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交易?海洋碳汇标准体系正加快制定

2021年1月5日,生态环境部公布《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自2021年2月1日起施行。这就意味着,全国碳排放市场已全面启动。除了以往森林、草原等陆地碳汇,海洋碳汇也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于2011年启动建设,启动了7 个国内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分别是: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深圳排放权交易所、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湖北碳排放权交易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和重庆碳排放权交易所。截至2020年8月,我国碳排放交易共覆盖钢铁、电力、水泥等20多个行业,近3000家企业,累计成交量超4亿吨,累计成交额超90亿元。数据显示,我国已圆满完成到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降低45%的目标。

面对“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新目标,海洋碳汇也将担负起新的重担。海洋碳汇实现交易,前提是必须要有一套广泛认可的标准体系。2019年9月28日,国内首个海带养殖方法学在威海发布,这是国内首个海洋碳汇方法学,是海洋蓝碳资产进行核算、交易的必要条件。不过迄今为止,国际上还没有对海洋碳汇计量的统一规范和标准。制定海洋碳汇标准体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中国碳市场是全球配额成交量第二大的市场,但海洋碳汇标准体系仍是空白。焦念志院士提出,需要组织整合海洋负排放相关的不同学科交叉融合,加快海洋碳中和核算机制与方法学研究,建立海洋碳指纹、碳足迹、碳标识相应的方法与技术、计量步骤与操作规范、评价标准,建立健全海洋碳汇交易体系。

超前布局,威海正在成为全球海洋碳汇策源地、“蓝碳”交易领头羊。

来源:威海蓝色发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