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踝针疗法
腕踝针疗法是在腕部或躁部的一定刺激部位,用毫针进行皮下针刺治疗全身相应体表或脏腑疾病的一种方法。本疗法是根据腕踝及原络穴能治诸多脏腑的相关病证的基础上,逐步摸索并发展起来的。70年代正式公布于众,具有简单易学、安全无痛、疗效较好的特点。以前后正中线为标线,将身体两侧面由前向后划分6个纵行区。1区 前正中线两侧的区域,包括额部、眼、鼻、舌、咽喉、气管、食管、心脏、腹部、会阴部。主治病症为前额痛、目赤痛、鼻塞、流涎、咽喉肿痛、咳喘、胃院痛、心悸、痛经、白带、遗尿等。2区 躯体前面的两旁(1区的两侧),包括颗部、颊部、后牙、颌下部、乳部、肺、侧腹部。主治病症为后牙痛、哮喘、胸胁痛等。3区 躯体前面的外缘 (2区的外缘),范围狭窄,包括沿耳郭前缘的头面部、胸腹部、腋窝前缘向下的垂直线。主治病证为颞浅动脉痛,沿腋前缘垂直线部位的胸痛或腹痛。

4区 躯体前后面交界处,包括头项、耳以及腋窝垂直向下的区域。主治头顶痛、耳鸣耳聋、腋中线部位的胁肋痛等病症。5区 躯体后面的两旁(与2区相对),包括头颈后外侧、肩脚区,躯干两旁、下肢外侧。主治病症为颈后部痛、落枕、肩背部痛、侧腰痛等。6区 躯体后正中线两侧的区域 (与1区相对),包括后头部,枕项部、脊柱部、尾骶部,肛门等。主治病症为后头痛,项强痛、腰脊痛等。四肢分区 当两上、下肢处于内侧面向前的外旋位,两下肢靠拢时,四肢的内侧面相当于躯干的前面;外侧面相当于躯干的后面;前面靠拢的缝相当于前正中线;后面靠拢的缝相当于后正中线,这样四肢的分区就可按躯干的分区类推。以胸骨末端和肋弓交界处为中心划一条环绕身体的水平线称横膈线,将身体六区分成上下两半,横隔线以上各区加 “上”字,横隔线以下各区加 “下”字。如上1区、下1区,以此类推,用称各区。按分区查明病症所在区,即在腕躁部选取相应同一区的进针点。腕与躁部各有6个点,分别代表上下6个区。下面将各点位置以及适应症介绍如次。腕部 进针点共6个,约在腕横纹上二横指 (内关、外关)一圈处。从掌间尺侧至挠侧,再从腕背挠侧至尺侧,依次称作为上1、上2、上3、上4、上5、上6。①上1 在小指侧的尺骨缘前方,用拇指端按压呈凹陷处。适应症:前额痛、目疾、鼻疾、面神经炎、前牙肿痛、咽喉肿痛、咳喘、胃腕痛、心悸、眩晕、盗汗、失眠、郁证、癫痫等。②上2 在腕掌侧面的中央,掌长肌腿与挠侧腕屈肌腱之间,即内关穴。适应症:领下肿痛、胸闷、胸痛、回乳、哮喘等。③上3 靠挠动脉外侧 。适应症:如高血压、胸痛等。④上4 手掌向内,在拇指侧的挠骨缘上。适应症:如头顶痛、耳疾、颞下颌关节炎、肩周炎、胸痛等。⑤上5 腕背的中央,即外关穴。适应症:如后颖部痛、肩周炎、上肢麻木、痹证、上肢运动障碍、肘腕和指关节痛等。⑥上6 小指侧尺骨缘背。适应症:如后头痛、枕项痛、脊柱 (颈胸段)痛等。2.踝部 踝部进针点有6个。约在内、外躁最高点上三横指 (相当悬钟、三阴交穴)一圈处,从跟健内侧起向前转到外侧跟键依次为下1、下2、下3、下4、下5、下6,①下1 靠跟键内缘。适应症:如上腹部胀痛、痛经、白带多、遗尿、阴部瘙痒症、足跟痛等。②下2 在内侧面中央,靠胫骨内侧后缘。适应症:如胁痛、侧腹痛,过敏性肠炎等。③下3胫骨前缘向内1cm处。适应症:如膝关节痛等。④下4 胫骨前缘与排骨前缘的中点。适应症:如股四头肌部痛、膝关节炎、下肢痿痹证、下肢瘫痪、趾关节痛。⑤下5 右外侧面中央靠膝骨后缘。适应症:如髓关节痛、躁关节扭伤等。⑥下6 靠跟膊外缘。适应症:如急性腰扭伤、腰肌劳损、骶骼关节痛、坐骨神经痛、排肠肌痉挛、脚前掌趾痛。通常选用30--32号1. 5寸长不锈钢毫针,病人体位不限,针刺部位肌肉尽量放松。进针 选定进针点后,皮肤常规消毒,医者左手固定进针点上部 (拇指拉紧皮肤),右手拇指在下,食、中指在上夹持针柄,针与皮肤呈30度角,快速进入皮下,针体贴近皮肤表面,针体沿皮下浅表层刺入一定深度,以针下有松软感为宜。若患者有酸、麻、胀、重感觉,说明针体深入筋膜下层,进针过深,须调针至皮下浅表层,针刺深度约为1.4寸左右。针刺方向一般朝上,如病变在四肢末端则针刺方向朝下。2.调针 针刺入过深,局部有针感时将针退出,使针尖到皮下,重新调整角度插入更浅部位。针刺方向不正时将针退至皮下,重新调整方向后沿纵行的直线插入。针刺深度不适当时需调整深入或退出。

3.留针 一般留针20--30分钟,依病情可适当延长。留针时不行加强刺激的手法。4.出针 用消毒棉球压住针孔后迅速拔针,防止皮下出血。5.疗程 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急症可每日1次。注意事项①腕踝进针一般应不痛,进针痛时要调针,至不痛为度。调针时应将针退至皮下表浅部位,重新进针,或检查针尖是否沿纵行直线方向插入。②针刺皮下有较粗的血管时,可适当将刺激点位置沿纵线作上、下移动,即“离点不离线”。针刺不可过深。③若出现头昏、心慌等症,需将针退出,以防晕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