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知多少 | 曾祥龙教授专访

编者按:

曾祥龙,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副教授;学部正念与冥想研究中心联络人;中国心理学会积极心理学专委会成员;国际学刊《Mindfulness》编委。

专精正念与慈悲冥想的研究与实践:喜心禅研究的开创者,并发展全球首个喜心禅干预“喜悦之心”;向国内引进接纳与承诺疗法、慈悲冥想、第二代正念干预等,并发展国内首个第二代正念干预“正念积极心理”。

参与多家公司、学校、精神病院和监狱的课程、讲座与研究,开发商用正念、冥想和积极心理学培训系统,以及线上音频、视频课程等;尤其擅长针对健康人群的短课程,以适应职场、学校等快节奏环境的需要。

Anna: 首先感谢曾老师接受此次采访,给予我们正念初级体验者群体正确认识正念的机会。很多人最初听到冥想这个词,是在瑜伽的练习当中,之后才又在各种偶然机会中听到正念冥想、禅修、内观这些在形式上看起来很相似的概念,您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心理学的学科背景是如何来理解这些概念的?

曾祥龙:这是个很基础也很重要的问题,我在所有课程的第一节都会解释这个。首先在心理学研究中,冥想或者英文Meditation,包括了各个传统、流派的不同练习。或者说,很多流派都有用到冥想,当然具体叫法会有所不同,比如佛家更多叫坐禅、禅修;道家叫打坐;儒家叫静坐等等。来自不同传统的练习,之所以都叫Meditation,其实唯一的共性,就是它们都需要人们控制或调动注意,集中精神进行某种心理操作。至于各种冥想的不同,就在于这个心理操作的具体内容不同。比如正念冥想就是练习正念,它可能觉察身体感受、觉察思维等;也有的冥想练习可能想象某个人物、念诵某些咒语;包括瑜伽中也会有自己的冥想。您刚才提到的概念中,正念和内观基本指的是同一类东西;另外补充的就是,禅修可能更加泛泛,它可以是冥想或说打坐,但其它的,更一般的佛家修行,有时候也统称叫禅修。

Anna: 看起来所有的正念冥想都是为了减轻或消除负面情绪,从而提升积极情绪,慈悲冥想的独特之处有哪些?或者说人们在什么样的情境下选用哪种冥想方法更适合?

曾祥龙:是的,如您所说,正念冥想是减轻消极情绪,从而提升积极情绪。慈悲冥想的不同,就在于它不需要“从而”,慈悲冥想比较独特的地方,在于它是一个直接培养积极情绪、积极态度的练习。通过产生对自己和他人的善意,直接带来爱、喜悦等等各种积极情绪。一般而言,正念冥想是基础,培养注意的稳定性、缓解消极情绪,然后慈悲冥想是进阶,进一步提升幸福感;当然也有某些传统直接从慈悲冥想开始修行。我在正念积极心理的课程中,正念冥想和慈悲冥想都教,最后的建议是,如果你觉得最近压力较大,需要缓解消极情绪,可以正念为主;状态比较好的话,可以慈悲冥想;但实际上,如果你真的每天都坚持冥想,那么可以交替进行,甚至一次练习中从正念到慈悲冥想也是可能的。

Anna: 您在关于慈悲冥想的研究文献中提到:“在练习的时候,首先选择的祝福对象是朋友而不是自己或自己更亲密的亲人”,与我们平时的理解不太一样,这是为什么呢?

曾祥龙:其实顺序问题,不同传统、甚至慈悲喜舍不同的亚类型,会有不同建议。我们更多采取朋友在前,有几个方面的考虑:首先直接向自己传播善意,这个过程对很多人而言比较怪,甚至有研究发现一些人,特别是自我概念很差的人,祝福自己容易引发消极情绪。然后,其实也是类似的道理,就是我们对自己或亲近的人,有太强的执著,容易偏离善意。比如你可能把产生善意的祝福,搞成了希望自己成功的祈祷;而且特别亲近的人,比如自己的孩子或伴侣,你除了有爱,也有要求、有期望,甚至你们之间有冲突。所以先练习祝福朋友,把握纯净的善意究竟是什么感觉,这样比较好一些。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就像心理学研究都是大概率的结论,这些练习建议也是一般建议。我们在实践中,确实有练习者说祝福陌生人甚至比朋友还要好,其实这也不难理解,毕竟陌生人其实更加纯净,干扰更少。总之一般建议如此,个体差异总是存在的。

Anna: 有些人非常敏感,尽量不看各种负面的、悲剧类的消息或是影片,担心自己会悲悯过度,导致能量耗竭,觉得慈悲是人之天性,为什么还要培育慈悲之心?是慈悲冥想中的慈悲有什么不同吗?

