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方再出发
参加第一期钦中医青年经方沙龙体会 刘敏
2017年11月18日下午15时,翘首以盼的钦中医青年经方学社举办的第一期中医经方沙龙开讲了。林老师和高主任的讲课令我受益匪浅,文字也不足以表达两位主任给我的思想碰撞。讲课虽结束,但文字记录或许能给自己更深的思考,遂记录如下:
林老师主讲中医有两大理论体系,一为经方体系,一为医经体系。在学校的学习是比较难认识到这一点的,学了中医内科学更是从病因、病机去考虑疾病,临床上也是如此"重时方轻经方"。
林老师详细地讲了经方体系和医经体系的不同。
从概念上:
经方(农伊、汤液、仲景)是以药治病,用八纲、六经、方证理论。用《伤寒杂病论》方。经方是经方的方药,用其方不用经方理论不是经方。用药物治病。单味药—复方方证—八纲、辨证论治、方证对应—六经辨证。
医经(时方、岐黄、哲学)是针砭养生保健,以《黄帝内经》为指导。间有少量以药治病用时方。
从起源上:
中医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为春秋战国时代—《黄帝内经》,一为上古神农时代—《神农本草经》、《伊尹汤液经》。
两大医学理论体系不能融合。
对经方的进一步解读:
《汉书.艺文志》对经方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其言:“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 这一记载,实际标明了经方的起源和经方医学的特点。
胡老认为《伤寒杂病论》六经与《黄帝内经》六经无关,胡老总结六经来源于八纲。
复习伤寒概念:
《素问·热论》“人之伤于寒者则为热病。
《素问热论篇》:黄帝问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
《难经·五十八难》。指广义的伤寒有五种,即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周密,则不伤于寒。触冒之者,乃名伤寒耳。
仲景书里有独有的概念认识。
比如阳、阳气指津液,如
伤寒245条:脉阳微而汗出少者,为自和也,汗出多者,为太过。阳脉实,因发其汗,出多者,亦为太过。太过者,为阳绝于里,亡津液,大便因硬也。
伤寒246条:脉浮而芤,浮为阳,芤为阴,浮芤相抟,胃气生热,其阳则绝。
伤寒46条: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故后世以《黄帝内经》解释经方是不对的,经方自有自的体系。
比如对喘证
经方体系中胸满而喘用麻黄汤,腹满而喘用大承气汤。
《伤寒论》36条: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伤寒论》321条: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大承气汤
时方认为喘为肺气不宣,脾虚痰阻。脏腑辨证凡喘以麻黄宣之天经地义,六经辨证认为断然不可,因喘有表里证,也有半表半里证。喘有表里,治疗不同。胡老有明确理论解释。喘为麻黄汤证和承气汤证的共有症,不过大承气汤为腹满而喘,脉为沉,麻黄汤为胸满而喘,脉为浮。
对病位表里阴阳的认识:
表有阴阳,表阳证可分为太阳中风、太阳伤寒。表阴证为太阴病(伤寒0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半表半里有阴阳,阳为少阳,阴为厥阴。
里有阴阳,阳为阳明里证,阴为里虚寒,太阴。
林老师从各方面论述了经方体系和医经体系的不同,让我们对两大体系有了更深的认识。林老师是比较推崇经方体系,常用经方,而高主任也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思想体验,高主任用医经体系理论里的五运六气学说告诉我们人生于天地,同万物一样,均受气候、节气的影响,不同时间的出生会有不同的体质,不同时间生的病会有不同的表现。而我们可根据五运六气来推算病人的体质及当下病人的疾病状态。
通过高主任细心的讲解推算,我们对五运六气有了初步的认识,也能学以致用根据天干地支、司天在泉表等推算自己的出生时的大致情况及体质,感觉特别有意思。高主任将之用于临床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一老年男性胸闷痛,行冠脉造影前降支狭窄70-80%,患者拒绝手术放支架,遂寻求高主任中医治疗,高主任建议患者继续住院治疗,另用五运六气理论推算病人体质及性格,并开中药(未详细记录),另交代病人注意情绪管理,服几剂药后患者自感胸闷胀感较前明显改善。
以前未接触过五运六气,只知其名,未了解其实,经过高主任的讲解,发现五运六气并非是遥不可及、玄幻,而是实实在在的,并且指导临床治病是有明显效果的。
总而言之,林老师和高主任的讲课让我感受到了两大理论体系的思想碰撞,在初入临床,有两位老师的细心教导,何其幸运!感恩。中医路上遇良师益友,人生一大乐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