓人家自明朝中期迁居而来,择溪而栖,傍山而居。因有山有水,加上族人勤劳,日子过得较为安稳、殷实,虽未是富甲一方,但在当时当地也可算得上是望族大户。而杨姓自隋唐以来,源远流长,族人又有尚武习文之遗风,把习武、读书、耕田作为高尚事,所以杨氏后人事耕者务实,求学者有成,从军者有威。
据传,在明末清初,左江杨氏有族人杨连池者,天资聪慧,满腹经纶,经乡试、县试均榜上有名,至京试时,因答卷议题太露锋,不合主考官之意才落榜,后愤然看破仕途时弊,不再赴考,以左江人自称,在当地乡下办私塾讲学为生。因博学多才,与人为善,且为人正直,做人以德,德高人敬,成为当地德高望重的乡绅。无论是邻里纠纷,还是族内大小事务,乃至与外姓外族的诉讼官司,均能秉公仗言,字字句句掷地有声,公正调停,深受大家信服!于是在当时当地,下至武冈州,上至宝庆府,只要是左江人杨氏递呈的状子,均能一告一个准。从此,家乡当地大伙觉得左江人说的必成真言,后来,就是其他姓氏族人总结的话语,因想求大家公认其理,也冠以左江人之名,称出自于左江人之口,以利使人信服。这时的“左江人”已不是一个个体人,而是家乡哲人的化身矣,是家乡的“阿凡提”,是家乡的“孔老夫子”的代名词,通过家乡先辈们的不断总结、累积、沉淀,口口相授,代代相传,于是这口语版的家乡语录体《论语》就形成了,并成为当地地域文化的标杆,在隆回的山界、罗白,邵阳县的长乐、蔡桥,武冈县的米山、浪石等这方圆几十里的地域里,广为口诵,流传至今。
纵观家乡俏皮话,有教人如何处事的,如:“左江人呷黄鳝,一节一节地来”,意在教育后人做事要分主次先后,循序渐进;“左江人打波雕(鹭鸶),过了坳了”,意指做事把握不准,错失了良机;“左江人喝粥,也得要师傅教”,意指凡事都要有为师者点化才行;“出门不戴斗(笠),进屋淋灾狗”,意指凡事都要有预见性,事先做好充分准备;“鸡公进了庵堂,杉树打了茅屎桶”,意指事已成定局,无法挽回……
有教如何为人的,如:“左江人做贼,别人哄起的”,指人变坏要从自身找原因;“左江人看下雨,屋檐水滴原地”,指自己要为后辈做榜样;“出门看天色,进屋看脸色”,指要学会察言观色;“老鼠子沿秤钩,自称自”,指好自我夸耀之人;“好人一家,烂草一畲”,指好的家风成就一个家族;“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指要怎样感恩他人……
有有关农时农事的,如:“扶起砂罐喊天旱,倒了砂罐喊涨水”,指要兴修水利,防旱涝灾害;“左江人莳田,架田埂来”,指株行距要因地制宜;“早稻抢5.1,晚稻抢8.1”,指要适时扦种;“左江人捉猪崽,只莫入了手”,指搞农业也得事先看准行情;“鸡啄谷子,虫呷青菜”,指搞农业要事先安排好耕种布局……
凡此种种,这些家乡俏皮话,易学易记易懂,朗朗上口,是家乡先辈们思想和智慧的结晶,是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实践中归纳领悟出来的经验总结。对后辈人在修身养性、人际交往、生产生活诸方面有着积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有着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一代又一代口头传诵至今,这就是家乡地域历史文化的传承!还真得感恩我们的祖辈们,为我们后人们留下着一本本无字无形却又那么精辟清晰的人生教科书!
作者简介: 刘飞宇,隆回人,中共党员,中学语文教师。《中国乡村》杂志认证乡土文学作家,湖南科普作协会员、县作协、县诗协会员、县民协理事,有通讯、散文、诗歌、科普等数十万字作品散见于各报刊、微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