曾祥龙:这个可以理解,我们看到他人的痛苦,会引发自己的不适,也因此很多人干脆不关注这些事情,实际上这是对悲悯,特别是对实际的助人行为,造成了阻碍。但这里要注意的是,慈悲或者说悲悯,并不是为他人悲伤,或者去体验他人的悲伤。相反,悲悯是一种温暖、关爱的感觉,也就是说,它其实是一种积极情绪,这点,脑科学有直接证明,就是会激活大脑的奖励中枢。当然整个悲悯的情境,或多或少还是会带来消极体验。实际上,慈悲冥想所培养的,就是这样一种意愿,哪怕自己会经历痛苦,我们也愿意帮助他人。而且我记得13年左右的一个脑科学研究,发现慈悲冥想的脑活动包括了一种自上而下的调节,可能就是让人们愿意去体验痛苦并关怀他人。

Anna: 我们现在所见到的慈悲冥想,大多属于简化版,有的包含了“四无量心”中的“慈”和“悲”,有的包含了“慈、悲、喜、舍”,似乎没有见过单独有喜心禅的冥想,您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首发了喜心禅干预“喜悦之心”的呢?

曾祥龙:是的,无论是实践中,还是学术上,绝大多数的干预都是慈心禅、悲心禅或者四无量混合。实际上,长期以来学界根本不区分慈悲冥想的亚类型,我们17年的实验室研究,算是首次向学术界证明,慈悲冥想亚类型之间有所差别。那我专注于喜心禅,包括开发喜悦之心,其实部分原因也是在学术上,觉得这个东西还有待挖掘。不仅是喜心禅,甚至随喜这个概念,佛家讲随喜,但在西方语言中,甚至都没有常用的专有名词去指代这个现象,所以有的西方学者借用sympathy,生攒了一个symhedonia。这大概也是随喜和喜心禅的研究如此少的原因之一吧。虽然是当初觉得研究很少,就做这个,但随着我们的研究,也越来越发现,喜心禅本身确实有独特的优势,比如在积极情绪方面相比慈心禅悲心禅要更加丰富等等,所以我们也一直在往下做。目前,喜悦之心这种纯喜心禅干预,我们研究中用得多一些,比较纯粹。那在实践中,比如正念积极心理,两周正念,一周慈心,后面三周还是喜心禅为主,也是为了发挥它在提升幸福感方面的优势。

Anna: 作为正念初级体验者,正念的观点和练习确实会对我的情绪有平复和放松的作用,而且也有助眠的作用;但是身边有些失眠的朋友,好像做正念练习不怎么有效,这是因为正念冥想的种类选择不正确呢,还是其它的什么样的影响因素造成的?

曾祥龙:是的,这真的是很典型、很普遍、也是很严重的问题,所以我在录音课第一节就会强调这种问题。很多练习者,特别是你说的初级体验者,他们听说正念对睡眠对情绪都很有好处:“好,那我就拿一套正念冥想的引导录音,跟着练习”。但问题是,正念冥想平复情绪、放松或者帮助睡眠,是有它特殊原理的。比如我们知道,正念冥想是要如实觉察、接纳感受,而很多人盲目听正念录音,以为这段录音直接帮助自己放松,改变不好的感受,那其实和正念冥想的原理刚好相悖。所以为什么我录音课第一节首先就强调,不要盲目练习,而是要理解原理。其实无论是何种形式的正念课程,都要让练习者理解正念冥想的每一个心理操作,究竟有何目的,为什么要这样做,又怎样在生活中应用。咱们国内的心理学市场,目前还是鱼龙混杂,一说正念好,很多并不懂行的人也出来乱讲。当然5P一直在做比较扎实的工作,我觉得很好,需要有更多专业的推广,让更多的人掌握好正念,学到真正有帮助的东西。

Anna: 尽管正念冥想现下正盛,似乎“活在当下”包治“百病”,但仍是学习者多,能坚持练习者少,您怎么看这样的现象呢?

