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读】吉琨璋:与曲村有约——记考古学家邹衡先生

第九期 山西博物院 2017-11-24

我热爱考古学,执着于考古学,迷恋于考古学,要献身的也是考古学,甚至不可须臾离开考古学。可以说,考古学就是我的人生观。

——邹衡

考古学家邹衡

记考古学家邹衡先生来自山西博物院00:0019:00

1990年1月27日

是庚午马年的春节

与中国千百年来任何一个春节一样

阖家团圆

到处充满喜庆祥和

而这一年的春节

对于邹衡先生来说却不一样

他是在曲村度过的

这里没有电视机中春晚的热闹喧哗

没有午夜时分鞭炮的轰鸣

陪伴他的是青灯

一大堆考古资料和手稿……

是什么促使他放弃了京华温馨的家庭团聚

却要在晋南一个偏远小村过年呢

本期约读与您分享

考古学家邹衡与曲村的故事

一个有关坚守的故事

邹衡先生与曲村房东

本期嘉宾吉琨璋

吉琨璋,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曾任省考古研究所历史时期考古研究室主任,研究方向为商周时期考古。

延伸阅读

天马——曲村遗址位于山西省翼城县和曲沃县交界处,遗址范围包括天马、曲村、北赵、毛张四个自然村,包括墓葬区在内,总面积约为10.64平方公里。天马——曲村遗址是一处以晋文化为主的西周时代遗址,92年、93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在1996年又被评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马——曲村遗址远景

天马——曲村遗址的核心部分是九代十九座晋侯及夫人墓葬,及十座陪葬车马坑,时代从西周早期一直延续到春秋早期。晋侯墓地出土文物十分丰富,总数达万件以上。有青铜礼器、乐器、成套玉器等数以万计。在60余座铜器墓中出土了280余件青铜器,其中近百件有铭文,为研究晋国历史和晋文化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晋侯墓地地理位置图

晋侯稣鼎

1979年秋,邹衡先生和李伯谦老师带领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76级的7名学生来到晋南地区开展考古工作,这次为期一个半月的考古活动之后,邹衡先生主笔写下了《翼城曲沃考古勘察记》,刊载在北京大学考古系编的《考古系研究》中。自1980年起,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师生和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合作,以此作为学生实习基地,每隔一年进行一次大规模发掘。

曲村航拍图 摄于1984年

1989年,北京大学在曲村的发掘告一段落,十年的发掘,积累了大量的资料,邹衡先生和他的弟子们开始着手整理考古报告,参加整理的还有北大的张辛、王迅、徐天进、孙华等人。考古人都知道,整理资料的艰辛甚至超过了发掘,这是一段心酸的日子,前面所说的邹衡先生与李伯谦先生在曲村过年就是其中的一幕。

其实,不唯如此,1996年,在报告的草稿完成后,邹衡先生为加快进度,甚至在学校教研室设置了一个行军床,食宿在此,即使是离家不远,也不回家。谈到邹衡先生为了整理资料在曲村过年,刘绪老师感叹道“老一代的人在这方面做的比我们更好!”。

邹衡先生在北大整理曲村资料

2000年,大型考古报告《天马——曲村1980—1989》面世,8开面、函装、四大本、1124个页面。这部鸿篇巨著由邹衡先生主编,参加者有北京大学的李伯谦、刘绪、张辛、王迅、徐天进、孙华,现在上海博物馆的宋建,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有叶学明、罗新、田建文等,而涵盖的资料则是自1980年以来北京大学和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合作在天马——曲村遗址的十年发掘。

天马——曲村考古报告

天马——曲村报告编写班子

邹衡先生对曲村的感情常人难以想象,八十年代后期,神州宇内盗墓风起云涌,短短几年,大量重要墓葬惨遭盗掘,曲村亦未免。面对日渐猖獗的盗墓活动,邹衡先生痛心疾首,为保护晋侯墓地,他以一介书生,与弟子们,四处奔走,到地方敦促,在高层呼吁,不惜得罪地方,不惧盗墓犯罪分子的猖獗,1992年就天马——曲村遗址多年来连遭盗掘向国务院汇报,终于促成了1994、1995年山西省大规模打击盗掘古墓犯罪行动。

邹衡先生在晋侯墓地发掘现场观摩

《天马——曲村1980—1989》大型考古报告渗透了邹衡先生的心血,天马——曲村遗址的发掘也倾注了邹衡先生对考古事业的执著和对曲村的钟爱,我们需要梳理一下邹衡先生的治学历程才能更深刻理解他这一点。

