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笔记】长沟流月/衡风岐
拙作《地丁花》在北京某杂志发表之后,编辑部主任孙国强给我打来电话说:老衡,这篇散文反响不错,朋友们都说你很有叙事能力,文笔也很活泛,散发着中部大平原特有的泥香。
当时我正站立在大运河一座古老的石拱桥上,手抚石栏,看绿水东流,想人生苦短。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一颗泪滴,噗然落于清流之上。
《地丁花》其实是我风雨人生的一个小结,所记之事,十有八九属真。原稿大约有三四万字,在进京打工之前,我把它赶写出来,交给邻县的一个懂电脑的文友打印。这个文友,给我打印过许多东西,我在心里一直非常感激她。到北京之后,一有空闲,我就换了比较干净的衣服,用水龙头把皮革鞋面上的砂灰泥土冲去,怀揣几十元钞票,步履匆匆,随人流挤上地铁,去跑杂志社。第一次在《中国作家》见到主编助理程绍武,我就把《地丁花》捧在他干净的桌案上。程清高而和蔼,没有一点名人架子,给我让了座,还亲自冲一杯茶水端到我面前。临别,他说,我看看,等几天你再来吧。几天过后,我又去见他,他笑着对我说:你文笔不错,可惜不是名人,这篇自传性的文章本刊也就无法可用了。你若是文化名人的话,我立马可发。我说是,这我明白,我只是想请您指教指教。他好像怕我失望的样子,对我说,你弄个短一点的给我,要快!然后拿笔写了他的电子邮箱。走出文联大楼,在团结湖的地铁口,我给邻县的那位文友打电话,我说你快点找两篇我以前的小小说发到这个邮箱里。大约一星期左右,我正在工地上爬架子,腰里的手机响了,一接,是程绍武打来的,说,那两个短篇都录用了,发在《中国作家》第五期上,你现在写个一百字以内的简介给我。接了电话,我长出了一口气,仰脸看天,天是瓦蓝瓦蓝的,舒展的云彩洁白得可爱,风轻柔柔抚摸着我满是尘埃的脸,远处的青山,像老朋友一样。我趴在铁架子上,给程写短信:衡风岐,河南西平人,农民,喜爱各种文体写作,现在北京打工。如此而已。
写作《地丁花》,是贾平凹激发了我的灵感。我是一个靠灵感写作的人,失去了灵感,多年的死读苦记寻章摘句都无济于事。前年的深秋,细雨沥沥,我一口气读完了他的《我是农民》这篇大散文。大散文写作,为贾所倡导,他的这篇自传,正体现了他大散文写作的精髓。我深有同感,壮胆步其后尘,写了《地丁花》。地丁花,生长在田脑地头,不争春,不斗妍,来去匆匆。可它的根却扎在地下,扎在有泉眼的地方,一有机会,就会把芳香呈现出来。我自比地丁,写了自己的辛寒苦。到了延庆,结识了孙国强,我又拿出来让他看。他看了这朵小花,说,再去些根叶吧,我们杂志篇幅有限,你压缩到一万字以内,我们发。《地丁花》就这样发表了出来。
后来,在什刹海附近一个胡同里,我有幸目睹了《农家女》的风采,并和记者兼编辑高富强成了好朋友。从此,其杂志便是我展示葱茏的好地方。
此时,我立于桥上,效仿辛弃疾把栏干拍遍。时光流水,悄然而逝,几十年风尘仆仆,春种秋耕,只开了这么几朵可怜的小花,一个果实也不曾结下。 我又拍了下石栏,挥手之间,忆起自己旧时的一首诗词:寒尽觉春生,枝头花事有期。听鸭高歌水暖,看垂柳依依。旧年蹉跎伤心泪,都付流水滴!眼见万山红遍,巾车过桃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