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松、活、弹、抖”
网络文章,纷繁复杂,良莠不齐。既有读之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的真知灼见,亦有牵强附会、东拼西凑的垃圾文章,更有一些如玄幻小说般云山雾罩、故弄玄虚的。我辈习武之人,唯有努力提高自身水平,擦亮一双慧眼,才能在众多的文章中汲取营养。以我之见,通篇文章能够有一句话对自己有用,能够让自己记住就算是好的了。看此文用
分
秒,分享朋友圈只需3秒!
和美太极
张茂珍先生论 松 活 弹 抖
在陈氏太极拳的训练过程中,松与活是指放松和灵活两个阶段的入柔程序,及其在推手较技中引进落空的柔化和触处成圆的变化体现。弹与抖则是指太极拳柔过气、刚落点时,劲力发放的情景之说。不但能做到“以刚克柔”、“以刚克硬”、“以刚克懈”,而且能做到“以刚克刚”的效果。
由此可见,松活是弹抖的基本条件,弹抖是松活的功夫升华。为此,注重松活训练,是陈氏太极拳由松入柔、由柔显活的必经途径,也是陈氏太极拳有意练柔、无心成刚的最佳举措。
陈氏太极拳的松、活与弹、抖功夫,是四种功夫凝聚而成,必须经过长时期不同阶段的盘架训练。此间虽无捷径可途,却有一定程序可循,可分为:“放松”、“灵活”、“蓄法”、“弹抖”四个训练阶段。
一、放松阶段
二、灵活阶段
三、蓄发阶段
欲练弹抖,先练蓄发。所谓蓄发,是指陈氏太极拳运动在训练柔过气刚落点的过程中,练气而化劲,聚柔而刚发,但内气是催动外形的主要动力,所以,加强内气充盈练习,则是初学蓄发的必修之路。
拳论曰:“蓄而后发……,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为此,在蓄劲的练习过程中,首先要讲究使劲蓄得足,蓄得住。要求肢体具备五弓之能,蓄而后发。但是,必须做到以腰弓为主体,其余四弓(四肢)做为辅助,而且,还需要五弓之劲合为一体,开合有序,松紧得当,同时蓄发相变。
太极拳在蓄劲时,通过拳势中的“虚领顶劲、松肩垂肘、涵胸塌腰、束肋合腹、松胯圆裆、开膝合膑”,使周身构成“负阴抱阳”之态势,犹如开弓满盈,促使肢体做功距离加大,加强其弹性的储备能力。
同时,要求周身之气聚集于丹田之中,只待勃发之机,其劲具有一触即发之势。此外,劲力除了虚领顶劲外,全身之劲全部向下松串,注入脚底,以助脚底之劲上翻传导。身体的重心在蓄劲时偏于后腿,以便转换调整。蓄劲总的要求是:上肢虚拢,下盘稳固,中间松沉而灵活。
陈氏太极拳发劲时,要求在劲力蓄住的前提下,能使体内之劲集中在一点迸发体外,如满盈弓之箭脱离弦扣,有“中的”入内之能效。其关键在于拧腰、扣裆、松胯、泛臀、双腿里缠、双足内旋、前脚把、后脚蹬,一气呵成。
与此同时,以腰旋转为主要动力,双肩窝(云门穴)内气机潜转,互相传递(通背劲)。同时还要求腰松而活,肩顺(松)而脱,劲力一吐即收,形体一抖即松,重心发至左(右)松至右(左)四六分成。
尤其在放劲的一瞬间,要有劲力从肢体某一部位松抖出来的感觉,决不可产生丝毫的努劲用力现象。其气与劲在体内会产生滞呆之意,憋在体内得不到完全地运用与发挥,导致发劲时头和身体出现一种不应有的震动之状态,这是劲没发出去在体内努憋所致,轻者头晕目眩、桩根不稳,重者鼻口窜血,学练者必须细心揣摩,方能领悟。
若要打对称劲,要求双手臂之劲相连而传递,出入而有序,双肩松开似脱,同时相吸相系,并相对传递,其身法要求旋转而灵活,主宾得当,阴阳扶承,虚实兼备。特别注意的是,不可蹲得太低,一旦发劲身体反而站高起来,易犯钻顶弊病,还会导致气机上浮,横气填胸,劲散而不能聚合和桩根不稳等缺点,学练者不可不知。
为此,要求蓄与发之势必须保持平整,同时要求在形体外观上,注后不注前,注催不注领;在内劲方面,注阴不注阳,注入不注出。尤其是在劲发刚落点的一瞬间,要求双腿如钉在地面上一样,后脚根决不能离地和挪位,否则,劲散而不聚,练习者必须谨记。
此外,劲力发放出体外后,身体有一种自然还原之能量,犹如弓箭分离后弓弦得以还原之状。所以在发劲练习过程中,要细心体会,以求蓄发连续,不可中断。同时要渐悟劲断意不断,意断神可接的情景。犹如枪膛内放出了第一颗子弹后,第二颗子弹则可自动上膛的感觉。