这位面露儿童般天真表情的老人,曾被媒体和很多国内学者称为中国“夏商周考古第一人”。

邹衡先生是湖南人,1947年7月考取北京大学,学法律,1949年9月转入史学系,从此开始了他的考古生涯。受教于向达、张政烺、郭宝钧、夏鼐诸先生,1952年被推荐为北京大学即将成立的考古专业第一个研究生,攻读副博士学位,师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郭宝钧先生,由苏秉琦先生具体指导。1952年10月,他参加了“全国第一届考古工作人员训练班”。

邹衡先生一生就是教书和考古,在谈到他的学术历程时,邹衡先生如是说,“在郭沫若的著作中,我发现他在中国上古史研究中有三大难题没有解决,致使他终身遗憾,我肩负这三大难题走上考古的征途,并决心为此一辈子!”这三大难题就是殷商前期的历史、先周文化的历史以及夏文化问题。

肩负追寻三代的学术使命,他走上了考古的道路,与考古打了一辈子交道,他的足迹遍布北京、河南、河北、山西、山东、陕西、内蒙古、辽宁、湖北、湖南、四川、江西、江苏、浙江、新疆等十多个省、市、自治区,他的考古身影出现在重要的遗址和考古工地。

天道酬勤。邹衡先生的不懈努力结下了丰硕的成果,在上述三大课题方面,他的建树都是空前的:商文化方面,他首次科学论证了郑州商文化与安阳商文化的分期以及年代早晚;提出郑州商城是早商文化,为商汤所都之亳;对殷墟文化进一步分期并自成一家。

夏文化方面,首次提出二里头遗址1—4期是夏文化。而关于这一点的论战持续了几十年,最终殊途同归,他的观点为学界广泛接受。

周文化方面,首先提出先周文化的命题并作深入研究;首次预见北京房山琉璃河遗址是一处燕都遗址;慧眼独具锁定山西曲沃、翼城一带是晋国的核心腹地,带领北京大学考古专业师生扎根这一带,天马——曲村遗址,初步建立了晋文化编年体系,为后来确定该遗址为晋国西周时期都城的性质奠定了基础,为探索晋国始封地找到线索。

“2005年12月27日21时,邹衡先生走完了他人生的最后一段旅程,永远的离开了他所热爱的事业,也离开了我们。其时,细碎的雪花从深邃的夜空悄然散落,漫空飘零,润物无声……。”《考古学家邹衡》一书的作者、邹衡先生的弟子李维明当时记下了这一幕。

邹衡先生走后5年,故宫博物院前院长、著名的考古学家张忠培先生在《中国文物报》发表了一篇题为“还是要向邹衡学习”的文章,这样总结邹衡先生,“从1958年以来大学毕业凡从事商周考古专业的中外学者,无不出自他的门下,得过他的教益,考古科研与教学成了他的第一生命”。

《考古学家邹衡》一书又是这样定位邹衡先生的:“邹衡先生通过长期艰苦的实践,集毕生精力构建起夏商周考古学文化研究框架,引领夏商周考古学研究潮流,对中国夏商周考古学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国内学者称他为:中国著名考古学家、商周考古学第一人,并以丰碑、巨星、大师、楷模相喻。”

我终身未做官,也没有能力去做官,对做官也毫无任何兴趣。我一辈子没有钱,也不想去弄钱,更没有弄钱的本领。我只有埋头于书本,更专心致志于田野考古之中,以求得有益于祖国,有益于人类。一个人能力有大小,只要对社会稍微有点点贡献,吾愿足矣。

——邹衡

约读嘉宾推荐书目

1、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商周组:《商周考古》,文物出版社,1979年。

2、邹衡著:《夏商周考古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科学出版社,2001年再版。

3、邹衡著:《夏商周考古论文集》(续集),科学出版社,1998年。

4、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邹衡主编《天马—曲村1980—1989》,文物出版社,2000年。

5、研究论文、著作或成果:《论早期晋都》《文物》,1994年1期;《论早商都城》《中国商文化国际学术讲座会文集》,科学出版社 1995;《晋、豫、鄂三省考古调查简报》、《偃师商城即太甲桐宫说》、《西亳与桐宫考辨》、《论菏泽(曹州)地区的岳石文化》等,并参与编写了由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的编写。

6、刘绪:《一段不可忘却的回忆——邹衡先生对于曲村—天马遗址的学术活动》,《中原文物》,2006年第2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