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点击以上“张明儿”关注我,获取更多内容 (本文图片部分来自网络)
(上篇)
新市北栅,有一座千年古寺,这便是江南大名鼎鼎的“觉海禅寺”,它在新市历史长河中,有着灯塔一般意义的文化建筑。根据明朝《仙潭志》记载,觉海寺的建造历史应该从唐宣宗元和十年(即公元805年)始,迄今已达1217年了,这不仅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古寺,更是一座“传说故事特别多、名人贤士特别多、兵灾人祸特别多”的“三多”传奇色彩的千年寺院。1、跨县移额,依法创建。新市“觉海禅寺”,它的寺额是唐代元和十年(公元815年)时,从武康县境内移入,原名为“大唐兴善寺”。当年的新市属乌程县,武康为独立县,德清已于天宝元年(公元742年)从武康划出,单独立县。因此,这次移额,需要通过乌程县领导李集县令,请示湖州领导薛戎剌史,并协调武康县令,经同意批示后方可完成。寺额是寺院的官方证照,有了寺额就可以依法在新市创立寺院。
2、实施制度改革,两次改名,“教寺”改“禅林”,脱胎换骨。会昌年间,“大唐兴善寺”被拆毁,唐宣宗大中年间,寺僧彝昌师父重建寺院,并改名为“觉海教寺”。治平二年,出于当年政治与佛教的发展形势需求,寺院进行了管理制度大改革。根据目前觉海寺住持根心法师的解释,寺院从“教寺制”改为“禅林制”,这样“觉海教寺”便从此改名为“觉海禅寺”,此名一直沿用至今。3、治平年间,“觉海禅寺”大殿内殿柱上出现“倒字雷书”怪象。据宋人书载,北宋治平年间,新市觉海寺某天打雷时,寺殿震动,事后发现,离地三二尺的殿柱之上,有“谢均李约收利火”等十余字,倒书呈现。一时传为怪闻,哗然称奇。数年之后,时任德清县令的孙载对此事心生狐疑,不信民间所传的“仙姑”所为,孙载坐船来新市到达“觉海禅寺”现场,亲眼勘察调查,经分辨认定为伐木工所为,即该殿柱木材采伐时,伐木工在树木根部刻下印记字符,以作伐木日常记录,当木材被运来作殿柱时,木材倒竖成柱,这些印记原本被泥尘所掩蔽,经雷击后,泥尘震落,印记字符就显露出来,自然就出现了“倒书”现象。
4、建炎年间发生“寺僧作恶”事件,败坏寺院名声。据宋人书载,新市“觉海禅寺”在建炎年间,该寺曾发生一起寺僧涉色作恶杀人案件,后被官府查办处理。这一事件对觉海寺声名构成严重不良影响,自建炎年间到绍熙初六十年中,寺院发展处于停滞阶段,门庭冷落,香客稀少,虽说是寺僧恶徒得到了应有惩罚,但这场由“觉海禅寺”寺僧引发的杀人惨案,让四方香客望而却步。5、绍熙二年,州府参与该寺院的制度改革,实施“十方丛林制”。为彻底解决“觉海禅寺”存在的管理不善,湖州府官方派员对寺院住持传承制度进行深度改革,将原有的“子孙丛林”改为“十方丛林”,住持任免实施开放性,可以从寺外邀请贤能者担任住持,建立寺院管理规范,制度强化,保证今后不再发生类似建炎年间的“寺僧作恶”事件。绍熙二年,“觉海禅寺”有了第一个由州府差遣上任的寺院住持—觉深法师。
6、大水漂来观音木,“观音殿”顺时而建。南宋某年五月梅雨时节,连日暴雨,大水涨潭,从漾溪的河水冲入古镇朝东埭前的河流中,一根粗壮的原木被横拦于菩萨桥石柱上,有人将木头捞起,近处一看,端口处很像观音菩萨的头形,于是就请了工匠稍稍加工,把它刻成一尊直立全身的观音像,然后放进了“觉海禅寺内”供养。一直到明代的天顺年间,有人发起募修,在觉海禅寺大殿后面,为它造了一座观音殿,将原有的观音像供奉其内。7、观音殿前的“灵泉”,神灵奇效。明代时,有人发现觉海禅寺的观音佛殿前有一泓泉水,涓涓不断,清澈绝尘,有人用这水擦拭眼睛,居然有明目的功效,于是,四方相传,远近的人都来验试,果然有奇效。来的人越来越多,寺院决定通过募捐,浚泉砌石为池,这一泉水,每年大旱都从未见有干涸,始终保持清冽明彻的水色。当年寺内有一位叫慧杰的寺僧,将此泉命名为“灵泉”。旁侧的土丘高台,也因此被命名为“灵泉山”。
8、观音殿建成后,第二年出现“佛寺灵芝”现象。建“观音殿”的第二年,“观音殿”内有灵芝长出尺许,而且不止一处,从东面的夹室内,到大殿中央的观音佛像座台下,一朵朵灵芝,从木质的房屋结构物上长出来,令人叹奇。民间对此多有“观音显灵”传闻,前来瞻仰的人络绎不绝,八邻四乡的人都纷纷赶往“观音殿”一睹神奇,引起“观音殿”的佛事非常兴盛,香火大旺。笔者曾经对此询问过觉海寺住持根心师父,他认为建造“观音殿”所用木料比较粗壮,本身来源于远地山林,一路从水上漂运过来,木料上的水份仍有一定保持,而原木中的菇类孢子粉还在,这些孢子粉在一定的湿度与温度条件环境下,依然可以发芽生长,形成这种“灵芝”现象,从科学上分析,还是不足奇怪的。
文学让人懂得高贵,心飞辽阔。
诗歌 、美文、民俗、儿歌。 |
博客:新浪(七十二座桥)
http://blog.sina.com.cn/byjn
博客:新浪(浙江儿歌原创)
http://blog.sina.com.cn/u/2298091104
|
我煮时光之茶等你,你携来红尘之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