曾祥龙:这也是实践中很普遍的问题。首先“活在当下”并不包治百病,正念并非万能。那至于你说的,如何坚持的问题。首先我觉得我们得问一句,在科学上,长期坚持每天冥想真的带来更多益处吗?其实科学证据目前还比较有限。正念冥想的研究很多我还没有看过,但在我更熟悉的慈悲冥想领域,确实有研究强调,慈悲冥想的多周干预改变了生活,之后的维持并不一定依赖于冥想,就是发现继续做和没继续做的人似乎差别不大。当然慈悲冥想在这方面的研究,其实也很有限。总之这是一个科学问题,结论似乎并不明确;何况心理学有很大个体差异,那么长期坚持练习能有怎样的收获,我一般会诚实的告诉学员,我不敢给你承诺。特别是,每天花十五分钟,日积月累是个不小的投入,随便忽悠别人就坚持做吧,这事儿其实很不道德。那么考虑到这一点,我给学员的建议是,更多聚焦于即时的好处。比如每天正念冥想,帮助即时的放松,那就挺好;慈悲冥想,为今天明天带来好心情,这也很好。如果长期练习有好处,那你赚了;如果没有长期好处,那也不亏对吧。除此以外,当然还有很多可以做的工作或者技巧,帮助人们坚持练习,比如练习前意识到为什么要练习冥想,有点类似于传统冥想中的“决意”,能帮助我们更好的投入;否则只是保持习惯,就像每天上班打卡,那很难坚持,或者看起来在坚持,其实根本不认真,那也是浪费时间。

Anna: 最后,还想了解一下您发展的国内首个第二代正念干预“正念积极心理”,相对于第一代正念干预都有哪些拓展?对于普通大众而言,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来应用呢?

曾祥龙:第二代正念干预其实是最近五年国际上流行的趋势,但是国内主要是我们这边在推,听说的人很少。它在干预的内容、理念上有很多拓展,比如慈悲冥想的应用比以往更多,知识、理念也会讲得更深,这个都展开就太长、太学术了。我觉得很重要的是,第二代正念干预,会更多地指向日常和健康的生活。我们知道正念干预最早引入心理学,比如MBSR,MBCT,ACT,DBT,是针对各种抑郁症、慢性痛、人格障碍等临床问题;当然套在健康人身上,或者经过一些改造来应用,肯定也有好处,这个证据很多,我们不否认。但是针对性和效率呢,恐怕就另说了吧。相比之下,第二代正念干预,包括我们设计的正念积极心理,你听这个名字就知道,它更多考虑健康人群或日常生活。所以呢,我们也会讲正念如何缓解消极情绪,但除此之外也会提升积极情绪,发展更高的精神世界等等。我觉得需要澄清的是,第二代并不是对第一代的取代,因为两者的指向不同。比如正念积极心理,只用两周时间,把日常生活最有效的正念技巧讲完,当然数据效果也不错,毕竟是精选了对日常最有效的内容。但你想想也知道,你两周讲得再好,你可能取代八周纯正念吗?再者,既然你面向健康人群,那你必然不会花时间去讨论抑郁症的机制。当然反过来,我之所以能把正念精炼到两周,也是因为我平时经常给企业、学校做正念,人家不会给你那么长时间讲正念;很多白领人群,你说八周人家直接就吓跑了。所以目前的设计,不仅是说健康人群相比病人可以适当简化,更是因为他们会要求简化,追求效率。总之,不同的干预目的不同,第二代不会取代第一代。受众也应该需要根据自身的需要去选择和学习。

志愿者后记:曾教授深入浅出的讲解,丰富了我对正念冥想的概念内涵、内在工作机制及发展脉络和趋势的认识,深化了我对慈悲冥想的原理和应用的认知。同时希望诸多正念冥想初级体验者也能从此次访谈中收获对自己有益的信息!

志愿记者 | Anna,尚红梅,ICF认证教练,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国高级注册人力资源管理师,正念初级体验者。

统 筹 | 黄璇(Charlotte)5P医学

编 辑 | 尚红梅(Anna)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