可见,发劲落点后还得需要蓄劲还原,如不及时还原,劲散而不聚,气散而不敛,不能做到连蓄连发的效果。为此,必须明其聚(蓄)、神其用、贵其连、适其发、尚其速,方能得窍。
发劲刚落点的要求是:“疾、快、猛、准、狠”。运动如蜻蜓点水,一沾即起,动作象出手如点炮,回手似火烧。它的总表现为:“动短、意远、力促、劲长、气足、疾速、刚猛”。正如拳谚所云:“远打一丈不为远,劲发贵在一瞬间”。
四、弹抖阶段
既明“蓄发”,再论“弹抖”。所谓“弹抖”功夫,是指陈氏太极拳训练发劲过程中的高级爆发力而言。它是太极拳内功的结晶及其化发功夫的升华。
拳谱中讲:“气未动兮心先动,心既动兮气即冲。心动一如炮加火,气动好似弩离弓。学者若会浑元气,哪怕他人有全功。”为此,在盘架和蓄发的训练过程中,犹如炮卷硝磺,卷得愈实愈紧,爆发的力量就会愈强,威力就会更大。
所以,培养浑元一气,用于心意一动,促使全身之劲力集中在肢体的某一点迸发而出,即是陈氏太极拳“弹抖劲”之奥妙所在。
即明道理,再论法则。细心体会弹抖劲可分为弹劲和抖劲。“弹劲”是指身体内部所团聚的浑元之气,随着心意一动,驱使形体在一松一紧的阴阳开合中,生出一种韧性极佳、弹性极强的棚劲来,犹如弹簧的回弹之力,又象充足了气的轮胎,利用自身的弹力,在有形不见形的条件下,产生自身的反作用力,在重力越重,反作用力越强的基础上,展示蓄劲不动声色,惊乍之劲难查征兆,具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河南方言称此为“绷劲”,即“弹劲”也。
“弹劲”,河南方言又称为“圪颤劲”,犹如人在受到冷和惊吓时,表现出浑身颤抖之劲。正如拳论中所云:“莫道点气(弹抖劲)零零星,须要全神运在中,如梦里着惊,如悟道忽醒,如皮肤无意燃火星,如寒侵腠里打战栗,如漫天云里闪电踪,想情景,疾、快、猛”。
其劲即先天之本能,没有习练过太极拳者,在充分的条件反射下也能激发产生此现象,但只有象形而不能用语实践。太极拳功夫深厚者,由于气息能在身体之内上下凝合,团聚于中宫之内,由气聚而精凝,精凝而神会,神会则自然由内达外,浑元贯通,周身无处不浑圆,无处不坚。初级浑元气阶段具有排打功之能效,只要勤学苦练,功积力久,在推手较技中即可达到“身挨何处何处击”的妙境。
“抖劲”也称“抖擞劲”。其劲又包含着两个内容,即“抖劲”和“擞劲”。“抖劲”是在外形周身放松的基础上,形与劲一起聚合蓄住,利用腰拧与腿蹬及其手臂的屈伸,把身体内部的劲力,犹如抛物一样使劲抖出体外,如箭中的,即是“抖劲”。
“擞劲”也是“抖劲”的范畴,动作起来有来回往返之意,陈氏太极拳又称它为“来回劲”,在推手较技中尤为多见,技击中为了做到声东击西或避实击虚的连锁反应,采用“来回劲”惊散对方来劲及其惊晃对方的桩根和引空对手。
其劲动作宜欲左则先右、欲上则先下、欲前则先后、欲重则先轻、欲实则先虚、欲擒则先纵,反之亦然。其劲因位异方或折叠运行,基本上是两劲合在一起使用,从方位、角度来看,具有来回象形之意。所以又称为“来回劲”。两劲虽然方向各走异行,但在运用之中要求做到二劲归一,一气呵成。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弹与抖有共性,又有异点,弹劲与抖劲都具备把身体内部气化为劲,弹抖出体外“中的”之特色。从理论上讲,弹即是抖,抖即是弹。但是,在外形表现形式上,又有抖劲的特殊性,所以说,弹是弹,抖是抖。
另外,从推手较技方面来讲,惊、颤、弹、抖互为作用,互为转换,相辅相成,弹抖参半,阴阳扶助,虚实兼备。这就是弹中有抖,抖中有弹,弹抖互变,弹抖互用,神形并茂,所向披靡。
内容仅作公益性分享、研讨、参考之用,不一定代表公众号意见,亦不一定完全正确,请客观思考,不盲从,不排斥。评论处大家可以补充文章解释不对或欠缺的部分,请勿谩骂。这样下一个看到的人会学到更多,你知道的正是大家需要的……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5)而有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立如枰(6)凖(7),活似车轮,偏沈(8)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已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