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已》走红的背后:人生最大的不该,是被定义
这是我的第303篇原创
最近,要说什么剧最红,自然脱不开《三十而已》这个话题。
这部剧最让我觉得深刻且现实的地方,既有顾佳为了丈夫的事业和一群富太太斗智斗勇,也有钟晓芹因为家庭不和而表现出的情绪不满,还有王漫妮在职场上被人抢单和暗算的辛酸之处。
虽说是“三个女人一台戏”,看上去也不过是家庭琐事职场是非,但这里面的种种细节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对应之处。
除此之外,这部剧最让我觉得有共鸣又不赞同的地方是:
不断的强调年龄对于一个人的影响,又不断的打破年龄对于一个人的束缚。
剧中很多人,也都秉持着“三十而立”的观念,总觉得30岁还没结婚的女人不好嫁,过了30岁的职场人没前途。
可细想之下,一旦你真的按照那种定义式标准去过完自己的人生,
那你得到可能永远不是你想要的。
1
定义式的标准生活
无法定义所有人的人生
2
定义最重要的不是量化的尺度
而是选择的角度
剧中最让我觉得佩服的一个人物就是顾佳,她对于自己的定位就非常清楚。
虽然她是许子言的妈妈,但是她也并未将自己框在“家庭主妇”这4个字而成天无所作为。
反而是为了儿子的上学,为了丈夫的事业,不断跳出家庭主妇的范畴去苦心经营,去为这个家打造更好的明天。
为了让儿子拿到入学资格,心甘情愿光脚陪人家王太太从21楼走下来,还要忍受合影被人裁掉,笑话自己是暴发户的尴尬。
为了帮丈夫拿到更多新的订单,顶着太阳陪年纪比自己还小的二婚太太聊育儿经,为的就是能靠别人吹吹枕头风,多帮帮自己一把。
在顾佳的身上,我从没有觉得“家庭主妇”就应该只是天天围着老公和孩子转,相反她所做的一切,完全颠覆了我对家庭主妇的认知和想象。
在她的活动半径里,不仅需要和富太太们进行人脉社交和信息置换,也有帮助丈夫拿下各种新的订单,更有当公司资金短缺的时候紧急斡旋出面调停,这可不是一个普通的家庭主妇就能轻易搞定的。
也是在她的身上,我看到了对身份定义的不同诠释。
随着社会和职场的发展,很多领域的边界已经变得非常模糊且不确定了,而一个人的价值同样早已不能用一个简单的标签去定义。
我以前刚刚进入职场的时候,因为话不多而且又不善表达,后来经常会被一个领导嘲笑:
“像你这样内向的人,一辈子就老老实实的码字就好,做个编辑就行,干别的也不适合你。”
那时候什么都不懂,还以为老板说什么就是什么,其实人家也是随口一说,真正能定义自己的,只有自己。
后来经过在职场的不断打磨和历练,我从一个普通的房地产策划文案,到后来的新媒体运营,又接触了内容运营和社群运营,还接手知识变现和短视频电商业务,在一步步拓展和学习中,不断地为自己的职场价值加码。
后来才明白:
定义最重要往往不是尺度,而是角度。
这个道理同样可以适用于职场和生活,定义一个人很简单,但选择一个合适的角度去定义却很难。
每一个个体都是充满不确定性,从不同的角度去定义不同的人,都会看到不一样的价值。
就像顾佳对自己所作所为的灵活定位,她也并不是将自己死死地按在某一个身份上,而是根据不同的需求给自己赋予不同的职责,从而也激发自己产生出更多元的价值和能量。
而才是对一个人对自己,最合理而客观的定义。
3
与其被动被人定义
不如找到自己的价值排序
罗胖以前在《罗辑思维》中讲过一个故事,有一次在湖畔大学的课堂上,有一位同学问:
“我现在上市了有钱了,我收购、投资、参股了一堆公司,是不是已经构建起了一个价值网络?”
当时上课的曾鸣教授就回答说:
“其实你的价值可以换一个角度来看。如果你的敌人要打败你,需要什么资源?比如,要打败微软这家公司,我们需要什么?
你会发现,我们不仅需要一个优秀的软件产品,一支庞大的工程师队伍,还需要遍及全球几万家的各种支持机构,否则这事就做不成。
在对手眼里,打败你的条件,才是你真正的价值。”
而这位同学现在砸钱拼凑出来的一个业务群,是不是真正的价值网络?这事他自己说了不算,而是他的对手说了才算。
你看,这也是一种反向价值定义法。
一个人,一家公司,他的价值不完全由他的支持者来定义,不能完全由他拥有什么来衡量。他对他对手的改变,其实也是价值的一部分,甚至是更确定,更永久的那部分。
而这种观察价值的方法,称之为“反向价值定义法”。
很多时候,我们常常会不明就里的被人安上一些自己不愿意接受的标签和符号,但那并不是你真正愿意要的,众所周知,没有谁喜欢被人随意定义,但这样的情况在职场却屡屡发生:
你一个做设计的,好好做图就行了。
你不是学计算机的吗,来给我修个电脑。
你会写文案是吧,帮我想个朋友圈文案。
就像剧中的顾佳,她也并没有让自己被定义在家庭主妇这4个字中,而是不断给自己拓宽人脉和社交路径,以此作为向上跃迁的跳板。
反而,单凭一面之词就定义自己的一生。这样的定义,只会让个人的价值和能力无形中被限定在一个简单的词汇之下,
既然如此,为什么不主动找到自己的价值排序,重新定义自己的职场生涯?
我以前是学工程造价专业,但毕业后我去到了深圳,接触到了互联网行业,并从事当时最为新潮的新媒体运营工作,因为当时我就在想:
要找到一个上升行业,在这行业中找到一个最关键的职位,并逐渐形成自己的可复制经验和核心价值,这就是我对自己职场生涯的定义和取值。
这样一来,渐渐根据行业对这个岗位的要求,不断去修正自己现有条件和能力,在反向价值对比中找到自己的价值。
今日头条副总裁柳甄对于员工定义曾说过这样一段话:
“招人时,我们常说要画大饼,让候选人看到企业发展前景。这不是忽悠,而是事实,因为你其实就是做饼的人。”
饼的大小由每个加入的人的能力、潜力和耐心决定。
轮岗、换岗,不断尝试新任务、新领域和新的工作地点,在一个高速发展、事情永远比人多的公司里,饼能做多大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
这也是我今天想和你传达的一个观点:
积极参与不是你岗位的事情,不要在乎别人给你的边界定义,通过不断做事情,提出新的想法,尝试新的事情来重新定义自己在公司的位置,提高学习能力、发展潜力和耐力。
而这也是我们在职场中打破刻板印象,让别人不再随意给你下定义的有力手段。
写在最后:
在这个世界每个人都在告诉你,你要怎样怎样,你要如何如何,但最终他们从不会对你的人生负责。
而只有你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才是我们对自己这一生最好的负责。
毕竟,人生海海,各有各自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